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伯家的苔絲》是英國作家托馬斯·哈代的代表作品。作品描寫了19世紀,一位農(nóng)村姑娘的悲慘命運。女主人公苔絲出生于一個貧苦的小販家庭,她的父親和母親希望她去一個富人家攀附親戚,以便在經(jīng)濟上得到幫助??墒钱斕z去了以后,卻被少爺亞歷克誘奸,后來,為了生計奔波的苔絲遇到了與牧師的兒子克萊爾,并與他戀愛訂婚。在新婚之夜,她向丈夫坦白昔日的不幸,卻沒得到原諒,還被無情地拋棄。幾年后,苔絲再次與亞歷克相遇,并遭到糾纏,因家境窘迫不得不與仇人同居。不久克萊爾從國外回來,悔恨自己以往對苔絲的冷酷無情,苔絲憤怒地將亞歷克殺死。最后她被捕并被處以絞刑,以悲劇結(jié)束。本文主要從時代背景,苔絲的出身,性格等方面分析苔絲的悲劇。
關(guān)鍵詞:悲??;時代背景;出身;性格
作者簡介:楊鵬雅,女,1992年3月生,河南省洛陽市人,漢族,英語翻譯專業(yè)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英語口譯。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9--01
一.《德伯家的苔絲》的時代背景
哈代是英國的詩人和小說家,生活在維多利亞時期,從自由資本主義過渡到帝國主義的階段。那個時代,資本主義制度給勞動人民,尤其是農(nóng)民帶來了不幸和災(zāi)難。他的小說一直以故鄉(xiāng)道塞特郡和該郡附近的地區(qū)作背景。這雖然是一個農(nóng)業(yè)區(qū),但它同樣受到資本主義的滲透。特別是七十年代以后,整個村子都遭到了資本主義的破壞。正是因為他親眼目睹了農(nóng)民的遭遇,所以在她的作品中總是體現(xiàn)著悲慘的色彩。正是因為苔絲也生活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所以才造成了苔絲的悲劇。
二.苔絲悲劇的分析
1.出身的悲劇
苔絲的家族是英國中古時期武士世家德伯氏的嫡系后裔。但是六七十年以前,她的家族就已經(jīng)沒落了。她的悲劇由此開始了。她的父親是一個鄉(xiāng)下小販,母親是一個擠奶女工。他們貪慕虛榮,好吃懶做,仗著自己是“貴族”的身份,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就通過聯(lián)姻的方式去攀附親戚,以便得到經(jīng)濟上的幫助。苔絲,作為家中的老大,面對這樣的父母,毫無怨言,認為自己就應(yīng)該為家庭付出,于是她擔負起家庭的重責,可是卻被少爺亞力克誘奸。后來,她又為了家庭,到處奔波,受盡欺辱。上帝給了苔絲一個高貴的靈魂,她純潔無私,超凡脫俗,可是她卻被塵世的各種雜事纏繞,無法解脫出來。正是由于出身的悲劇造成了苔絲自己的悲劇。
2.性格的悲劇
苔絲是一個孝順、善良、純潔、自尊、有責任的鄉(xiāng)下小姑娘。她孝順父母,無論父母提出多么過分的要求,她都毫無怨言,一切聽從父母的安排。她有著強烈的責任感,身為家里的老大,面對好吃懶做的父母,她承擔起養(yǎng)家的責任,她先后兩次失身都是為了家人的生計。家里的老馬死了,父母讓她去認親戚。性格懦弱的她,來到德伯家之后,卻被亞歷克強奸。
后來又是為了生活,她不得不到處打工,認識了牧師的兒子,并與他結(jié)婚??墒钱斦煞蛑浪牟恍?,遺棄了她。最后她從一個單純無知的姑娘淪為殺人犯。苔絲善良膽小的連一個蒼蠅和蟲子都不舍得踩死,一只被關(guān)在籠子里小鳥都會讓她落淚。正是苔絲這種懦弱膽小的性格造成了她的悲劇。她沒有能力保護自己。一味地忍氣吞聲,只會加劇她悲慘的命運。
3.道德束縛
作品的時代背景是維多利亞時期,那個年代正是生產(chǎn)生活方式的變革與世襲道德觀念發(fā)生沖突、社會物質(zhì)供求與生產(chǎn)關(guān)系之間的矛盾沖突不斷的年代。男人主宰著社會,婦女社會地位低下。清教思想占統(tǒng)治地位,它提倡禁欲思想。男人可以逛妓院,女人卻必須忠誠自己的婚姻和丈夫。所以,苔絲心目中的婚姻不是建立在男女平等的基礎(chǔ)上的,而是把自己的一切托付給克萊爾。因為失身,她感到自卑,即使面對丈夫的遺棄,她也覺得自己罪有應(yīng)得。正是她對封建道德觀念和封建思想的容忍,她的不幸不僅沒有得到社會的同情,人們還表現(xiàn)得很漠視。
三.結(jié)束語
苔絲的悲劇也是那個時代所有女性的悲劇。那個時代的女性不懂得抗爭,并且受到宗教和封建思想的雙重迫害所以產(chǎn)生了悲劇。在這個作品中還體現(xiàn)著哈代的宿命論。哈代的宿命論主要是指無為的宿命論,他認為世界是痛苦的,悲慘的。人受到一種神秘的超自然的力量主宰,而且無論人怎樣努力和掙扎,都無法擺脫命運的主宰,無法擺脫這些痛苦和折磨。哈代把人的命運歸結(jié)于冥冥之中某種特殊的偶然的力量。所以《德伯家的苔絲》不僅是苔絲個人的悲劇,也是那個時代所有女性的悲劇。
參考文獻:
[1]哈代著.張若谷譯《德伯家的苔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2]常耀信.《精編美國文學教程》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學,2006(9).
[3]Robert Ackerman. Thomas Hardys Tess of Durbervilles.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6).
[4]Ken Kesey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Penguin Classic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