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辯福
把貧困趕出大石山深處
在地處廣西忻城縣北更鄉(xiāng)大石山區(qū)深處的小村莊塘太村,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有女莫嫁塘太村,塘太生活像火坑。一天三餐喝稀粥,缺衣缺錢伴一生?!敝卑椎爻隽颂撂瀛h(huán)境惡劣、生活艱辛。這座村地處大石山區(qū)深處,地無三尺平,貧困曾經(jīng)是當?shù)責o奈的注腳。
25年前,壯族姑娘藍紹會嫁到了唐太村,當時這里的人均純收入僅為200多元。從新婚的喜悅走出來,不甘忍受貧窮煎熬的藍紹會實在是坐不住了:“既然石頭地里打不出糧食,種樹總能長葉子吧?”當時,在村里已經(jīng)有一些村民開始種植桑樹養(yǎng)蠶,藍紹會也投入其中。但是苦于缺乏啟動資金,她找到了北更鄉(xiāng)信用社的領(lǐng)導(dǎo),費盡周折獲得了2000元的創(chuàng)業(yè)資金,貸款期限僅為一年。
由于當時大家對于種桑養(yǎng)蠶還沒什么經(jīng)驗,多是摸著石頭過河,藍紹會也只能進行多方嘗試,但最終還是失敗了。眼看著還款的日期逼近,村民們對她說:“這筆款能拖就先拖著吧,等你養(yǎng)好了蠶再還也不遲!”但是藍紹會一直認為做人要講究誠信,貸款也要講究誠信,貸的款就要按時還。于是在經(jīng)過艱難的考慮之后,她把家中的耕牛賣了,按時還了貸款。
第二年,因為藍紹會良好的信用狀況,信用社繼續(xù)給她發(fā)放2000元貸款。這一次藍紹會吸取了經(jīng)驗教訓(xùn),積極學(xué)習桑蠶養(yǎng)殖技術(shù),獲得了成功。2000元的貸款不到一年時間就還上了,成了村里“先富起來的人”,買回了耕牛,拆掉瓦房建起了樓房,還當選婦代會主任。但當看到村里的姐妹還生活在貧困當中,藍紹會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她在日記里寫道:“作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作為村婦代會主任,心里應(yīng)該時刻裝著村民的利益,盡己所能為村民謀利益。”藍紹會無私地將學(xué)到的技術(shù)教給了身邊的姐妹,帶動她們一同致富。在她的引導(dǎo)和帶動下,塘太村村民掀起養(yǎng)蠶高潮,全村種桑2275畝,純收入近1500萬元,人均養(yǎng)蠶純收入4600元。2011年3月,藍紹會組織村民修通了1.5公里水泥路,徹底改善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出村道路。塘太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讓愛留在五保老人之家
2005年9月,生活漸漸富裕起來的塘太村新建成了“五保村”,8位孤寡老人高高興興地搬了進去,可村委會卻發(fā)現(xiàn)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人來照顧他們。正在大家犯難的時候,時任村婦代會主任的藍紹會毫不猶豫地丟下家中年收入1.5萬元的“掙錢活”,攬下了這件每月只有150元補助的“麻煩事”。當時“五保村”的設(shè)施不夠完善,藍紹會為了讓老人們住得更加舒適一些,自己掏腰包給“五保村”添置了沙發(fā)、彩電。很多別人看不見的活兒,她都默默地做好:天氣冷了,她從家里拉來兩車柴火給老人們燒火取暖;水壓不足,送不上位于高地的“五保村”,她就到100米開外的地方挑水,每次都要挑10擔以上才能解決老人們的用水所需。
2006年5月,石玉新老人被確診為胃癌晚期。為了更好地照顧她,藍紹會住進了“五保村”,和石玉新老人同睡在一張床上。夜里,她怕自己太累睡得太沉,特意買了個鬧鐘定時,每隔兩個小時便起來給老人喂水。當老人因腸胃反應(yīng)要吐時,她便把老人的頭搬到自已的身上,讓她吐到床外。老人的個子比藍紹會高大,每天搬來搬去,藍紹會常常累得直不起腰。有一天,老人突然用手指著喉嚨,臉色變黑,藍紹會知道老人是被痰堵著了??吹嚼先穗y受,藍紹會心疼極了。情急之下,她俯下身子用嘴巴對著老人的嘴猛吸,濃痰終于吸了出來。呼吸順暢后的石玉新老人眼里充滿了激動的淚花,她用干瘦的雙手撫摸著藍紹會的臉說:“你真是我的親閨女。”藍紹會就這樣守著老人,直到老人病故。
