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洲
紀連彬從當代人的文化視角出發(fā),用他自動自覺的創(chuàng)新踐行藝術語言,承載著對傳統(tǒng)的追溯和對傳統(tǒng)元素的整合,他所體現(xiàn)的是現(xiàn)代轉(zhuǎn)化的新水墨時代,而且是貫通古今的新水墨時代。
一筆勾勒如人潮,一筆皴擦似柳絮,一筆潑墨勝春風。
春風里,柳絮在空中飛揚,飄灑在馬路上的車輛和人群中。
中國美術館門前車流一片擁堵,無論交警如何指揮,車輛無法前進,今天這里似乎就要這么堵下去,讓無數(shù)前來參加一場別開生面的畫展開幕式的車輛主人無法靠近泊車,只能無奈的帶著失落的心情在柳絮飄送中調(diào)頭而回。
而造成這次交通擁堵的是畫展的主人翁——著名中國人物畫藝術家、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紀連彬先生。
紀連彬今天正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他的個人畫展——“天地吉祥·紀連彬中國畫展”。
天地吉祥沐春風
2015年4月,北京。
作為在美術界中國人物畫壇極具影響力的重量級人物,中國美術館的今天這個展覽,是紀連彬藝術生涯和學術成就的巔峰總匯。此時中國美術館的一、八、九號展廳已是摩肩接踵,來自全國藝術界及社會各界的1500余名嘉賓站滿了展廳,在中國最高藝術殿堂舉辦的個人展覽中,罕有人數(shù)如此眾多的出席盛況。
嘉賓中——
——著名美術評論家邵大箴:紀連彬先生給我的感覺是比較低調(diào)。他的山水、花鳥、人物的感覺不一樣,氣勢很大,很震撼。他把人和山水風景聯(lián)系在一起畫,這是一種新畫體。藝術家一般表現(xiàn)理性,表現(xiàn)直覺,但他表現(xiàn)錯覺、幻覺,在我們當代藝術家里是比較適合的。我感覺他的畫在中國人物畫里面一枝獨秀,是一種新畫法,有水平,有格調(diào),又有境界,能做到這樣很不容易。
——著名美術評論家薛永年:紀連彬的“天地吉祥”系列體現(xiàn)了回歸自然和寄托精神的這種創(chuàng)作性的努力。他的畫作的精神性是自由精神對現(xiàn)實的超越,是回歸自然,向往詩意,是走向崇高。他的畫實際是與天地同在的精神。他的畫里面最明顯的個人風格因素,除去天人合一的形象之外,還有五色祥云,這個五色祥云是他一個特有的圖式,既繼承了古代傳統(tǒng),也繼承了民間的傳統(tǒng),又和他要找到的這種境界有密切的聯(lián)系。他的語言既發(fā)揮了筆墨,更強化了色彩,有對西畫的借鑒,也有對民間美術的融匯。整體是純樸的、粗獷的,不雕飾,有原始的味道。
——著名美術評論家劉曦林:紀連彬的作品體現(xiàn)了天地吉祥的精神之氣。崇高的信仰力度,成為他文化內(nèi)美的支柱。他以云為中介,把寫實的人物和天氣的云氣及超越時空的思維組合在一起,他在找到這樣一個符號體系之后,用墨彩兩種方式,用明色、原色、亮色和黑色之間的關系還有用宿墨、線條以及各種不同的線描結(jié)合形成了紀連彬的符號體系和符號系統(tǒng)。
——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紀連彬在中國畫領域的探索成就,是通過中國畫語言的開拓創(chuàng)新進行的。以意象、幻像及幻化的語言方式,以寫實的具體表現(xiàn)手法表現(xiàn)了精神空間對現(xiàn)實的寫意超越。在天地人神的大空間里,傳達出“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中國文化精神。
——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今天這么多人來參加紀連彬的展覽,可見他的藝術影響力之大,朋友之多,也可見他為人之成功。
