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蕓汪濤
(西雙版納報社,云南 景洪 666100)
從民族文化傳承到媒體融合發(fā)展
——以《西雙版納報》六十年發(fā)展軌跡為例
□馬蕓汪濤
(西雙版納報社,云南 景洪 666100)
當下,媒體融合發(fā)展和民族文化傳承的宣傳如何破題,已經成為州市黨報不容回避的一個課題。
長期以來,《西雙版納報》為增進民族團結、弘揚優(yōu)秀民族文化、維護邊疆穩(wěn)定、擴大對外開放、建設生態(tài)文明等營造了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近年來,傳統媒體的生存環(huán)境發(fā)生了重大變化,新媒體不斷涌現,新聞傳播方式和傳播手段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如何闖出一條媒體融合發(fā)展、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新路子,《西雙版納報》進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正在走一條具有邊疆民族地區(qū)黨報特色的、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fā)展的、以全新視角解讀民族文化的新路子。
文字是文化系統中一個獨特的組成部分,一方面,文字從屬于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時,文字又是文化的物質載體和傳播工具。作為主體民族的傣族,是西雙版納州唯一有文字的少數民族,很長時間里,傣文是邊疆各少數民族文化的物質載體和傳播工具,也是各民族文化發(fā)展的助推器,一定程度上,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代表著西雙版納少數民族文化。
解放初期,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的專家改進創(chuàng)造了有700多年歷史的傣文,即新傣文,使傣文便于鑄字、排版,并于1957年3月4日用活字排版技術出版了《西雙版納報》的前身——傣文版的《消息》報,各族人民從這張印約有2000多個老傣文的四開小報中,了解到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傳播了生產生活情況,學習了科學文化知識,記錄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和濃郁的民族風情。鉛粒代替鐵筆,貝葉換成紙張,《西雙版納報》在鉛與火中宣傳、報道、傳承著民族文化。
科技在發(fā)展,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活字排版技術被先進的電子技術排版逐步淘汰,傣文字模生產受到影響,傣文報面臨??奈kU。對此,是任由民族文化傳播載體消亡、民族文化被現代文明進程所吞噬,還是改革創(chuàng)新,使之緊跟時代的潮流與時俱進?1995年以來,西雙版納報人以敢為人先的精神,作出了擲地有聲的回答:2003年,成功開發(fā)第一套新老傣文合一的計算機組版系統,計算機組版代替鉛字排版,統一的字符,標準的語法,快速的編排,開啟了民族文化傳播和發(fā)展的光電時代。2009年11月,又創(chuàng)造了我國的“五個第一”:建成使用我國第一個傣文網——西雙版納傣文新聞網站、我國第一個西雙版納新老傣文新聞采編系統平臺、我國第一張西雙版納傣文數字化報紙、我國第一個西雙版納傣文網絡視頻平臺、我國第一個西雙版納傣文網絡聲頻平臺,及時搶占民族語言文字數字化和網絡化宣傳制高點,實現了民族文化信息化發(fā)展。在推廣實踐中,西雙版納報社在傣文新聞網站開設傣泐文化傳承館,開辦傣泐簡介、貝葉經展示平臺、傣泐非物質文化遺產、傣泐民族民間傳承人簡介、跟我學傣泐武術、跟我學傣文、跟我學章哈調、跟我學傣泐諺語等課件,并把傣文報上受讀者喜愛的“貝葉文化”“說唱新聞”“民間故事”等欄目搬進網絡,讓更多傣族群眾及周邊的東南亞傣族同胞以及喜愛傣族文化的中外專家學者方便、快捷、全面地了解傣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擴大了西雙版納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據統計,傣文網站每天的瀏覽量近5000人次,掀起了人們學傣話、寫傣文、唱傣歌、聽傣史的熱潮,并帶動傣文紙質報的發(fā)展。目前,傣文報期發(fā)數為18000余份,發(fā)行量居云南省民族語言文字報第一位。
