李瑞
對于一篇力透二戰(zhàn)的外來譯作, 又不像當代通俗文學那樣知近,品析留白與猜讀續(xù)寫也是流于形式。如何解讀出本意,挖掘出真意,領悟到深意并且能夠讓學生在一節(jié)課中學會品鑒微型小說應該是教學的著力點。
筆者反復品咂這不足400字的微文,摒棄所有教輔資料,從歷史出發(fā),從文學出發(fā),從學生出發(fā),從自我出發(fā),幾番探尋,覓得一條登臨絕頂?shù)募褟?。以一文為例破解微型小說教學密碼,讓學生期待的小說學習真正有學法的掌握和思維的成長才應是教者的探索方向。
一、剖幽析微——追蹤反常之處
微型小說是一種具有二難機制的藝術體裁:一方面,它的篇幅短小,時空有限;另一方面,又要反映豐富的社會生活,蘊藉深刻的內涵。解決這個矛盾最有效的方法,是制造“陌生化”,讓讀者對文體、人物、情節(jié)、意蘊等感到新奇,從而獲得閱讀情趣。這種“陌生化”就是靠打破常規(guī)實現(xiàn)的。
1.尋找文章的反常之處,思考讀出哪些信息?
2.交流——反常的環(huán)境
(1)“車廂里盡是婦女和孩子,幾乎看不到一個健壯的男子?!?/p>
正常的車廂該是怎樣的?——男女老幼。
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戰(zhàn)爭慘烈。
(2)“一列火車緩慢地駛出柏林?!?/p>
正常的火車該是怎樣的?——快速地駛向某地。
我們來看一組資料——
資料:二戰(zhàn)中的柏林1940年-1942年,德國空軍保護傘,柏林繁華。1942年-1944年, 防空部隊被調往前線。盟軍的空襲力度漸大,柏林市民生活被打亂至崩潰。 1945年,柏林戰(zhàn)役,蘇軍攻陷柏林。我們來推想一下,文中的柏林應該是第幾階段?——第二階段。
緩慢——暗示戰(zhàn)時國民的麻木?!榜偝觥辈皇恰榜傁颉卑凳厩奥窙]有方向。
背景的適時嵌入,有助于學生發(fā)現(xiàn)語言的準確表現(xiàn)力,進而得到反常的關鍵信息點。
3.交流——反常的人物
讀過課文,你知道反常的人物是誰?——老婦人
我們知道描寫人物的方法有外貌、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等,而作者在刻畫老婦人和小姑娘的時候,老師只提取出了“三言兩笑”,你覺得這種蜻蜓點水的方法能把人物形象刻畫鮮明嗎?
(1)老婦人: “一、二、三”——表意不明;
聲音蓋過車輪的“咔嚓咔嚓”聲?!獋让姹憩F(xiàn)聲音大。
反復,三次,實際上可能更多次。
由此可以猜測她——神志不清、精神有問題?!景鍟函偂?/p>
車上的人有看出來嗎?
(2)兩個小姑娘的笑。“指手畫腳、不假思索地笑”——發(fā)現(xiàn)奇特,不由自主。
“再次偷笑”——被掃一眼,仍忍不住。
側面襯托。表現(xiàn)老婦人病重傷痛。
車上的人難道看不出來嗎?為什么不制止小姑娘?
——車上人對戰(zhàn)爭帶來的傷亡瘋癲早已習以為常,也表現(xiàn)民眾的漠然麻木?!景鍟耗?/p>
這篇微小說渲染這樣一種反常的情境目的為何呢?
