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
【摘要】本文從理論基礎、實質、原因和措施四個方面建立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比較分析框架,通過西方供給學派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對比,堅定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遵循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內在邏輯,因此,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指導。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基礎;實質;原因;措施;比較分析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的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消費需求和消費結構也隨之升級。我國人民群眾的消費需求從中低端產品向中高端產品轉化,消費結構從生存型消費向發(fā)展享受型轉化。但是,我國的供給體系存在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不足的問題。供求失衡導致高庫存、產能過剩問題。新一輪的經濟增長遇到經濟結構優(yōu)化升級的機遇和挑戰(zhàn)。為此,中央工作會議為經濟發(fā)展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zhàn)的難題做出了高瞻遠矚的戰(zhàn)略部署。
一、理論基礎上的比較分析
西方供給學派的理論基礎是薩伊定律,其核心思想是“供給自行創(chuàng)造需求”。我們對它的認識不能夠一言以蔽之?!肮┙o自動創(chuàng)造需求”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先有生產,后有需求;二是生產不會出現(xiàn)過剩;三是商品能夠順利實現(xiàn)交換。供給學派在肯定薩伊定律的基礎上,堅信“供給能夠自動創(chuàng)造需求,需求會自動供給適應供給的變化。”根據(jù)供給學派的理論邏輯,供給是經濟發(fā)展的唯一動力源,因而擴大生產,增加供給是促進經濟發(fā)展的突破口。
二、實質的比較分析
供給學派認為經濟發(fā)展的動力在于供給一側,因此,要通過增加投資,擴大生產來促進經濟增長。供給學派的強調供給一端,主張從生產發(fā)力,生產的目的在于發(fā)家致富。它帶有西方經濟學自私自利的性質。供給學派的代表人物喬治。紀爾德在《財富與貧困》中道出了這一秘密,他說:“資本主義財富之源是經濟的供給。在西方資本主義經濟中,這個簡單的認識是一切成功經濟政策的核心。”生產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利潤而不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需求,這仍然是資本追逐剩余價值的邏輯。它極力主張市場的自由競爭,反對政府對市場的干預,認為市場自身的調節(jié)機制完全能夠處理經濟發(fā)展中的供給失衡問題。供給學派是新自由主義的翻版,提倡完全自由競爭的市場,反對國家過多的干預經濟活動,其實質是經濟的自由主義和私有化。
三、原因的比較分析
1、生產過剩
根據(jù)供給學派的理論邏輯,“供給能夠自動創(chuàng)造需求,需求會自動供給適應供給的變化”,市場經濟不會出現(xiàn)生產過剩危機。吉爾德堅持說,就全部經濟看,購買力永遠等于生產力;經濟具有足夠的能力購買它的全部產品,不可能由于需求不足而發(fā)生產品過剩。它曾經作為美國經濟滯漲的救世良方,被里根政府納入經濟復興計劃。
2、有效供給不足
有效供給指與消費需求和消費能力相適應的供給。供給是否有效,要從消費需求和消費能力兩個因素衡量,二者缺一不可。
供給學派詮釋“有效供給”是指符合消費者需求的供給,忽視了消費需求和消費能力的不可分割性,抽調了消費能力這個重要因素。這就還是回到了供給學派的理論前提上,即供給自行滿足需求。因此,供給學派主張擴大有效供給,刺激經濟增長。問題在于擴大有效供給的預設前提是“當下的供給過剩是‘絕對過剩而不是‘相對過?!薄kS著我國經濟邁入新常態(tài)階段,我國居民的消費需求也邁入新常態(tài)。我國居民的消費需求從中低端產品邁向中高端產品,而供給的產品市場定位仍在中低端市場,需求與供給不協(xié)調。所以供給學派的“絕對過?!钡念A設前提不成立。
3、有效需求不足
有效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才是有效的。沒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就是空想,它不能轉化為經濟發(fā)展的動力。
供給學派認為經濟的發(fā)展著力點在供給,而不在需求。薩伊說:“僅僅鼓勵消費并無益于商業(yè),因為困難不在于刺激消費的欲望,而在于供給消費的手段。我們已經看到,只有生產才能供給這些手段。所以,刺激生產才是明智的政策,而鼓勵消費則是拙劣的政策。”因此,刺激生產,增加供應量,產品越豐富、越多樣化,產品的銷路市場自會打開。有供給才會有需求,這是供給學派的“有效需求”。
四、改革措施的比較分析
1、減稅
供給經濟學認為高稅率是經濟滯漲的根本原因,減稅是增加供給的有效手段,是政策制定的核心。對于個人來說,一方面他們認為通過減稅,以提高個人工資收入,從而提升儲蓄能力,提高儲蓄率,有利于提高個人的可支配收入,進而增強購買力。對于企業(yè)來說,減稅政策,以減輕企業(yè)的稅負負擔,提高增加盈利,從而促進企業(yè)擴大生產規(guī)模,有利于創(chuàng)造新的就業(yè)崗位,增加就業(yè)。
2、福利政策
供給學派反對政府的福利支出,認為福利政策不僅不能解決貧困,反而擴大財政支出,加重政府負擔。供給學派經濟學家認為福利政策助長社會懶惰之風,滋生社會寄生蟲,而且強調誠信缺失、敗壞社會道德。還認為巨大的福利會抑制人們的工作積極性,社會失業(yè)加劇,從而加重和擴大貧困。
3、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供給學派力主市場經濟,反對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凇肮┙o自動創(chuàng)造需求”的認識,認為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中的供求總是均衡的,市場機制作用的發(fā)揮不會出現(xiàn)生產過剩的危機。主張企業(yè)主、生產主是市場的主體和活力。企業(yè)主、生產主在利益的驅動下,重視技術的研發(fā),加強科技成果的轉化力,促進社會生產,增加社會供給,為人們提供更多的需求。而政府對市場的干預,會破壞市場經濟的自動調節(jié)機制。
五、政策建議
1、政府職能轉變:建設服務型政府
政府職能轉變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也是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抓手。政府職能轉變的核心是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要更好地發(fā)揮政府的作用,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yōu)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2、落實依法治國理念,用法治化方式解決經濟問題
法治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首先,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是自由,即自由生產、自由決策、自由流動和自由分配。自由需要法治的保障,法治的目的在于實現(xiàn)自由。自由不能超出法律的界限,否則就會對他人造成不自由,而法治的目的為了實現(xiàn)人的自由,否則成了專制的利器?!皼]有自由的秩序和沒有秩序的自由,同樣具有破壞性”。其次,市場經濟要求產權明晰。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都是理論經濟學,兩者由于基本立場的不同而有本質的區(qū)別。由此,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研究,形成了兩種不同的視角,一種是以供給學派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視角,一種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視角。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黨和國家針對我國經濟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和世界經濟發(fā)展的態(tài)勢做出的戰(zhàn)略調整,集中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智慧,為經濟發(fā)展做出的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1] 劉 偉, 白利鵬. 論供給側改革為何能夠引領新常態(tài)[J]. 昆明理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6(2).
[2] 張如意, 任保平.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治經濟學邏輯[J]. 人文雜志, 2016(6).
[3] 劉元春. 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基礎[N]. 人民日報, 2016-02-25.
[4] 劉元春.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邏輯探[J]. 人民智庫報告, 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