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英兵++徐甜穎 張巖 劉穎 肖韓艷
[摘要] 目的 探討神經內科偏癱患者綜合性康復治療效果。 方法 選擇2016年1~6月間在我院神經內科住院的100例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治療方法將患者分為常規(guī)組(n=50)和康復組(n=50),常規(guī)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藥物治療,康復組在藥物治療基礎上給予患者綜合性康復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結果 康復組患者治療6個月后NIHSS評分低于常規(guī)組(P<0.05)??祻徒M患者治療6個月后Fugl-Meyer、Barthel指數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祻徒M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常規(guī)組(P<0.05)??祻徒M患者治療前HAMD評分與常規(guī)組對比無差異(P>0.05)??祻徒M患者治療6個月后HAMD評分低于常規(guī)組(P<0.05)。 結論 對于腦血管疾病引起的偏癱患者給予綜合性康復治療能有效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且能改善患者抑郁狀況,效果顯著,可推廣運用。
[關鍵詞] 偏癱;綜合性康復治療;抑郁
[中圖分類號] R74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7)04-0085-03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on hemiplegia patients i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ZHAO Yingbing XU Tianying ZHANG Yan LIU Ying XIAO Hanya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Second Hospital Affiliated to Mudanjiang Medical College, Mudanjiang 157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herapy on neuropsychiatric hemiplegia patients. Methods From January to June 2016, 100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in our hospital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Conventional group(n=50) and rehabilitation group(n=50)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methods. The patients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drugs, and the patients in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were given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herapy on the basis of drug therapy.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NIHSS score of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 at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P<0.05). The Fugl-Meyer and Barthel index in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after 6 months of treat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HAMD score between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the conventional group(P>0.05). The HAMD score of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 at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P<0.05). Conclusion The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of neuropsychiatric hemiplegia patients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motor function and improve the life ability of patients, and can improve the patients' depression, the effect is obvious, can be popularized.
[Key words] Hemiplegia;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herapy; Depression
