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雙
題記:家庭教育重點是培養(yǎng)孩子好習慣,培育始于父母,養(yǎng)成始于家庭,關鍵在于小學,鞏固于日常生活一切活動中。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專家們用一棵大樹做比喻:樹根部分好比家庭教育,是基礎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小時候主要學習方式是模仿,您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孩子的成長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見家庭教育的重要。樹干樹冠樹葉好比學校教育,孩子在上學后,接受的是系統(tǒng)的知識性教育,這個期間,學校老師傳承教書育人的重大責任。周圍的陽光、空氣、水、自然環(huán)境好比社會教育,社會大環(huán)境不是總是陽光燦爛,風調雨順,也有電閃雷鳴,也有狂風暴雨,一個孩子的成長,必須經歷這些自然環(huán)境的錘煉。家庭教育一直貫穿整個教育的始終。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要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下面與大家分享幾種好習慣養(yǎng)成的方法:
一、生活習慣
生活是人生第一課,也是最基本的課程,生活習慣的好壞,
不僅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是孩子綜合素質的體現(xiàn)。它包括飲食、起居、自理、衛(wèi)生等習慣,做到按時睡眠、起床、安靜睡眠并有正確的睡姿,不挑食、不偏食、細嚼慢咽,飯前便后洗手、早晚刷牙,飯后漱口等。學生在學校,課上課下,在收拾文具時,不難發(fā)現(xiàn),有的孩子收拾的井井有條書本、文具一次擺放好,而有的孩子雜亂無章,書包里也是亂七八糟,這就需要我們家長在家庭生活中有意識的培養(yǎng) 孩子獨立的生活能力。有人問82歲的科學家楊振寧:是怎樣獲得諾貝爾獎的?他說是裹著小腳的母親讓我受用一生。
二、衛(wèi)生習慣
培養(yǎng)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講究個人衛(wèi)生包括勤洗澡、勤換衣服、勤剪指甲的習慣;睡前不吃零食、早晚刷牙、飯前便后洗手的習慣。公共衛(wèi)生包括教室、走廊、食堂、廁所、分擔區(qū)的清潔,不在墻壁上亂貼亂畫亂寫,不在校園及公共場所亂扔果皮紙屑、垃圾,不隨地吐痰。家長不可事事為孩子包辦,玩具玩完后必須放回原處,逐漸養(yǎng)成自己的東西自己整理和愛清潔,講衛(wèi)生,有條理的好習慣。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教育是習慣的培養(yǎng)。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不但要慎之于始,而且要慎之于終,有恒心繼續(xù)下去,不能間斷。小學階段,也是人的基礎素質形成的階段,是養(yǎng)成各種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應該把握好這一關鍵期。所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我們責無旁貸。
三、禮貌習慣
禮貌看起來是種外在行為的表現(xiàn),實際上它反映著人的內心修養(yǎng),體現(xiàn)一個人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意識,同時也體現(xiàn)一個人的道德素養(yǎng)。所以,家長應把在各種場合需要注意的文明禮貌知識教給孩子,父母要教育孩子,學習使用文明禮貌用語,如“您好”、“請”、“謝謝”、“對不起”、“請原諒”等。同時,要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文明舉止,見人要熱情打招呼,別人問話要先學會傾聽,并有禮貌地回答,保持服裝整潔,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禮貌習慣的培養(yǎng)不僅是一種表現(xiàn)或交際形式,也反映著自己對他人的關愛之情。所以要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習慣。
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習慣,積極追求美好的事物,自覺遵守社會行為規(guī)范,具有高度責任感,將來才能成為社會上成熟可敬的人。它包括各種行為規(guī)則,尊敬關愛長輩,不隨地大小便、不損壞花草、樹木、愛護公共財務,遵守交通規(guī)則,能換位思考、團結友愛等等。
四、讀書習慣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一二年級,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yōu)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語文是基礎學科,是工具學科,孩子們看得少,讀的少,積累就少,等到提筆寫作文的時候就感到很吃力 ,學生的課外閱讀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家長選擇一些適合孩子的課外讀物,和孩子一起讀書,當孩子有閱讀的愿望時,家長和老師要及時抓住這個時機,盡可能提供一些適合孩子閱讀的材料,如兒歌、童謠、童話、故事及淺顯的五言古詩,也可以是幼兒園已學歌曲的歌詞、民歌、民謠和一些外國的優(yōu)秀兒童作品、中國的《三字經》、《論語》、《增廣賢文》、《成語接龍》等.選文的篇幅宜短小、富有童趣,讓“閱讀”成為“悅讀”。
五、交流習慣
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每天孩子回到家里,您是否與孩子交流呢?
