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舒乙
近日,筆者在整理一串清代編織的古錢辟邪掛飾時,一枚乾隆通寶寶云局小平銅錢在數(shù)百枚傳世古錢中“鶴立雞群”,引起了筆者的注意。該錢銅色金黃,質(zhì)地細膩,錢文精細、挺拔,筆畫細節(jié)沒有一絲粘連,徑大、肉厚,邊郭與穿郭端正、精整。穿孔修磨干凈無銅渣,外緣邊道精修成直邊(見圖1~圖4)。錢體覆蓋一層傳世氧化包漿,在錢文字口縫隙處仍殘余金黃色的銅光,近未流通。由于編織掛飾的繩子已多處朽爛,遂將其取下。經(jīng)測量,該錢直徑25.6mm,厚1.5mm,重5.5g。從該錢的直徑上看,屬于乾隆通寶寶云局“部頒式”形制,綜合精度、直徑、厚度、重量等標準,筆者認為該錢性質(zhì)應屬“部頒樣錢”。
一、清代的鑄錢制度流程與“部頒樣錢”的作用
清代中央權(quán)力高度集中,朝廷設(shè)兵、刑、工、吏、戶、禮六部掌管各行政部門。其中戶部和工部下設(shè)錢法堂和鑄錢局,戶部為“寶泉局”,工部為“寶源局”負責鑄錢。由于銅錢的價值低、使用量大、運輸成本高,朝廷在各地方設(shè)置鑄錢局,由各省巡撫掌管地方鑄錢。中央為了加強集權(quán)統(tǒng)治及保障貨幣的數(shù)量、品質(zhì),對鑄錢制定了一套嚴格的制度。根據(jù)晚清時期錢幣學家鮑康的著述《大錢圖錄》中記載:“每改元鑄故錢,后選至凈之象牙刻作錢樣,呈錢法堂侍郎鑒定,而后以精銅鑿成祖錢。其脫孔(局稱金口)是錢局已不能鑿,再用祖錢翻砂鑄母錢。當前啟鑄,則悉用母錢印范。頒發(fā)各局者,亦謂之母錢。”清代鑄錢時首先會選用牙、木雕刻出錢樣,供皇帝或法堂侍郎審定。錢樣既是錢幣的初步樣式,也是新皇登基改元時的一種儀式。從目前傳世的牙質(zhì)錢樣來看,其形制和錢文與流通錢幣均有明顯差異,可見錢樣在當時應屬于一種禮器存在,是新皇登基改元時的一種儀式。錢樣審定后便會儲存于宮中專門的部門存檔紀念。通常在錢幣的樣式設(shè)計獲得朝廷批準后便開始設(shè)計制作雕母,應該說從雕母開始才真正到了鑄造行用錢的樣式范疇,因此雕母也被稱作“祖錢”。
可以說雕母是“萬錢之祖”,雕母的制作通常會交由戶部指定的工匠。據(jù)傳雕錢工匠十歲起便送入專門機構(gòu)開始培訓刻銅技藝,需練就十年方能上手。除此之外,朝廷也會將制作雕母的任務指定交由京城的一些有名的銅匠鋪代為制作。雕母由整塊精黃銅雕刻而成,銅質(zhì)細膩。雕母制作完成后,一般要求工匠不得將“金口”(穿口)完全打開,僅做出一圓形穿孔,需交由錢局審定后由錢局開穿。錢局再將雕母翻鑄成母錢。母錢材質(zhì)細膩精良,為保證其在用于翻鑄行用錢時的質(zhì)量和工作效率,母錢在鑄造后工匠還需對其字口及地章處進行精心修飾,在邊道、穿孔處打磨加工,使其在砂箱上印模時錢文清晰且不易掛砂,并且在印模時能快速拿取。中央將統(tǒng)一制作好的母錢頒發(fā)給地方錢局用于鑄造行用錢。清代行用錢鑄造采用的是母錢翻砂工藝,在鋪滿細砂子的砂箱中劃出澆鑄通道,用母錢在砂箱上印模,鑄成錢樹。