隨著當今社會人口老齡化現象加重,神經內科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也在不斷升高,腦血管病的特點是高發(fā)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1],是危害人類健康的殺手之一,是全世界醫(yī)務工作者關注的熱點。其中偏癱是急性腦血管病常見后遺癥[2],嚴重影響者患者的日常生活,降低患者的生存質量,且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癥狀,給患者、家庭及社會都帶來了沉重的負擔[3]。因此,采取各種方法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改善神經功能缺失癥狀是目前醫(yī)學研究的重點。本研究采用綜合性康復治療,觀察偏癱患者的治療效果,以期為臨床治療偏癱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6月在我院神經內科住院的100例偏癱患者,診斷標準參照衛(wèi)生部疾病控制司的《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并且意識清楚可配合相關評價量表測評。排除有出血性疾病、認知功能障礙、心肺腎等臟器功能嚴重不全的患者。入組患者均自愿配合研究。根據患者治療方法將患者分為常規(guī)組(n=50)和康復組(n=50)。常規(guī)組患者中男女比為28:22;年齡51~81歲,平均(66.3±9.5)歲;康復組患者中男女比為29:21;年齡52~81歲,平均(66.5±9.4)歲。兩組患者基礎資料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 方法
1.2.1 常規(guī)組 患者應用氯吡格雷片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溶栓或者降纖治療,監(jiān)控血壓、血糖、血脂,糾正不良生活方式。
1.2.2 康復組 患者在藥物治療基礎上予綜合性康復治療:(1)康復運動治療:包括早期良肢位擺放,對患者背部、足部、骶尾部等易出現壓瘡部位進行按摩,并定期輔助患者翻身、更換體位等;根據患者實際恢復狀況指導患者進行運動功能訓練,包括床上被動訓練及主動訓練、手部訓練、四肢關節(jié)伸屈訓練、自主翻身、坐位和立位的平衡訓練及患側起坐訓練等;患者可下床活動后,指導患者進行平地行走訓練及上下樓訓練等;加強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康復訓練指導,及時指導患者進行自主洗漱、穿衣、梳頭、進食等。進行訓練時,需根據患者實際狀況調整訓練強度,避免患者過度疲勞,2~3次/d,30 min/次,持續(xù)治療2~3個月[4]。(2)心理治療:偏癱患者由于自身神經功能缺失癥狀限制及擔心預后狀況,常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癥狀,及早發(fā)現患者的抑郁情緒,給予正確引導或干預,可有效減少或預防腦卒中后抑郁(PSD)發(fā)生。如耐心傾聽患者的傾訴,注意應用溫和語氣對患者進行安慰鼓勵,積極為患者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積極回答患者的疑問,并及時向患者講解偏癱的相關疾病知識,促進患者正確看待疾病,疏解不良情緒,積極配合治療過程;積極鼓勵患者參與集體活動,鼓勵患者與人交流,促進偏癱患者之間互相鼓勵、交流等;可向患者講解成功病案,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此外,加強社會支持,改善家庭功能,提高照料者的護理能力,積極幫助患者康復訓練,對預防患者卒中后情緒障礙有重要作用。(3)語言吞咽功能康復治療:偏癱患者可能合并言語笨拙、吞咽困難,根據患者實際神經功能缺失狀況,為患者制定針對性語言吞咽功能訓練方案,如對患者進行發(fā)音訓練指導,指導患者從簡單到復雜,每天堅持訓練,促進患者大腦功能恢復。吞咽困難患者進行吞咽功能訓練、神經肌肉電刺激及飲食調整等康復治療[5]。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對患者進行6個月隨訪,統(tǒng)計兩組患者神經功能、運動功能及生活能力恢復狀況。神經功能評分使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分進行評價,共50項,每項0~2分,分數越低患者神經功能恢復狀況越佳。運動功能使用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of Sensorimotor Recovery,Fugl-Meyer)進行評價,包括上肢和下肢運動功能(共50項),每項0~2分,分數越高患者運動能力恢復越佳。生活能力使用日常生活活動功能量表(Barthel index of ADL,Barthel指數)進行評價,共10項,總分100分,分數越高,日常生活生活能力越高[6]。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基本治愈: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下降90%~100%,運動能力及生活能力基本恢復正常,恢復正常生活;顯效: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下降46%以上,運動能力及生活能力明顯改善,生活可自理;有效:患者療后臨床癥狀有所減輕,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下降18%~46%,運動能力及生活能力有所改善,生活可部分自理;無效:患者療后臨床癥狀無變化或加重,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下降<18%,運動能力及生活能力無明顯改善或加重,生活無法自理。治療總有效率=基本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使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評價患者治療前和治療6個月后抑郁狀況,共17項,總分54分,總分<7分表示正常,總分7~16分表示可能有抑郁癥,總分17~24分表示肯定有抑郁癥,總分>24分表示存在嚴重抑郁癥[7]。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入院時及治療6個月后神經功能、運動功能及生活能力恢復狀況比較
兩組入院時神經功能、運動功能及生活能力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康復組患者治療6個月后NIHSS評分低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康復組患者治療6個月后Fugl-Meyer、Barthel指數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康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與常規(guī)組相比明顯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抑郁狀況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HAMD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祻徒M患者治療后HAMD評分與常規(guī)組相比明顯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中國每年新發(fā)腦卒中患者超過百萬人,其中半數以上的患者喪失獨立生活能力。循證醫(yī)學證據表明,康復是降低腦卒中后致殘率最有效的方法[8]?,F代康復臨床實踐發(fā)現康復訓練能夠降低患者神經系統(tǒng)功能損傷程度,加速腦卒中患者的康復,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降低治療費用,節(jié)約社會資源[9]。
