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1月26日凱迪拉克CT6上市以來,至今已一年有余。雖然論銷量成績,CT6無法跟ABB相比,但這并不說明它不是一款好車。因為中大型豪華轎車門檻本來就很高,而非像普通家用車靠“性價比”就能打天下。這個階層的買家,一般比較看重品牌溢價、格調(diào)血統(tǒng)、經(jīng)銷商售后服務和網(wǎng)點覆蓋程度等,這些都需要有足夠的沉淀,不可能靠一兩年就飛速成功。
當然,評論一件產(chǎn)品的好壞,不能口說無憑。前不久,我就有機會去到賽道參加CT6的體驗。不過,這可不是開CT6上賽道飆車,畢竟這跟其寬敞的豪華座駕定位不符。但是,相比之前官方舉辦的幾次普通道路試駕,賽道更容易試出CT6的極限——地板油起步加速、大腳踩死剎車、高速緊急避讓等這類動作,你可以肆無忌憚地用力,不怕過猛,只怕沒使足勁兒。
作為一輛長度超過5米的轎車,CT6操控并不模糊,以將近100km/h的速度緊急制動并突然變道,車輪仍能牢牢抓地,充分說明造車功力十分了得。這不全是電子輔助系統(tǒng)的功勞,還有車的“內(nèi)在技術(shù)”。如果你有機會近距離看CT6的車身框架,會發(fā)現(xiàn)有一些創(chuàng)新的工藝,比如前翼子板內(nèi)部采用“蜂窩狀”設計,這是高壓鑄鋁技術(shù),不僅增強了抗沖擊力度、重量更輕,而且使發(fā)動機蓋平面至輪拱頂點的距離縮短(比奧迪A6L薄20mm,比BMW 5系薄10mm),這樣才能容納尺寸更大的輪圈,營造出一種極富視覺沖擊力的側(cè)面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全球沒幾個供應商掌握這項技術(shù)。
至于其他輕量化技術(shù),將圖中這條藍色“金屬條”彎成一個U形也是少見的技術(shù),不僅更省材料(減輕車重),還更堅固。如果是常規(guī)工藝,則需要分成兩段以上焊接在一起。另外,車身大量采用鋁材,比如懸掛的連桿……總之,論減重功夫,CT6交了一份很好的答卷。除了較輕的車身,CT6還與時俱進加入后輪轉(zhuǎn)向技術(shù),雖然不是什么很新的黑科技,但相比同級別的競爭對手,還是很值得炫耀的,這也可能是高速變道不易甩尾的法寶之一。
說完了“內(nèi)在”,我們看看“外在”。CT6在配置上是相當有競爭力的,比如清晰的流媒體后視鏡,比傳統(tǒng)鏡片的更直觀、角度更寬廣,而且沒有任何像素點,同級別目前難覓其二,遺憾的是并非全系標配。另外,Bose品牌旗下Panaray的34揚聲器音響系統(tǒng)、360度全景影像、力道拿捏舒適的座椅按摩功能、雙后排大屏娛樂系統(tǒng)等,都足以讓CT6有媲美ABB的實力。
當然,就像開頭說的,CT6盡管是一輛好車,但因為品牌溢價不夠,導致凱迪拉克要做的工作還很多。比如,鋪設更多經(jīng)銷商網(wǎng)點、提升售后服務、多辦回饋老客戶活動等,只有這樣才會培養(yǎng)用戶忠誠度?;蛟S,特朗普也會為CT6做一點貢獻,他可能成為最佳代言人——因為新一代總統(tǒng)座駕即將出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