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威
在醫(yī)院的婦科,我看到了一幕沖突。
科室門口貼了一份提示,為了保護女士隱私,所有男士不得進入。一名非當?shù)乜谝舻闹心昴凶幼吡诉M去,被保安發(fā)現(xiàn),叫他馬上離開,于是發(fā)生了口角,差點要動手,幸而被護士勸開。這名男子有他的理由—陪老母親來看病,而她聽不懂除了她的方言之外的任何口音,這名保安不管什么理由,他的職責就是把任何進入禁止范圍的男人趕出去。
毫無疑問,該中年男子有錯在先,即便有理由,也應該先與保安或護士商量,尋求靈活解決的方法,而不是直接破壞規(guī)矩闖進去。他的行為有廣泛的代表性,保安每天都要攆出來不少“有理由進去”的男人。
本來當保安讓他出去的時候,其實是一個機會,正好說清楚實際情況,尋求自己離開后的解決方案。但男子沒有這樣做,而是直接在言語上和對方“干”了起來。直到兩人都被護士勸出門外,男子才通過向圍觀者的嚷嚷把理由說了出來。前面不說,是因為他覺得保安態(tài)度太惡劣,一上來就高聲喊叫。
護士答應會照顧好男子的母親,雙方休兵,保安轉身離去,走了七八米遠,那男子嘴里又嘟囔了一聲:“一個保安,算什么東西,還看不起人!”保安馬上又轉身回來,兩人繼續(xù)吵架。
最后這一句嘟囔,暴露了兩人發(fā)生沖突的真正原因:表面上是執(zhí)行規(guī)矩者與破壞規(guī)矩者的矛盾,事實上卻是沖突雙方心理生存的較量。
人們通過相遇瞬間彼此判別自己在對方心目中的地位,而作出相應的行為反應。一旦感覺對方在態(tài)度、言語上輕視自己,就會選擇不友好的作為,并且隨著一言一語的來回而互相加強著這種不友好。于是,原本在規(guī)矩基礎上的角色沖突,一下子轉化為關乎心理生存、“寸土必爭”的個人恩怨。
這就是當前身邊社會的性格特征之一,也是一個人“行走江湖”的風險所在。簡而言之,這種風險可以概括為—你完全無法預期一件小破事可能導致的后果。比如最近發(fā)生的麗江一名男子到餐館買豆?jié){被毆打一事,雙方其實并沒有實質(zhì)的利益沖突,仍然是心理上下意識地把對方的表現(xiàn)轉化為“你算什么東西”這個問題的結果。
長期以來,因為一個小得無法再小的誘因而發(fā)生流血命案的例子在媒體上不勝枚舉,網(wǎng)絡上還有人專門收集了“小事殺人事件匯總”,踩腳、手電照射、嫌對方唱歌難聽、打車遭拒、被看了一眼……原因不一而足,如果你認識當警察的朋友,他一定能給你說上一天這樣的奇葩故事。
對應這些誘因和結果,按邏輯只能得到參與一方是精神病人這一猜想,然而很遺憾,他們都是正常人。
有太多的人沒有按照規(guī)則共識處理問題的習慣,因此我們很容易觀察到,在規(guī)矩乃至法律面前,總有無數(shù)的“有理由例外”的人,比如高速路上一堵車,急救通道上就會有很多車在飛馳。同樣的,一旦發(fā)生本來正常的人際沖突,它也不會沿著正常的處理軌道進展,而是迅速脫軌,任何事情都可以變種為“尊嚴”上的沖突,從而不使用私人武力就不會有一個結果。
因為對這一社會性格的了解,人才變得冷漠,因為人們無法預測“管閑事”的后果。而且這種冷漠簡直無由指責—每個人反觀己身,難道不是皆有所畏嗎?
不知道真正的尊嚴長什么樣子,其實是一種生存的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