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生
涂在墻上的油漆歷經數十年的風吹雨打也不會褪色,依舊光亮如新。正是當年移民的這種“窮浪漫”的做法,造就了當地一道最斑斕的風景。
隨便走在哪條街道上,都能看到起舞的男男女女。男士翩翩有禮,女士動作妖嬈,踢腿、旋轉、折腰、托舉、甩頭,舞步利落而深情,引得行人駐足觀看,不時叫好。
到了博卡區(qū), 還有一個讓人不得不去的地方——博卡青年隊的主場糖果盒球場,因其整體構造形似糖果盒而聞名世界,而球場真正的名字反而鮮為人知。
1527年,西班牙探險家塞瓦斯蒂安·卡沃托率領一支探險船隊遠涉重洋,到達南美大陸后,緩緩駛入拉普拉塔河口,迎接他們的是讓人目眩神迷的美景和清新無比的空氣。一名船員不禁高呼:“布宜諾斯艾利斯!”(西班牙語,意為“好空氣”)沒想到,這句美麗的西班牙語日后竟成為了這里所建城市的名字。
布宜諾斯艾利斯(簡稱“布市”)是阿根廷的首都,位于拉普拉塔河南岸,一直都是南美洲重要的商業(yè)、金融、科學、文化和藝術中心。這座既古老又現代的城市美麗、清潔,街道寬闊整齊,到處綠蔭覆蓋,而城市中保存著眾多完好的古建筑,帶有歐洲古典建筑藝術的濃厚色彩,其中既有哥特式教堂,又有羅馬式劇院和西班牙式庭院,讓人贊嘆不已。
只是相比精致美麗的市區(qū),貧民街區(qū)博卡更加吸引人們的注意。博卡區(qū)(La Boca)作為布市歷史上的第一個港口及街區(qū),一直以來都是遠近聞名的貧民窟,但出人意料的是,它同時也是布市城市文化的搖籃:這里的風土人情孕育出了激情的探戈文化和色彩斑斕的繪畫藝術,而貧困人群聚居的人文環(huán)境,更是鑄就了馬拉多納的球王之路……現在的博卡區(qū),以色彩、探戈、足球三大特色吸引著世人的目光,令無數人流連忘返。
“窮浪漫”造就的斑斕風景貧民窟里的彩色藝術
在19世紀,大量歐洲移民從博卡港口涌入布宜諾斯艾利斯,倉庫、商店、船塢和各類小工廠在這里拔地而起,移民們用木材和鐵板等材料,搭建起簡陋的住宅,并在不斷擴張中連成一片,一個個新生的社區(qū)就這樣出現了。
與布宜諾斯艾利斯其他城區(qū)相比,博卡區(qū)顯得與眾不同——博卡區(qū)是彩色的。長期以來,博卡區(qū)都是以碼頭工人、水手為主的歐洲移民聚居地,他們搭蓋的房屋帶有歐洲風格;而他們大多數人又來自意大利和西班牙,骨子里傳承了浪漫的藝術情懷——他們認為,哪怕是簡陋的鐵皮房、木頭房,也不能只呈現單調的原色。于是便有人到附近的港口去討來一些漆船時剩下的油漆,或者把給自己的船刷漆或涂色的油漆、染料帶回家,不僅粉刷自己的小屋,還把周邊的街道也涂上了各種顏色。不過,有時一面墻沒刷完但油漆用光了,而下次找來的油漆很可能是其他顏色,所以街區(qū)上的房屋變得色彩斑斕。久而久之,一片色彩繽紛的居住區(qū)就這么形成了。令人不曾想到的是,由于這些油漆都是船只使用的,所以具備較強的防水、防風功能,歷經數十年的風吹雨打也不會褪色,依舊光亮如新。當時的移民們根本沒想到,正是這種“窮浪漫”的做法,造就了整個布市的一道最斑斕的風景。
后來,畫家貝尼托·金可拉·馬丁還以博卡為藍本,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畫作,世界就此掀起了一股關于色彩的藝術風潮,也讓人們發(fā)現了這個色彩斑斕的老城區(qū),于是,無數游客、探險家、攝影家、畫家從世界各地蜂擁而來,給這個社區(qū)帶來了無窮的活力,使博卡區(qū)成為了人們來到布市后的必游之地。
走進博卡區(qū)的彩色小巷,還能感受到濃郁的異國情調:整個街區(qū)幾乎都是外國游客的天下,亞洲人、歐洲人的面孔,比本地土著還要多,各種紀念品商店、餐館、酒吧應有盡有,而在街角、大樹下、路口等任何一個可能的地方,你都能看到各種地攤隨意而張揚地鋪開,各種稀奇古怪、五花八門的小商品琳瑯滿目……
奔放瘋狂的激情探戈街巷中男女即興的“舞臺”
探戈是阿根廷的國粹,也是阿根廷的代名詞,而博卡區(qū)便是探戈的誕生地。