待冷卻后將錢樹上的錢取下,將錢邊緣上殘留的澆鑄道口以及穿孔里的銅茬挫磨干凈。由于銅液在鑄造冷卻后會產(chǎn)生一定的收縮,因此行用錢的直徑、厚度、重量和母錢比都會減少?!肚宄墨I通考》中記載:“凡鑄錢之法,先將凈銅鏨鑿成重二錢三分者,日祖錢,隨鑄造重一錢六七分不等者,曰母錢,然后印鑄制錢。每遇更定制錢,例先將錢送呈。”從雕母到母錢再到行用錢層層翻鑄,直徑、重量都在層層減少。朝廷在制作雕母和母錢時已經(jīng)考慮到翻鑄的銅液收縮問題,有意將雕母和母錢做得更大更厚重,并且要求無論是雕母、母錢還是行用錢,每一次翻鑄都必須將鑄造出的樣品呈送朝廷審核。概括說之,清代制定的制度便是由朝廷對每個環(huán)節(jié)制定標準,并要求每個環(huán)節(jié)和部門都要實行報送制度,其目的是為了保障流通幣的質(zhì)量。古代銅質(zhì)貨幣的價值保障是銅料,銅料的純度、分量都是錢幣價值的基礎(chǔ),也是維持社會經(jīng)濟穩(wěn)定的重點。因此朝廷對于錢幣的尺寸、重量、發(fā)行數(shù)量都要實行嚴格監(jiān)管。為了能讓地方鑄錢時有可參照的標準,戶部還會監(jiān)制出一批工藝、材質(zhì)精良的錢幣,作為供地方錢局參照的樣品,被稱為“部頒樣錢”。“部頒樣錢”鑄工精湛,銅料質(zhì)優(yōu)量足,甚至有時“部頒樣錢”被當作母錢使用。清代早期,地方錢局還能嚴格按照朝廷頒發(fā)的樣錢標準鑄幣,但乾隆中后期行用錢開始走樣。隨著國力的逐漸衰落,貪官污吏橫行,許多地方官員將鑄造貨幣視為斂財?shù)闹匾緩?,想方設(shè)法在鑄錢時克扣銅料,減輕重量,中飽私囊,或在銅錢里摻雜其他廉價的金屬。為應付朝廷審查依照部頒的樣錢標準鑄造少量的“部頒式”行用錢(見圖5),在呈報朝廷時選用特別精鑄的“進呈樣錢”。中央對地方錢局的管理鞭長莫及,朝廷中一些掌管鑄錢審查的官員也被地方官員收買,對這種“潛規(guī)則”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了。清代中晚期開始,“部頒樣錢”便徹底流于形式,地方錢局甚至敢擅自更改行用錢的形制與錢文書體,樣錢制度變成虛設(shè)的流程。到清代晚期,錢幣減重現(xiàn)象更加嚴重,甚至連戶部都不能按照自己設(shè)計的樣錢標準鑄錢,“部頒樣錢”成為官員美化政績的產(chǎn)物,也見證了清王朝走向衰亡。
二、關(guān)于該幣為部頒樣錢的認定依據(jù)
部頒樣錢與母錢不同,其認定的難點主要在于母錢的字口、地章、穿孔、邊道上都會留下明顯的修飾加工痕跡。而樣錢則和普通制錢加工方法基本一致,制作相對精致,但修飾的痕跡不明顯,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磨損流通也可能難以辨認。認定一枚錢幣是否屬于部頒樣錢要從多個方面判斷。在進行對比時也應選擇同一錢局的來做參照。清代的寶云局(云南省錢局)在清代各錢局中較為特殊。云南銅礦資源豐富,在清代云南是全國銅礦的重要產(chǎn)地,被稱作“滇銅”,也是全國各地鑄造貨幣銅料的主要來源。