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瑞峰
記憶里的『賣水工』
文瑞峰
山海關(guān)古城復古建筑修繕一新后 城內(nèi)的格局、街道甚至名稱都沒有太明顯的變化 南大街兩側(cè)排列整齊的胡同也還在 變的是那些住家、商鋪。大街兩側(cè)是復原后的明清建筑 有幸十條胡同還在 盡管原來的青磚灰瓦變成了紅磚水泥 原來的雕花木門窗換成了光滑的塑鋼、鋁合金 盡管原來青石小徑也修成了水泥路……走在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胡同里 我總是心神恍惚 藏匿在心底深處的記憶碎片 不時翩然飛出……
“賣水——甜水嘍——”一聲宏亮粗獷的吆喝 便在這樣一個恍惚的瞬間悠然響起。驀然回首 仿佛看到一個身著粗布補丁衣裳的粗壯漢子 挑著一挑清水從我身邊飛快掠過 轉(zhuǎn)瞬間 消失在幽深的胡同深處……
山海關(guān)城有一個可能是其他城市沒有的特征 居民吃水需到幾里、甚至十幾里遠的城外甜水井去挑。建城之初城內(nèi)有沒有飲用水 我無從考證了。據(jù)老人回憶 城里并不是沒有水井 但大都是苦水井 只在角樓灣 現(xiàn)魁星樓附近 有一口井 井水半苦半甜尚可飲用??嗨锏乃?只能洗衣、澆地想飲用只好到城外找甜水井。家有壯勞力當然不在話下 一天兩三挑水玩似的 但家里沒有男勞力就麻煩了。還有開飯館的、做汽水的、賣冰糕的一些用水大戶靠自個兒去挑 既忙不過來 也不大劃算 這便催生了賣水這一行當。從事這一行當?shù)娜?大都是外地人 以東光、滄州等地的人居多。他們大都居住在每個水井附近。
送水的桶很有講究 明清、民國前期 送水應該是用木桶。從一些老照片上推斷出來 最早送水是用一頭毛驢兩側(cè)分別放一只大號的木桶。解放后水桶的制作材料大都用渡鋅鐵板了。過去那會兒 大伙兒都稱它為洋鐵桶。有圓有方 以方桶居多。每個水桶里 一般還會放上一塊與桶形相匹配的小木板兒 是用防止因路上顛簸清水溢出。
最講究的還是送水用的水車。外形與一般木制車沒多大區(qū)別 只是比手推車窄上一些 但結(jié)構(gòu)卻完全不同。獨輪居中 兩側(cè)用方木棱對稱分開。車上并不鋪設木板 而是框成水桶形狀的架子。正常情況下每側(cè)各有兩個或3個放置水桶的位置。個別體格特棒的 會把車身改裝加長 這樣可以一邊放置4個水桶。送水人送水是需要直接倒到用戶家水缸里的 所以水車中部還設有專門放扁擔的地方。這些推水車賣水的一般都不大吆喝 因為他們大都是有自己固定用戶 平時交易也不用現(xiàn)錢。賣水的人專門用小竹片或厚紙殼做成水牌兒上面寫上張王李趙 每送一挑水用一個水牌兒 然后會一個月或一季度一結(jié)賬。吆喝的 大都是挑水賣的。挑水賣的人 有的是還有其他職業(yè) 偶爾出來挑上幾挑 能掙上幾個酒錢兒。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一挑水是5分錢。因為沒有固定用戶 必須吆喝出來。一般只有簡單幾個字“甜水嘍——”但吆喝的聲音宏亮、高亢 可以傳遍大半條街道。我小時候進城 就曾多次見過有推水車的漢子從胡同里走過 一身古銅色的疙瘩肉。也見過挑著一挑水 晃晃悠悠一路吆喝著的。送水的人一般為了抄近道 都不從四個城門進入 而是選擇離甜水井較近的南北兩個水門兒。
就像許多行當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逐漸消亡一樣。賣水這一行當也沒能傳承、延續(xù)下去。到了上個紀六七十年代 城里有了自來水 人們自然就不會再去費事兒買水吃了 賣水這一行當也就消聲匿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