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小四
“聲音來自大腦的意識。所謂無聲就是沒有意識到的聲音。無聲其實不是聽覺意義上的概念,它是意志的轉換”。 美國音樂理論家約翰·凱奇(John Milton Cage,1912—1992)曾如此說道。
在發(fā)現和展示“無聲”的魅力之前,約翰·凱奇只是一個不得志的電子音樂實驗藝術工作者,以把釘子、螺帽、橡皮條、破布等等綁在鋼琴上創(chuàng)作“預制鋼琴”作品而令人側目,但被認為“不是作曲家,而是發(fā)明家”。直到1952年,年屆“不惑” 之年的約翰·凱奇因受到東方哲學的影響而“腦洞大開”,策劃組織了一場《433”》“音樂演出”,爆得大名,且影響西方音樂界至今,同時引起的巨大爭議也綿延至今。
改變約翰·凱奇一生命運的那一天,是1952年8月29日。當晚,據說是約翰·凱奇24歲時就“創(chuàng)作”出的“音樂作品”《433”》在伍德斯托克音樂節(jié)上舉行世界首演,觀眾中有不少音樂專業(yè)人士包括紐約愛樂樂隊的成員。表演中,一位著名鋼琴家走上臺,打開鋼琴蓋、放置樂譜和碼表,端坐注視著鍵盤,一副要演奏的樣子;33秒后,鋼琴家快速關上琴蓋,接著又打開了琴蓋,繼續(xù)坐著一動不動,安靜的觀眾們只聽到了音樂廳外風吹樹葉與雨打屋頂的聲音,疑惑的竊竊私語開始漸漸響起;2分40秒后,鋼琴家又一次關上了琴蓋、然后又打開;不解的觀眾們開始爆發(fā)不滿情緒,喧嘩聲四起。鋼琴家在鋼琴旁一共坐了4分33秒,然后鞠躬下臺。
這場奇特的“無聲”演出惹怒了一些在場和不在場的音樂家,他們認為這是“瞎胡鬧,不尊重觀眾”。而約翰·凱奇最初的手稿實際上只有一張紙,上面只有“Tacet”(休止,靜默)標識,連具體表演多長時間,也沒有寫下來;《433”》這個名字,只是即興“首演”的時間統計,以后這個“作品”就沿用此名并按照這個時長來演繹。盡管有爭議,盡管沒有演奏任何曲目,這場演出的始作俑者約翰·凱奇卻在眾說紛紜中神奇地改寫了人生,從一個面目模糊的作曲者成為全美甚至全球聞名的“音樂哲學家”。
約翰·凱奇有自己的思想:音樂不應僅是音樂家擁有或生產出來的產品,它包括生活中的一切聲音,也包括靜默這種形式。約翰·凱奇的這些思想其來有自,那就是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佛教禪宗和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早年跟隨專業(yè)老師學習作曲的約翰·凱奇,在20多歲時非常強調技術設備對于音樂創(chuàng)作的功用。但在他30多歲時,因在事業(yè)和感情上均遇到困境,而當時美國因工業(yè)文明帶來普遍的社會焦慮,人們流行從古老而遙遠的東方哲學中尋找慰藉。1951年,一個學生送了凱奇一本英譯本的中國古籍《易經》,凱奇對其中的占卜六十四卦十分感興趣,他從中悟出,或許偶然就意味著選擇。他當年的作品《變化的音樂》就是根據《易經》的求卦方法,拋了數萬次的硬幣才完成的作品,暗示“變化是永恒的、命運有很大的偶然性”等思想。此后,他還曾追隨定居美國的禪宗研究者學習,并癡迷于閱讀《易經》、《道德經》等中國古代典籍。
約翰·凱奇漸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想體系。他認為音樂本身應“沒有任何目的”,作曲家應該讓音樂成為“自在之物”。他還提出了“空的節(jié)奏結構”概念,即在特定時空內,任何聲音都可視為音樂作品的一部分,“藝術不應該從生活中分出來,應該視為一種生活的行為?!被谶@種觀念,約翰·凱奇于1952年推出的《433”》,將其“偶然音樂”觀念推至一個新的高度。
雖然因推崇“無聲”成名,約翰·凱奇卻認為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無聲”的狀態(tài):“他們以為是靜默的,其實充滿了偶然的聲響?!贝送?,約翰·凱奇也并非“浪得虛名”,他的音樂理論影響了整個美國音樂界,譜寫的鋼琴曲質量不錯,其演講頗具思想性,1961年出版的演講和論文集《無言》(注:中文版也有譯為《沉默》的)至今仍在再版等等,他甚至還因與舞蹈界的合作推動了美國現代舞蹈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