寶云局開鑄錢幣的時間也非常早,從順治時期便開始鑄造錢幣。由于云南銅資源豐富的原因,縱觀整個清代,寶云局各時期所鑄的錢幣無論是銅料的分量還是發(fā)行數(shù)量在全國各地方錢局中都位居前茅,甚至比戶部所造錢幣都更大、更厚重。然而寶云局鑄造錢幣的工藝卻較為落后,特別是乾隆時期寶云局鑄造的錢幣字口淺,錢文筆畫時常出現(xiàn)流銅、粘連、粗細不均,穿孔常出現(xiàn)變形,錢幣正背面合范輕微移位現(xiàn)象也較為常見。以下為筆者認為開頭介紹的錢幣為“部頒洋錢”的幾點依據(jù):
形制:從形制看,其直徑與厚度等參數(shù)是同類中的佼佼者,與同時代、同錢局“部頒式”風格相符(見圖6)。
精度:“部頒樣錢”既然作為朝廷頒發(fā)樣品,且根據(jù)相關(guān)資料所述“部頒樣錢”在當時偶爾也曾被錢局作為母錢使用,足見其鑄造精度必定非常高。由于清代鑄錢采用手工翻砂法,鑄錢的質(zhì)量也不穩(wěn)定,甚至連澆鑄時的正反朝向都會由于重力作用的影響使錢幣字口的深淺不一,頭爐者有之,精鑄者有之。如果僅憑鑄造精致的行用錢便當作樣錢,這是較為片面的。但該幣從鑄造工藝看,錢文筆畫細挺、干凈、利落,文字線條流暢,沒有一絲斷筆粘連,穿郭端正精整,穿緣的寬度都基本保持對稱統(tǒng)一。在邊緣、穿孔及表面處做過精心的打磨處理,合模線、澆鑄道口及翻砂留下的砂眼都修飾得非常干凈,加工的銼痕卻非常細膩幾乎沒有留下痕跡。如此精湛的工藝即便在戶部寶泉局大批量生產(chǎn)的普通行用錢上顯然都無法做到,更不用說是鑄造粗陋的寶云局了。為了客觀地做出比較,筆者也特意從寶云局乾隆通寶中挑出一些上美品和普通品做參照(見圖7),該錢精整大氣,頗具京局錢幣的風范。
重量:如果說直徑、厚度超越常品只是不同版式批次間的巧合,那么重量則是最具說服力的依據(jù)。從西漢五銖錢開始,一枚面值一文的標準制錢重量在3.5~4g,這樣的重量從西漢至清代一直沿用了兩千多年。到了清順治、康熙時期,時逢盛世,錢幣重量得到空前的提升,達到4.5~5g,這樣的重量導致銀賤錢貴。甚至許多百姓銷毀制錢用來制作銅器,大量銅料外流,逼得雍正帝實行銅禁政策,減輕錢幣的重量。而到了乾隆時期國力較康熙時期有所衰落,制錢的重量也下降了不少。據(jù)現(xiàn)存錢幣實物測量可知,一枚乾隆初期戶部寶泉局部頒式小平制錢僅重4.5g,而乾隆中晚期寶泉局所鑄造的一般小平錢僅重3g,而抽樣篩選了幾枚保存完整的乾隆通寶寶云局小平重量也大多在4~4.5g之間,重量差距明顯。另一方面在清代克扣銅料是掌握鑄幣權(quán)官員主要斂財途徑,甚至有些官員敢冒殺頭的風險擅自更改朝廷制錢的重量。因為對于需要大批量生產(chǎn)的小平制錢重量每減少一點銅料都會降大量的成本,因此對于制錢的重量必須錙銖必較,嚴格控制。而該幣銅質(zhì)細膩,色澤金黃,銅純度高,重量甚至超過戶康熙時期的戶部制錢標準,這顯然不符合當時經(jīng)濟社會環(huán)境下普通行用錢的標準。
綜合上述幾點綜合分析,筆者認定該錢應屬“乾隆通寶寶云局部頒樣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