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星
上周,我去了江西采訪,來到了那座曾經(jīng)因為“叫春的城市”而引起爭議的城市—宜春市。宜春市有座明月山,明月山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山底和山頂間有兩條路通達:坐纜車或徒步。坐纜車只需8分鐘,徒步則需4個小時。
上山時,我選擇徒步。路上的見聞濃縮著人生百態(tài),讓我感慨:人生就是一場徒步旅行。過程遠比結(jié)果重要,但很多人往往意識不到或忘了這點。
從明月山的山腳開始,踏著青石板,我和很多游客左拐右繞,穿過一片片竹林。竹林很漂亮,風一吹,“沙沙”響。有時還可以發(fā)現(xiàn),竹林中側(cè)臥著一塊有飯桌那么平整的大石塊,感覺像回到了小時候在電視劇里,我們時??吹接⑿廴宋锍鰣鰰r的意境:披著散發(fā)的英雄,長著俊朗的臉,他正在竹林中彈奏一首隱喻時代和江湖變遷的曲子。竹林深處,著一襲白衣的漂亮女子,癡情地看著這一切。應該說,很美。
不過,沿途,你仍可以聽到有人在電話里,不斷向朋友不斷抱怨:沒什么特別,就一座山,山上很多竹子,山下到山上,搞很多臺階,累死人……
再爬一段山路,場景也有些變化,比如看到人工橋,看到瀑布,瀑布底下,有觀景平臺,管理方會結(jié)合意境,在石頭上刻些古代詩詞,希望游客能借助詩詞點撥,在景區(qū)里找回到古代的意境。
隨著登山線路轉(zhuǎn)移,管理方在不同地段出現(xiàn)的瀑布,分別造出一些名字,并賦予不同的解說。說白了,從山上下來的,就一條瀑布,但在不同位置,瀑布被安上不同的“名字”,并給一些詩化的解釋,因而成為“新景點”。
現(xiàn)實就這樣,但游客如果總持挑剔和看穿一切的心態(tài),那這趟旅游,他算白來了。這樣說,不是號召大家在景區(qū)里,持有“喝雞湯”后的心態(tài),而是因為旅游本身就是自我放松的機會,如處處帶著挑剔眼光,而不是懷有好奇心態(tài),確實很難發(fā)現(xiàn)自然之美。
同樣,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上,與同事或家人相處時,如果一味挑刺,總是惦記對方不足,所有的一切情感,終將不再值得我們再去惦記。
一些旅游景區(qū)可能會有些獨特的景點,以至于可以不斷撩撥和刺激人們出行的欲望,但景點無外乎“山、海、樹、花和草地”等畫面,真正獨具特色的,畢竟還很少—當然,有文化或歷史知識豐富的人,可以從一些簡單的景點中,體悟到另一層次的精神愉悅。但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旅游本質(zhì)上就是“從自己活膩了的地方,到別人活膩了地方”去游玩。
回到登明月山一事,當行走2個小時,聽說離山頂還有2個小時,很多人差點就崩潰了。但一開始,他們不是這樣的。一開始,他們對坐纜車上山持反對態(tài)度,原因是“我們本來就是過來鍛煉身體和游玩的,坐纜車還怎么能很好地鍛煉身體?如何很好地接觸到大自然的沿途風景?”
不過,走1個小時后,不少人就不斷打聽:距離纜車中轉(zhuǎn)站還有多遠?爬到中轉(zhuǎn)站時,也分流一部分開始信誓旦旦的徒步“愛好者”。剩下一些還在堅持的游客,走著走著,也在走走停停中,不斷抬頭仰望,看距離山頂還有多遠?這時,疲憊的游客,已無心欣賞沿途的風景,一路上,總聽到他們關于累的各種抱怨,關于距離山頂究竟還有多遠的打聽。
事實上,我也曾如此。不過,在一塊石板上休息的時候,我突然想起一句話:不忘初心。的確,因疲憊、艱辛,包括我在內(nèi)的很多人,往往忘記了我們究竟為什么而來,為何而出發(fā)?如果只想早點到山頂,直接坐纜車就好了。但現(xiàn)實就是這樣,很多人一開始真想徒步上山,但遇到困難和挫折后就退縮了,甚至選擇放棄。
所以觀察游客登明月山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很多人一開始都說堅持徒步上山,但能堅持走到山頂?shù)模簿推渲械娜种?。到了山頂,還能徒步走下來的,這比例就更少了—這和累沒有多大關系,因為可以邊走邊休息。但中途改坐纜車的還是很多人,放棄登頂而沿路返回的游客也不少……看起來,這更像是一場大自然的“選擇”結(jié)果。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登山也是一面鏡子,照出不同個體關于人生道路和遇到困難和問題時的態(tài)度與選擇。所幸,這只是一場帶有游玩性質(zhì)的旅行,我們沒有必要把這場旅行和誰的具體人生,聯(lián)系在一起。但這又不應該只是一場游玩,在其他方面,它或許應該可以觸動到我們一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