自2005年塘太村建成“五保村”以來,藍紹會一家自愿承擔照顧村里11位孤寡老人的重任。藍紹會和她的家庭無怨無悔地用愛心溫暖著村里11位步入耄耋之年的五保老人,并陪著其中5位度過了人生的最后時光。她被當?shù)卮迕裼H切地稱為“孤寡老人的好女兒”。
將兒童家園建設(shè)得更美好
不僅老人被照顧得好,村里的40多名留守兒童同樣也得到了藍紹會的悉心照顧。2013年的6月,村里一個12歲的男孩獨自跑河邊玩耍,失足落水溺亡,在外打工的父母趕回來后哭得撕心裂肺。
藍紹會也傷心了好久,同時她心里也萌生了一個念頭:這些孩子沒人看護,悲劇可能還會發(fā)生。她想到了屯里剛建成的文化綜合樓,如果能把這些孩子集中起來,成立一個“兒童家園”,讓他們有個學(xué)習娛樂的場所,就不會到處亂跑,家長也就放心了。
她把這個想法向鄉(xiāng)領(lǐng)導(dǎo)、縣婦聯(lián)領(lǐng)導(dǎo)反映,很快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上級婦聯(lián)及社會各界的肯定和支持。很快,設(shè)施、場地都準備妥當,但誰來照看這些孩子呢?同樣的問題又一次拋到了大家伙兒面前。
“還是我來吧,這些孩子沒人管怎么行?”藍紹會站了出來。丈夫譚桂明無奈地說:“原以為她可以閑下來幫我一起干點農(nóng)活,哪知道又攬下這個當‘保姆的事。”但是藍紹卻覺得自己能行:“我們還年輕,幫他們照顧一下吧?!彼f服丈夫,在帶來“高收入”的兩畝桑地上種了易生的玉米,這樣就有更多的時間來照顧這些孩子。她不僅照顧孩子們的日常安全,還為家園了購置各種玩具,配備兒童圖書和電子琴等,并邀請一些在職和退休的老師作為志愿者,定期為孩子們上課。到了周末,村里的“兒童家園”就像學(xué)校一樣熱鬧,周圍幾個村的孩子們都跑來這里玩游戲、看書、下棋。藍紹會和丈夫則一直忙個不停,孩子哭了,她要去哄一下;孩子吵架了,她要去勸架;孩子們的衣服褲子破了,她搬來家里的縫紉機縫補……
藍紹會把“兒童家園”當做自己的另一份事業(yè),傾注了所有心血,就連每個月200元的管理員補貼也用到了“兒童家園”的日常開支中。在藍紹會的帶領(lǐng)下,村里的群眾自發(fā)組成“愛心服務(wù)隊”,利用各自所長為留守兒童開展各類興趣培訓(xùn)。村民蒙啟興說:“哪怕像我這種沒有什么特長的也出一份力,幫忙打掃衛(wèi)生,中午做飯給孩子們吃?!眱和覉@建設(shè)得越來越美好,村里的留守兒童在這個大家庭中也得到了溫暖與幸福。藍紹會高興得只說了一句:“其實,我就想為村里人多做點事?!?/p>
大石山的女兒
曾有記者得知藍紹會的事跡,便與志愿者一道來到塘太村,采訪慰問藍紹會。那時,藍紹會一邊忙碌著,一邊與記者志愿者們打招呼。這時,同行的一位志愿者對藍紹會隨身背著鼓囊囊的背包產(chǎn)生了興趣:“藍姐,包里面裝的都是什么呀?”
藍紹會笑嘻嘻地回答:“我這包包里可全是好東西噢?!彼龔陌锾统鍪謾C和一疊復(fù)印紙,都是各種各樣的表格、申請書、擔保書。記者不假思索地問道:“怎么,您還是村干?”
“早就不是了,超齡了,不過我就是閑不住,不當村干,給村民跑小額貸款啦、擔保啦、幫助婦女脫貧致富啦,該管的我還是要管。”藍紹會認真地回答道。
就是這么一位身高不足1.5米的壯族婦女,帶領(lǐng)大家改變了塘太村的面貌,扛起了照顧五保老人、留守兒童的重擔。提起藍紹會家庭,當?shù)氐拇迕穸紩Q起大拇指說:“藍紹會家庭真是個好人家,不愧是當代的活雷鋒家庭?!彼{紹會本人先后榮獲“全國孝親敬老之星”、“全國道德模范”提名、全國首屆“孝老愛親人物”“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最美家庭”、全國孝老愛親“最美家庭”、“自治區(qū)道德模范提名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勞動模范稱號”,來賓市“十佳”婦代會主任,來賓市首屆“孝老愛親人物”稱號,并榮登“中國好人榜”。藍紹會謙虛地說,“我只是做了一點小事,沒想到會有那么多的榮譽,我會一如既往地照顧和幫助有需要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