——中國國家畫院常務副院長盧禹舜:連彬是當代少有的堅定的、令人欽佩的學術型畫家。他以獨樹一幟的表現(xiàn)方式和觀察視角表達對社會、對人生的深刻思考與認識,創(chuàng)造了現(xiàn)實主義兼顧浪漫主義色彩、寫實與寫意兼得的有溫度、有溫情、有筋骨、有深度的優(yōu)秀作品。
——著名美術評論家王魯湘:“祥云”在這里就變成一個意象,烘托著人。云在天地之間,它具有某種不確定性,它是懸浮的、飄移的、升騰的,但它也可以變成雪花,下到大地來,也就是說,云是連接天地的意象。人是一種精神的構(gòu)物,人可以自由往返天地間,我想這就是他在做紀連彬式的構(gòu)圖的時候,要告訴我們的東西。
……
他們,代表著當代中國美術界權(quán)威學術專家對紀連彬藝術成就的充分肯定和贊嘆。
這些中國美術界最為權(quán)威的聲音,回響在春風中,就像一枝大筆,書寫在當代美術史的頁面里。
“今天,我站在這里,拿出我的作品和關心我的老師、同學、領導、朋友共同分享我今天的喜悅,今天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日子。”
人潮中,紀連彬滿懷感恩。
水墨新語踐行者
81幅作品在展廳中各放異彩,其中7幅巨制格外搶鏡——猶如廣袤無垠的天地兀立在展廳中央,把人們帶入一個虛無縹緲、元氣淋漓的世界中。
凝視紀連彬的畫作,墨色干濕相宜,蒼潤相生,氤氳叆叇,墨中見筆,筆中有韻,虛實有度,天地萬物,渾然一體;他用筆意由心生,線條粗獷遒勁,剛?cè)崆?,波磔縱肆,游云驚龍;注重勾染同體,皴擦并進,胸中意象在他的筆墨新語進行由臂至腕,指揮著筆鋒、筆肚、筆根的運用、走向、變化和統(tǒng)一。他把意象筆墨建樹在造型筆墨之上,對自然物象進行心象的幻化與精神的重塑,達到以線抒情,以墨求趣的偶發(fā)性效果。這是紀連彬在對筆墨形態(tài)革新長久的探索和堅定的踐行中,構(gòu)建起的專屬于他的、嶄新的繪畫語言新體系。
在紀連彬的筆墨新語中,看不到世俗的局面,肉體本能及欲望難以操控紀連彬覺醒著的靈魂,唯見他靈魂深處的凈化、精神本體的尋求,以及他對生命一切未知的神馳。他的靈魂主導著生命的畫筆,向著新水墨那片神圣的凈土不斷探索、精進。
紀連彬這7幅鴻篇巨制中,濃縮了一個時代藝術家的文化覺知、靈魂的救贖以及全新的筆墨語言系統(tǒng),是一部多重藝術語言的交響。
一層層的積墨,似一襲襲輕紗,覆蓋在他那粗獷蒼勁的線條之上,也覆蓋在他胸中那一顆對天地人的崇敬而虔誠的圖式之上——為蒼穹白云、山川河流、大地人物相生相合造像,他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有著極為清醒的文化知覺。
天地間,祥云四起,蒼蒼莽莽,空靈深邃,有冥冥宇宙中的神秘。
這種神秘的天體昭示著時光變換和萬川江海、萬壑林木的形成,還滋養(yǎng)著紀連彬無窮無盡的想象力,去描繪天地大美。一種說不出的愉快,一種沒法表喻的朦朧,在這朦朧中神往紀連彬畫面里的雪域圣地和他的精神世界,去發(fā)現(xiàn)濁世蒼生的未知,去感悟神秘生命的真諦,令人陶醉于這壯美無朋的畫圖中,在陶醉中不想醒來……
生命意象新圖騰
夜。深夜。
一盞華燈,照耀在潔白的宣紙上,一種崇高的文化使命召喚著紀連彬。此時的他手握畫筆,沿襲傳統(tǒng)中國畫精神,承載著中華文化的精髓,并濟世界文明的視角,與他的新水墨進行著一場曠世對話。
筆,是交流手段,或輕或重,表達著內(nèi)心的藝術訴求;墨,如青稞美酒,如癡如醉,滋潤在紀連彬這幻化的畫面上。