二、闡幽明微——破解陡轉之謎
1.讀完文章,你知道謎底是什么嗎?看看我們能不能異口同聲解開謎底。
齊讀課文原話——當我告訴你們這位可憐的婦人就是我的妻子時,你們大概不會再笑了。我們剛剛失去了三個兒子,他們是在戰(zhàn)爭中死去的?,F(xiàn)在輪到我自己上前線了。在我走之前,我總得把他們的母親送去瘋人院啊。
2.到這里,我們才知道上文的一切都起什么作用?——懸念、鋪墊、襯托、暗示。
3.構成這種藝術翻轉的關鍵人物是——后備役老兵。
聯(lián)系上下文,我們知道,這個人的身份是父親,是丈夫也是老兵。請結合文中具體詞句說說他是怎樣一個人。
PPT:這是一位 的父親。
這是一位 的丈夫。
這是一位 的軍人。
堅強隱忍的父親——失去兒子送妻子去瘋人院,隱忍比崩潰更為痛苦?!景鍟簹憽?/p>
冷靜、有責任感有擔當?shù)恼煞颉白谒砼浴?、“挺了挺身板”,“可憐的夫人”,“送”,動作語言描寫。
悲傷無奈的老兵——“輪”,為了國家有不能推脫的責任,“總得”,家破人亡卻無法顧及的悲切。
【板書:守】
【教師板書】
■
4.這個故事中,有瘋在柏林,有漠在柏林,有殤在柏林,有守在柏林,一張慘苦傷痛的二戰(zhàn)真實照片被還原。一切準確的領悟都要感謝奧萊爾高妙的筆法——陡轉。大家看,這一陡轉,讓我們看清了什么?
【教師板書】
■
——法西斯在柏林!
5.什么是法西斯?
PPT:標志的含義是一把用一束木棒將柄圍繞起來的戰(zhàn)斧,意思為"帶鉤的十字"。象征著強權、暴力、恐怖統(tǒng)治、主張對外侵略掠奪。
6.在這樣的政治環(huán)境下還守在柏林的老兵,是反戰(zhàn)者還是主戰(zhàn)者呢?
辯題:反戰(zhàn)者VS主戰(zhàn)者
——學生各抒己見。
老師提供資料: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德國商人辛德勒意識到德國政府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就是一座“殺人工廠”,于是不惜冒著生命危險營救里面的猶太人到自己的搪瓷廠來。戰(zhàn)爭結束,1000名猶太人證明他并非戰(zhàn)犯。
——辛德勒是反戰(zhàn)者,面對慘無人道的殺戮有覺醒有行動。
《德國二戰(zhàn)老兵最后的戰(zhàn)爭》1933年德國人口為6614萬,納粹在“保衛(wèi)祖國”的名義下共征召了兵員約1800萬人。希特勒為實現(xiàn)他征服世界的戰(zhàn)爭計劃,打著“個人服從集體,集體服從領袖”的旗號賭上了全部德國青年的生命。
老兵的回答:“我是一名優(yōu)秀的士兵,同時也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罪惡政體中,一個不錯的工具。”
——老兵是希特勒“保衛(wèi)祖國”戰(zhàn)爭的被裹挾者、中毒者、犧牲者,是被希特勒洗腦的結果,是千千萬萬德國兵的縮影。
7.結論:這是一位執(zhí)迷不悟又悲傷無奈的軍人。
這篇文章折射了德國戰(zhàn)敗前的慘景及法西斯毀滅人性的本質。
此環(huán)節(jié)以多角度剖析人物性格為線展開,通過巧妙醒目的陡轉板書——法西斯標志,帶學生挖掘特定時期人性的本源。辯論是一個深度思考的契機,它更有助于還原語文課堂的啟智功能,起著準確扣準文章脈搏的作用。
三、以微知著——深悟戰(zhàn)爭之痛
1.在柏林的痛,老婦人意識到了嗎?
——老婦人表面上看是個沒有意識的瘋子,但是從口里始終念叨的“一、二、三”可見這明明指的就是戰(zhàn)爭中喪命的三個兒子。對于一個母親來說,沒有什么比喪子更為痛楚的事情了。所以這巨大的噩耗打擊崩潰了老婦人的精神,側面影射戰(zhàn)爭摧毀一個家庭的殘酷。
2.在柏林的痛,這車人意識到了嗎?