19世紀下半葉,阿根廷開始了工業(yè)化進程,移民紛紛流入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但是這個城市無力完全容納潮水般涌入的移民,于是在它的郊外形成了一個由下層人士、妓女、流浪漢和賭徒構成的世界——博卡區(qū)。而移民們結束一天的勞碌后,總習慣三五成群地在酒吧喝酒,喝到興起就隨意起舞,再加上許多活躍于酒吧的色情舞女加入,便漸漸形成了奔放、瘋狂的激情探戈。
其實,博卡區(qū)的探戈誕生于一種混合舞蹈,包含了古巴海員帶來的哈巴涅拉舞曲和阿根廷民間舞蹈米隆加的成分,此后還加入了意大利音樂元素,如此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阿根廷探戈,它的旋律、節(jié)奏和舞姿里記載著阿根廷民族的歷史,流淌著阿根廷人的血液。
探戈是男人和女人永恒的戰(zhàn)場,它定義了愛的行為,而這種行為又會以舞蹈形式表現出來。在舞蹈中,男女舞伴不作交談,不竊竊私語,甚至不交換目光,兩眼或看著前方的某個空間,或微微閉合。與其他雙人舞不同,在探戈中,只有男舞伴前進,女性始終充當服從的配角,似乎在睡夢中隨著男伴旋轉……
如今在博卡區(qū),無論走在哪條街道上,都能看到起舞的男男女女。男士翩翩有禮,女士動作妖嬈,踢腿、旋轉、折腰、托舉、甩頭,舞步利落而深情,引得行人駐足觀看,不時叫好。更有趣的是,街頭的探戈不像酒吧或劇院里的表演那么正式,興許兩個人在路上走著走著興致來了,便翩然起舞,毫不扭捏……
而與此同時,博卡區(qū)的很多商店門口,還專門擺放著一些拍照道具——把激情探戈的動作制成畫板,人物頭像部分挖空,游客可以站到畫板背后,腦袋剛好放入空缺處,就可以“代替”畫中人物,拍一張“激情探戈”的照片。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穿著性感、身材火辣的女郎游走于街巷之間,她們可以提供合影服務,并按照探戈動作,和游客擺出極其銷魂的姿勢,與每一位“舞伴”留下難忘的精彩照片。
博卡青年隊的糖果盒球場傳奇“球王”馬拉多納的誕生地
很多人都說,阿根廷人有兩只腳,一只用來跳探戈,另一只用來踢足球。所以,到了博卡區(qū),還有一個讓人不得不去的地方——糖果盒球場。糖果盒球場因其整體構造形似糖果盒而聞名世界,真正的名字反而鮮為人知。這座聞名于世的球場,是當地著名球隊博卡青年隊的主場,在阿根廷乃至整個南美足壇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創(chuàng)立于1905年的博卡青年隊是博卡區(qū)的榮耀,在一百多年的歷史中,他們曾經獲得過全國甲級聯賽冠軍22次、全國錦標賽冠軍3次、南美解放者杯冠軍3次、豐田杯冠軍3次……借此,博卡青年隊成為了阿根廷球迷最多的俱樂部之一。除了這些舉世矚目的戰(zhàn)績,這支阿根廷傳統豪門還培養(yǎng)了眾多世界級球星,其中最為人熟知的莫過于馬拉多納。
1960年10月30日,馬拉多納出生于博卡的一個貧苦家庭。他自小就展現出非凡的足球天賦,9歲開始練球,10歲便進入了“小洋蔥”少年隊。15歲那年,他被蒙特斯教練慧眼相中,升到甲級隊。翌年,他被選入阿根廷國家隊。在與歐洲勁旅匈牙利隊的比賽中,馬拉多納代表國家隊初披戰(zhàn)袍,便使人對這個初出茅廬的少年刮目相看。而馬拉多納最終確立他在足壇地位的一戰(zhàn),是在1979年第二屆世界青年足球錦標賽上。當時身為隊長和場上靈魂的馬拉多納,率領全隊沖鋒陷陣,一路過關斬將,并在與前蘇聯隊爭奪冠軍的決賽中,踢進了關鍵性的一球,為阿根廷青年隊奪魁立下了汗馬功勞。賽后,他被評為最佳隊員,從此揚名四海,成為世界足壇上最年輕也最引人注目的超級球星。時至今日,擁有“球王”稱號的馬拉多納早已成為一代傳奇,在狂熱的球迷心中,馬拉多納就是上帝,他們甚至為此創(chuàng)立了“馬拉多納教”,還把每年的10月30日——馬拉多納生日這一天,當作最神圣的節(jié)日。
如今,在博卡區(qū)的街道上,穿著博卡青年隊球衣的球迷、巨大的足球海報條幅、馬拉多納的畫像和雕塑讓人目不暇接,電視上各種球賽的喧鬧聲也不絕于耳,展現出了博卡人對足球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