每一個夜里,紀連彬秉持傳統(tǒng)中國畫精神,游吟于他的祥云中,去詮釋生命形象的新圖騰。在中華文化精神的引領下,紀連彬胸中的豪情抒發(fā)于筆端,他時而粗獷行筆,時而皴擦并進,繼而潑墨布云,突然間多情地在本已精美十足的線條間輕拂一層積墨,令其畫面墨色更加繽紛絢麗,在灑脫揮毫間又突然冷酷收筆置之不理,拋出一塊恰到好處的空間,讓畫面充滿無限的想象。人生路上的一段段春暖秋艷,一次次功成名就,都堆積在這一幅幅畫圖中,鮮衣怒馬,活色生香……
無數(shù)次的對話,無數(shù)次的碰撞,他在以云為主要文化尋找自己的符號,彰顯出一種浩蕩之氣的畫面場景,這里有著中華文化千年血脈的澎湃涌動,這里有著宇宙洪荒自然萬象的終極拷問,這里有著胼手砥足孤獨跋涉的藝術覺醒……生命中的摯愛在這每一個朦朧的夜色里,溫存地等著他,紀連彬滿懷柔情在這里洗卻心身的疲憊,在這里熔煉鍛造出筆墨中的大千氣象,從中獲得慰籍,得到希望,他眷戀著這世間最美的場景。
夜,更深。
情,更濃。
濃烈的創(chuàng)作激情繼續(xù)著紀連彬心中不盡的千言萬語,他要在深愛的筆墨世界里歌唱著圣歌,詮釋生命真諦,傳頌天地大美。他的精神遠離了都市的浮躁、喧囂、壓抑,仿佛到了遠方一個安寧、靜謐、無恩、無怨的地方,在這里尋找新水墨語言樣式,他用他的語言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和中國畫精神有機結(jié)合起來,在自由幻化中去超越現(xiàn)實存在的生命形象和自然物象,塑造一個文化、精神、語言多重結(jié)合的時代藝術精神新圖騰。
作為中國畫藝術虔誠的信徒,紀連彬的藝術追求永無止境,他如同一匹駿馬奔馳在天衢,從這里,就能通往可以讓他重釋信仰、生命以及天、地、人三境合一的圣殿。
崇高的信仰洗滌了紀連彬的靈魂,在這純凈靈魂召喚下,直奔新水墨的藝術巔峰,他要在這巔峰之上尋求藝術生命的創(chuàng)作高潮。
激情之后,《祥云轉(zhuǎn)山》《喀喇昆侖》《天降金稞》《凝固的山》《祥云之十一》《山祈》《歸云》等巨制在短短的21個夜晚里誕生了。通常一個藝術家準備一個藝術人生學術成就匯總,短則一至兩年,長則三至五年,甚至是一生,而紀連彬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他用短短的21天完成他大半生的藝術總匯!這種驚人的速度彰顯出他想象力的噴發(fā)、詩意的激情,對生命的獨立理解和精神世界的強大覺醒。
世間萬物皆幻象
閱讀紀連彬的作品,一種文化的神秘力量感召力吸引我深入他玄妙入神的畫面中,被他的筆墨世界里承載著典型的中國哲學思想所表達的藝術精神和內(nèi)蘊所震撼。
我的靈魂隨著他圣潔的精神化境,來到他《祥云升起的地方》,并繼續(xù)走進他更為深邃的精神空間。
遠方,一陣陣安詳、純凈、神圣的天籟之音,指引著信徒們手中嘛尼輪在轉(zhuǎn)動,隨著祥云的舒曼,飄蕩在穹頂之下、大地之上。經(jīng)輪轉(zhuǎn)動著千佛的功德,普及在婆娑世界,恩澤著蕓蕓眾生。
“嗡嘛呢叭咪吽”六字大慈大悲大明咒隱隱約約從畫面中清朗的傳來,回響在高山上,在川流間,如鳥語花香,似涓涓清泉;蘊藏了宇宙中的大能量、大智慧、大慈悲,代表一切諸菩薩的慈悲和加持遍布塵寰間,五蘊皆空,萬有統(tǒng)一,使眾生永離諸苦,往生清凈。
在紀連彬這種超越時空蘊含著宗教精神的感悟下,我再度深入他的筆墨世界中。
紅色、黃色、藍色并肩搭檔,融匯在本已精微極致的水墨語言中,在畫面中表達一種真誠、圣潔、濃烈的宗教精神和強烈視角地位,將意象、幻象、幻化的語言樣式表達在天、地、人、神的同體空間里,營造一個多視角、多層面、多隱喻、詩意化、精神化的具有創(chuàng)造力、內(nèi)在美的,和諧統(tǒng)一的繪畫格局,打破了時空極限,傳達出“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中國文化精神。這是紀連彬從當代人的文化視角出發(fā),用他自動自覺的創(chuàng)新踐行藝術語言,承載著對傳統(tǒng)的追溯和對傳統(tǒng)元素的整合,他所體現(xiàn)的是現(xiàn)代轉(zhuǎn)化的新水墨時代,而且是貫通古今的新水墨時代。這也是紀連彬?qū)鹘y(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轉(zhuǎn)化的思考,也為當代中國美術的發(fā)展提供了積極的動力和貢獻。