在新媒體迅猛發(fā)展的今天,傣文報也積極應對,創(chuàng)新發(fā)展,于2014年12月12日,上線發(fā)布新傣文、老傣文手機APP客戶端,實現了新老傣文技術平臺的資源共享和“可以在手機上看傣文報”的目標。至此,民族文化實現“掌上”傳播。
同屬州委機關報的《西雙版納報》漢文報,于1957創(chuàng)刊發(fā)行,60年來,走過了坎坷而不平凡的征程。
近年來,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網絡、數字電視、觸摸媒體等新媒體、自媒體紛紛涌進傣鄉(xiāng),該報的主流媒體地位遭到巨大挑戰(zhàn),形勢嚴峻。為走出困境,漢文報積極應對挑戰(zhàn),寓新聞宣傳和傳承文化于報業(yè)融合之中,實現了報業(yè)的轉型升級和“突圍”發(fā)展。
融合發(fā)展,打造新型主流媒體地位?!段麟p版納報》漢文報切實推動內容生產、傳播渠道、技術平臺、機制體制、經營模式“五個深度融合”,打造網站、移動客戶端、手機報、微信、戶外新興媒體“五位一體”黨媒新平臺,承辦了“六報兩網”,即漢文報、新傣文報、老傣文報、西雙版納州人民政府公報、西雙版納快報、西雙版納手機報,西雙版納新聞網、西雙版納傣文網,并于2016年推出西雙版納報微信公眾號,每天及時、真實、權威報道國內外重大事件、民生新聞及本地文化風采,形成導向正確、立體多樣、傳播高效的現代傳播體系。2016年3月18日16時,西雙版納州勐臘縣關累鎮(zhèn)勐遠制膠廠發(fā)生塌方事故,事故造成6人被埋死亡、1人受重傷。事故發(fā)生后,漢文報第一時間介入,采用微信公眾號直播報道的方式,對事故現場、事故原因、事故救援、傷者醫(yī)治、事故處理等進行了4天的實時直播,同時,在紙質漢文報、快報、手機報、新聞網上進行全方位報道,及時有效地傳播了真相,引導了輿論,倡導了正能量,點擊率迅速達到12萬多人次,受到了黨委政府和廣大讀者的稱贊,奠定了新型主流媒體的地位。
2017年伊始,西雙版納報社正式推出“美麗西雙版納”APP新聞客戶端,設置新聞、頭條、傣語讀報、藝術館、趕擺、微電影、服務等欄目,將新聞信息和政務、生活服務、文學藝術展等集為一身,形成社交互動性強的有故事、有情懷的本地媒體。其中,充分利用1920年美國傳教士建在報社內的一座石頭房的歷史感,開辦“1920藝術館”,為文學藝術界提供書法、攝影、美術作品以及織錦、慢輪制陶等作品展覽,并為讀者提供中介、代售等服務,為民族文化與市場接軌進行了有益的嘗試。目前,《西雙版納報》漢文版手機報用戶為8522人,西雙版納快報用戶為15748人,西雙版納新聞網每天瀏覽量在8000人次左右,微信公眾號的關注量18000余人。
立足特色,彰顯文化“軟實力”。近年來,漢文報緊緊抓住12個世居少數民族文化絢麗多彩的優(yōu)勢,在紙媒、網絡、手機快報、微信公眾號、APP新聞客戶端上設置專欄,策劃專題,深度報道,全方位、多角度、寬領域地宣傳展示西雙版納的生態(tài)文化、雨林文化、貝葉文化、歌舞文化、村落文化、節(jié)慶文化、宗教文化、知青文化、普洱茶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農耕文化、民間工藝文化、傣醫(yī)藥文化等,成為廣大讀者了解西雙版納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2016年4月潑水節(jié)期間,《西雙版納報》對整個節(jié)慶活動進行了微信公眾號直播報道,通過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形式,直播了劃龍舟、趕擺、堆沙、放高升、取水、潑水、放孔明燈、非物質文化展演等精彩活動,向讀者呈現了一場精美絕倫的民族文化盛宴,點擊率近20萬人次,讀者遠至美國、加拿大、法國,并紛紛參與評論互動。通過融合多種傳播方式,媒體的新聞傳播性和文化傳承性得到充分展示。
拓展延伸,推動文化產業(yè)發(fā)展。2009年,西雙版納報社與云南另一家地市報玉溪日報社聯合成立公司,開展州市跨媒體經營合作,開發(fā)建設黨報公共閱報欄業(yè)務,承接一定的廣告發(fā)布業(yè)務,并在實時滾動欄里發(fā)布新聞資訊、標語口號、民間諺語等,實現了公益事業(yè)和媒體經營的有機結合。到目前,已在景洪城區(qū)公共場所建立了75座新型多畫面滾動燈箱式黨報閱報欄,擴大了黨報的宣傳面,解決了廣大普通市民和游客“讀報難”的問題。同時,也產生了一定的經濟效益。
媒體融合發(fā)展、全新視角解讀民族文化,在《西雙版納報》才剛剛破題,今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編輯: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