當患者出現腦血管疾病時,會因為喪失生活自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下降而產生一系列不良情緒,包括自卑、焦慮、恐懼、憤怒等。其中腦卒中后抑郁(PSD)是腦卒中患者最常見的心理障礙[10],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并影響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PSD的發(fā)生與性別、年齡、抑郁癥史、病灶數量、高血壓、飲酒、認知功能及神經功能缺損等因素有關,其中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與抑郁的關系已有許多研究證實[11]。一方面,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重,抑郁癥狀也越重。卒中本身病情嚴重提示病灶較大,這正是 PSD發(fā)病的病理基礎[12]。另一方面,病情越嚴重對患者的心理刺激也越大,更易加重或誘發(fā)抑郁。因此,有研究者認為 PSD 是中、重度神經功能缺損的反映[13]。
在本研究中,為改善偏癱患者預后給予康復組患者綜合性康復治療,研究結果顯示,康復組患者療后6個月后神經功能、運動功能及生活能力恢復均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組,說明綜合性康復治療能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失癥狀,促進患者運動、感覺、言語功能恢復,改善預后。綜合性康復治療是基于神經系統(tǒng)損傷后功能結構重塑形成的一種治療方法[14]。此次研究中對患者實施早期運動治療、心理治療、語言治療。偏癱患者肢體活動受限,采取早期運動治療時,能促進患者大腦皮層活化再生,促進患者神經功能修復,通過長時間運動訓練能有效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改善患者運動能力及生活能力[15]。偏癱患者身體機能下降、活動受限,部分患者常擔心自身預后,易引起抑郁癥狀出現,因此在綜合性康復治療中,對患者實施心理治療,促進患者正確看待偏癱,積極配合治療,疏解患者異常心理狀態(tài)。因此康復組患者治療后抑郁評分明顯低于常規(guī)組。偏癱患者可能合并吞咽困難、語言障礙狀況,此次研究中根據患者實際神經功能缺失狀況,制定個體化康復治療方案,進行綜合性康復治療。
綜上,給予神經內科偏癱患者綜合性康復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失癥狀,提高患者治療效果,能改善患者抑郁狀況,具有良好的推廣運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周俊,占達飛,歐小凡,等.血管性抑郁中醫(yī)證型漢密爾頓抑郁量表因子分分析[J].中醫(yī)藥導報,2016,22(22):75-77.
[2] 冀書娟.神經肌肉電刺激對腦梗死吞咽障礙患者療效及不良心理的作用[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 19(22):42-43.
[3] 劉彩霞,杜亞萍.腦梗死患者早期康復干預的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20):138-140.
[4] 徐如祥.腦損傷神經功能損害與修復專家共識[J].中華神經創(chuàng)傷外科電子雜志,2016,2(2):100-104.
[5] 馬春燕,王金橋.早期綜合心理護理對改善腦卒中后抑郁癥狀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yī)生,2016,54(3):142-145, 149.
[6] 岳瑩瑩,袁勇貴.腦卒中后抑郁的評估和診斷[J].實用老年醫(yī)學,2015,29(2):99-103.
[7] 商敏,王玉鳳,楊鳳梅,等.系統(tǒng)康復治療對腦卒中恢復期患者認知功能、運動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23):6551-6553.
[8] 周小炫,方云華,陳善佳,等.健康調查簡表和腦卒中影響量表在腦卒中康復臨床中應用情況的調查分析[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4,29(5):455-459.
[9] 魏海燕,李朝武,黎逢光,等.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與抑郁狀態(tài)的相關性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4,11(1):62-64.
[10] 何秀琳,王麗萍.優(yōu)質護理對卒中偏癱患者抑郁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寧夏醫(yī)學雜志,2014,36(2):189-190.
[11] 胡旭,牟翔,段強,等.下肢運動控制強化訓練對腦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5, 21(5):552-556.
[12] 高真真,郭海英,王尊,等.運動療法對腦功能重塑影響的分子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3,28(10):980-984.
[13] 段洪連,劉美云,張擁波,等.缺血性腦卒中常用評估量表及其最新研究進展[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1,54(35):4018-4021.
[14] 肖韓艷,張本卓,袁春華.腦卒中后抑郁854例臨床分析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J].牡丹江醫(yī)學院學報,2011, 32(4):32-35.
[15] 王春霞.腦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與神經功能缺損的相關性研究[J].精神醫(yī)學雜志,2011,24(1):37-39.
(收稿日期:2017-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