一路追隨著紀連彬的文化思考,我穿越中國美術史的時空,前來宋代拜謁宋徽宗的《聽琴圖》和梁楷的《太白行吟圖》,前者精微勾勒賦予重彩,華美典雅;后者禪意十足,風格縱逸,簡括率真;也瞻拜武宗元對畫面強調(diào)照應,構(gòu)圖繁而不亂,線條流暢,色彩燦爛而沉厚的《朝元仙杖圖》。這都體現(xiàn)出禪意人物畫在宋代已達到鼎盛狀態(tài),且類型齊全、形式多樣,寫實主義和寫意風格并存,影響和推動后世人物畫的創(chuàng)作風格與發(fā)展。在紀連彬的畫作中,兼有幾者的精神韻味。
天地無窮極,陰陽轉(zhuǎn)相因。
再閱讀紀連彬作品《凝固的山》,人物、山川、河流三大自然物象在云氣環(huán)抱中,魁梧敦厚的藏族漢子和衣著華貴的藏族姑娘緊密相依,燮理陰陽,柱天踏地,乾坤萬物融為一體。這是紀連彬?qū)θ说膬r值贊賞,對滋養(yǎng)人類生命的每一寸厚土的眷戀,體現(xiàn)了他對天地之恩賜的無盡感念和崇高敬畏。
世間萬物皆化象,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盡管生活在喧囂都市中,紀連彬一直保持著純凈靈魂對生命的思考,對生活的觀察,對藝術的探索,在人與自然的聯(lián)系和觀察中產(chǎn)生生命估價,他感悟出宇宙空間,乾坤萬物,一切都應理順陰陽,和諧平衡,各歸其位。人類的發(fā)展必須與萬物保持著和諧、平衡、相得益彰;任何人都不能暴殄天物,物極必反,否極泰來。我們不能違背周天之內(nèi)一切自然規(guī)律,也不能去破壞乾坤自然萬象,只有和諧、平衡,大地才萬物勃發(fā)。我在他《凝固的山》看到了——珍重。
紀連彬畫面中,蘊含著中國古代陰陽學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用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去詮釋混沌現(xiàn)象,這也是他的新水墨創(chuàng)作的精神根源——深植于中國哲學所強調(diào)的天人合一的哲理觀,去營造他的藝術圖像符號,向世界展示一個中國畫藝術家的信仰和擔當。
觀察能力、洞察能力組成對自身以及身外物和形勢的高度的認知力,決定著紀連彬襟懷磊落的格局和大氣磅礴的畫風。
藝術之巔挑重擔
1960年出生于哈爾濱的紀連彬,八、九歲時便開始臨摹連環(huán)畫,從此對繪畫的癡迷一發(fā)不可收,尤其是人物畫。1978年魯迅美術學院迎來了作為哈爾濱市112中學恢復高考后第一個大學生的紀連彬,對他敞開了一條中國畫專業(yè)研習的通途。
80年代初大學畢業(yè)后,紀連彬被分配到黑龍江省畫院任中國畫創(chuàng)作員。這個時期正是中國改革開放向世界敞開大門,各種藝術思潮風起云涌,在這百家爭艷的背景下,作為黑龍江的畫家,紀連彬立足地域,面向全國,力主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出一批耳目一新的作品,為東北中國畫界吹起了新風,并與其他同仁共同成立了“關東畫會”,為帶動關東地區(qū)美術發(fā)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也彰顯了青年紀連彬的鴻鵠之志。
