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余音
朗讀者的秘密
——評《朗讀者》
文_余音
按照一般人的印象,讀書是一件艱苦又無聊的事。
把一件艱苦又無聊的事做成綜藝節(jié)目,有火的可能嗎?在《朗讀者》之前,答案是:不知道。在《朗讀者》之后,答案是:有!
《朗讀者》節(jié)目組絕對是不動聲色的心機girls&boys!他們把我們平時都忽略了的讀書方法悄無聲息地用在了節(jié)目里,或者,換句話說,這檔節(jié)目的本質(zhì)就是一位學識淵博、懂讀書、也懂你的人在教你讀書。
濮存昕和鄭淵潔都絕好地示范了這一點:濮存昕小時候因小兒麻痹癥被同學叫“濮瘸子”,只到遇見醫(yī)術(shù)高明的榮國威大夫,才終于成為一個健康的孩子。這樣改變終身命運的遇見只是濮存昕個人的獨特體驗嗎?并不,幾十年前的老舍先生寫過的《宗月大師》就早已記敘過類似的經(jīng)驗。
鄭淵潔小時候被學校開除,父親的一句:“孩子,沒關(guān)系,我在家教你”,成就了一位童話大王。這句話在一個孩子心中的分量,要在成年以后看《愛迪生傳》時因同樣的一句話哭得稀里嘩啦才得以體現(xiàn)。
在書中找到與我們有著相同際遇的人,帶入自己的際遇和所思所感,才發(fā)現(xiàn)自己所經(jīng)歷的一切,早有人經(jīng)歷過,你的怨恨嗔癡、喜怒哀樂,都同前人如出一轍。正是在這種代入感中,我們被慰解、被啟發(fā),而這,正是讀書的重要樂趣和意義。
《朗讀者》的選題都很有意思:遇見和陪伴,這是人人都會有共鳴的話題。而所涉及的情感,除了無國界醫(yī)生、蔣雯麗這樣的志愿者的大愛之外,更多的還是親情、愛情這些人類最基本的情感。
帶著自己熟悉的情感讀書,這就會有一個好處:每個人都能夠在里面找到最打動自己的那段。
新媽媽們會記得“如果沒有你,這一百天就會像它之前的一百天以及它之后的一百天一樣,陷入混沌的時間之流,綿綿不絕而不知所蹤”,并覺得它表達出了自己初為人母無法說出的喜悅和感恩,戀愛中的人會被“醒來覺得甚是愛你”打動,好像短短一句就道盡輾轉(zhuǎn)心頭無以言表的甜膩和思念。
日常生活的錯綜瑣碎、困惑迷茫,總是在一層又一層的追問中,指向孤獨、生命的意義等這些看似宏大的哲學命題。當然,書也不能給我們一個明確且唯一的答案,但無數(shù)前人窮其一生的追問和探索會幫我們打開思路,撥開眼前的迷障。
蔣雯麗說:演戲可能不能作為一輩子的工作,但公益是可以做一輩子的。生命原本沒有什么意義,是珍惜生命的人,給了自己的生命以意義。每個人的終極問題在于:你給自己生命定義的意義到底是什么?推翻、重建、再推翻、再重建之后,總是有一種毫無來由的自信:我會找到它,并踐行。
好的藝術(shù)作品會帶領你看到生活的真相,另一部分好的藝術(shù)作品也會給你的追問以回答:既然一切從結(jié)果上來看,都毫無意義,我們?yōu)楹芜€要堅持?甚至,活著?
不管別人怎么欣賞,滿山的百合都謹記著第一株百合的教導:“我們要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薄智逍?/p>
“今后你們會碰到很多很多你們不知道的、不能理解的事情,也會碰到很多你們覺得美好的、開心的、不可思議的事物,這個時候,作為一個人自然地想了解更多、學習更多。連自己生存的這個世界都不想了解,還能做什么呢?不論任何學習,只要人活著,就有很多不懂的東西,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大人好像什么都懂的樣子,那都是騙人的。進了好公司也好,進了好大學也好,如果有活到老學到老的想法,那就有無限的可能性。失去好奇心的那一瞬間,人就死了。”
——《女王的教室》
這是我特別喜歡的一部劇《女王的教室》里面的一段臺詞,很好地詮釋了人為什么要讀書。
《朗讀者》第一期,讓很多人都記住了許淵沖這位96歲高齡的老爺子,在許多二十多歲的年輕人用周末時光睡覺的時候,他卻要在向夜晚偷時間來完成自己的讀書、譯作。若不是有將創(chuàng)造美、發(fā)現(xiàn)美作為人生最大樂趣的好奇心,還能有什么能讓一位高齡老人活得神采奕奕、充滿盼頭?
好奇寶寶在知識面前總會顯得貪婪,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父母、老師、周圍的人都無法解答你所有的問題,這個時候,書籍就是最好的選擇,一則因為它們夠多,二則不會煩你,縈繞心頭的問題得以圓滿解答時的欣喜,非同道中人不能體會。
《朗讀者》中所選的,大部分都是經(jīng)典,名家如莎士比亞、老舍、冰心、林清玄等,名著如《瓦爾登湖》。而節(jié)目中所選的,又是這些名家的經(jīng)典篇章、名著的經(jīng)典片段,所以,基本上每一頁書中都有能夠打動人的金句,自然能吸引觀眾。
對一個不經(jīng)常讀書的人來說,聽到所有人都在大談讀書的種種好處,就決定找一本看看也是有的。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既不能引起自己的共鳴,也沒有可供學習的干貨,情感的訴求和理性的訴求都不能滿足,看它何用?
至于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經(jīng)典,有兩個方法:一是多看,當自己的“掃雷”師。看得越多,就越知道哪些適合現(xiàn)階段的自己。另一個就是追隨與自己閱讀品味類似的人,看她重點推薦的書,實在不知道該看什么書,就去看看《朗讀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