“靜”——(1)“車廂平靜”:后備役老兵眼光掃射的威懾力。 這是外在的。
(2)與前文小姑娘的笑形成對比。
(3) “一片寂靜,靜得可怕”:戰(zhàn)爭的慘烈觸及內心的震驚和心痛。 這是內在的。
這沉寂意味著什么?為什么大家都不說話了?
——各自聯(lián)想到自己的家庭,都是家破人亡,有相似的死亡痛點。有同情、有羞愧、有恐懼。
PPT:這是一群 由麻木到有反思有觸動的乘客 的乘客?!景鍟焊摹澳睘椤八肌薄?/p>
【教師板書】
■
3.戰(zhàn)爭的痛,你意識到了嗎?
這篇小說沒有寫槍林彈雨、炮火連天,只是截取戰(zhàn)爭背后的一個切面,就能夠表現(xiàn)深刻的思索,這種手法叫做:以小見大。
【板書:在柏林,我們不能忘記錯誤的代價?!?/p>
侵略一方如此傷痛,被侵略一方呢?我們便是亞洲戰(zhàn)場的受害者。
聯(lián)系自己所知的歷史知識,用文學的語言,寫一條爭警示語。
在 ,我們不能忘記 。
【教師板書】
■
在柏林,我們不能忘記錯誤的代價。
在美國,我們不能忘記拯救的堅勇。
在中國,我們不能忘記大義的犧牲……
戰(zhàn)爭是罪惡的,走過歷史的人們更懂得生存的意義。請大家銘記奧萊爾醒世的小說,救贖那些冷漠麻木的靈魂,遠離戰(zhàn)爭、捍衛(wèi)和平!
這個環(huán)節(jié)走向了文本內核,有觸及靈魂的思考有由此及彼的聯(lián)想。充分利用題目帶動學生步步探究更有說服力。從最開始的偏正結構“瘋在柏林、守在柏林、殤在柏林、思在柏林” 到后來的狀語前置句式“在柏林,我們不能忘記錯誤的代價”再到“在世界各地都不能忘記戰(zhàn)爭帶來的傷害”這樣的警示語擬寫, 層層深入地將文本解讀推向高潮。
微型小說把握生活是“化整為零”,反映生活是“以點制勝”,力求用很小的載體負載起很大的涵量,它在語言表達上要盡可能的含蓄。它總是用形象說話,含而不露,引而不發(fā),讓讀者去體會話外之音、“境外之境”、“象外之象”。所以我們的解讀不能流于表象,要讀出技法的波動節(jié)奏,讀出人物的清晰性格,讀出作者想要傳達的思想內涵。而我們的課堂,就是要靠巧妙地切入、適機地追問、背景的暗嵌、思想的爭鳴來真正“化微為大”,達到對小說本身的深刻理解。
要相信,具有濃郁文學氣息的課堂,一定是學生滿心期待的課堂;秉承智慧與情感共生的設計理念,一定有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豐厚積淀。
參考文獻
①唐瑛:《聚焦“活生生”的人和“活潑潑”的文——以微型小說“賞味”為例談微型小說教學》,《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15年第11期。
②楊旻:《品讀詞句悟主旨——以〈在柏林〉教學為例》,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年第10期第25頁。
③王敏:《微型小說的鑒賞與教學》,《職業(yè)技術教育》,1994年第3期第26頁。
④戴冠青:《文體把握、敘事建構與批評研究——新時期微型小說理論研究審思》,《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敘事學分會.敘事學研究:理論、闡釋、跨學科——第二屆國際敘事學會議暨第四屆全國敘事學研討會論文集》,《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敘事學分會》,2009年第13期。
⑤呂植家:《含蘊其中 理不直指——微型小說立意的最佳表現(xiàn)方式》?!秾懽鳌罚?007年第4期。
[作者通聯(lián):江蘇蘇州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