紀連彬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始終不滿足于現(xiàn)狀,1989年考入中央美院國畫系,師從盧沉、姚有多等先生,從此,打開了他的創(chuàng)作視野,升華了他對藝術創(chuàng)作精神層面的理解。九十年代的紀連彬在學術上和地位上已取得令人贊嘆和羨慕的成就:他的西藏人物畫因其極具當代性和獨創(chuàng)性,走在中國畫創(chuàng)新的前沿,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新水墨畫的標志。而紀連彬也以其出色的文化管理能力擔任黑龍江省畫院副院長;直至2000年,當選黑龍江省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第九屆全國青聯(lián)委員和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02年,他作為文藝界優(yōu)秀代表當選黑龍江省人大常委……
盡管在黑龍江乃至全國美術界,無論是學術地位還是社會地位都取得了雙豐收,但紀連彬還是不滿足于目前的藝術狀態(tài)——
如能往藝術的巔峰再前進一步,豈不是更好?
為了能在更高的學術研究機構(gòu)開闊創(chuàng)作視野和發(fā)揮更大的專業(yè)作為,2005年紀連彬毅然放棄了在黑龍江省擁有的、多少人可望不可及的一切地位和光環(huán),調(diào)入了中國國家畫院,甘愿做一個專職研究員,去攀登他藝術人生的另一個巔峰之旅。
在國家畫院這個中國畫專業(yè)權(quán)威研究機構(gòu),紀連彬在這種擔當大國文明藝術創(chuàng)作精神的氛圍里如沐春風,屢出佳績。生性豪邁、有著強烈責任心和擔當精神的他,再度發(fā)揮他的文化行政管理工作魄力。2009年被任命為藝術信息研究中心主任;2011年擔任國家畫院最中心的創(chuàng)作和研究工作崗位——創(chuàng)作研究部主任,同時兼任重大項目部主任,負責全院創(chuàng)作、研究、展覽、出版、收藏工作,以及負責院長辦公會決定的藝術方案的落實和實施等重大事項,為此,他在工作崗位上任勞任怨,在這種大量而繁忙的業(yè)務行政管理工作中,紀連彬懷著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心,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創(chuàng)下了輝煌業(yè)績,為中國國家畫院的繁榮和中國美術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被中央國家機關授予“五一勞動獎章”,獲得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殊榮。
2017年1月24日,文化部黨組研究決定,任命紀連彬為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
而今,已躋身國家畫院領導班子重要成員之一的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紀連彬,中國美術事業(yè)的發(fā)展、中國文化向世界的傳播,更需要他去參與、去貢獻,為此,紀連彬義無反顧。
紀連彬繼續(xù)踐行在中國新水墨發(fā)展的道路上。你可以不去迎合他的語言樣式,也可以不去崇拜他的藝術成就,但我認為,他已把中國人物畫創(chuàng)作在文化上、精神上、筆墨上推向一個巔峰狀態(tài)。
巔峰之上,高空艷蘭,祥云之下,哈達輕舞,大地五彩繽紛,祥和泰然;祥云之上,承載著紀連彬中華文化精神的表達。
祥云中,還有他的名字,他的新水墨王國。
責任編輯 陳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