您或許說,我每天都問問孩子今天學什么了,作業(yè)寫完了沒有等等,這樣是提問式的問話,不是交流。不知道您感覺到沒有,當您問這些的時候,孩子可能會說,還行、湊合等,通過這樣的回答您很難了解孩子一天在學校學到了什么,心情咋樣,對哪個學科感興趣,與同學相處如何。給大家一些方法:把大題目換成小問題與孩子交流,比如:今天讓你最感興趣的是哪節(jié)課?為什么感興趣呢?最喜歡哪位老師?今天你們班級誰表現(xiàn)最好?誰得到老師的表揚最多?誰讓老師生氣了呢?等等,他會娓娓道來,自然會說出自己的看法,家長就能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從而及時修正孩子的習慣。
六、責任習慣
如今,很多父母都不太重視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心。當孩子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父母總是替孩子完成,希望能為孩子留出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其實,責任心是孩子做人的基礎。因為有責任心的人,首先要有一定的道德水準,否則他就不可能對事情負責任。責任心也是做事情的標準之一,沒有責任心就不可能認真去做事。
著名教育家茨格拉夫人說過:“必須教育孩子懂得他們的一舉一動能產生的后果,那么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一定會學得很有責任感的?!边@句話很值得家長們借鑒。我們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一定要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管結果是好是壞都要承擔,責無旁貸。
七、學習習慣
習慣是一種看不見的力量,是在不知不覺中養(yǎng)成的,學生的學習的好與壞,不僅與學生的智力有關,更重要的是與學生的學習習慣有關。俗話說的好,與其給孩子金山、銀山不如教給孩子好習慣。因為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決定孩子未來成功的基礎和保障。那么怎樣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1、培養(yǎng)孩子在規(guī)定時間內學習的習慣,力戒拖延和磨蹭。孩子在學校里的學習是有嚴格時間規(guī)定的,在家里也應該有固定的學習時間。在對孩子的要求上,不要只滿足于孩子一坐就是幾個小時,而要教育他們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精神專注,高效率地完成任務,幫助孩子學會控制干擾,訓練他們高度的專注能力。
2、培養(yǎng)孩子不懂就問的好習慣。鼓勵孩子提出什么地方不懂,找出不懂的原因,然后積極啟發(fā)他們,幫助他們動腦筋,切忌煩躁、死記硬背或放下不管。
3、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復習舊課和預習新課的習慣。經常督促孩子按時復習當天課程,預習第二天要上的新課,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預習--聽講--復習--作業(yè)--總結的系統(tǒng)學習方法。
4、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做完作業(yè)細心檢查的習慣。家長、教師最好教會孩子檢查的方法,如看看是否漏題、漏答等,養(yǎng)成細心檢查作業(yè)的習慣。
八、節(jié)儉習慣
身教勝于言教 俗話說: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要想培養(yǎng)孩子的節(jié)儉意識,僅憑空洞的說教是不行的,關鍵的是家長以身作則。從隨手關燈節(jié)約電、用完水擰緊水龍頭、吃飯碗中不剩米,到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消費觀和價值觀,家長都應當率先垂范,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這樣久而久之,就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使節(jié)儉真正入腦、入心、入行。
拿破侖說:"播下行動,收獲習慣;播下習慣,收獲性格;播下性格,收獲命運。”事實表明,習慣左右了成敗,習慣改變人的一生。一句話,成也習慣,敗也習慣。
希望大家以此為契機,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家校合作,讓好習慣為孩子的身心健康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