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艷
由于新生兒的胃多呈水平位,所以喂完奶后寶寶容易發(fā)生胃食管反流。這種生理性的吐奶現象在早產兒中更容易發(fā)生,一般在1歲前自行好轉。
寶寶吃完奶后,有時候會突然從嘴里流出一口奶,有時甚至哇一下噴出一大口。這時,家長多會手忙腳亂,非常緊張。也有些時候,寶寶嘴角輕輕流出一些奶,這時寶寶還樂呵呵地玩呢。那么為什么會發(fā)生這種情況?應該怎么處理呢?
在臨床上,上面的情況稱為吐奶和溢奶。大部分溢奶不需要特別處理,家長可以放輕松,不要特別緊張。對于無癥狀的嬰兒一般無須進一步評估或干預。
那么所有的吐奶都不需要到醫(yī)院治療嗎?也不是,有哪些征象家長需要注意呢?哪些表現提示寶寶可能需要進一步檢查處理呢?如果出現以下征象家長應該重視起來:寶寶嘔吐物中含有綠色的膽汁、紅色的鮮血,發(fā)生抽搐,全身偏軟,小便有特殊的氣味,寶寶同時有發(fā)育落后等,這些都說明可能存在其他問題。如果寶寶吐奶特別劇烈,也需要進一步到醫(yī)院就診檢查。另外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體重變化。如果寶寶體重增長很不滿意,與同齡寶寶相差很多,精神特別容易煩躁、大便帶血絲等都提示可能存在一些嚴重的并發(fā)癥。
胃食管反流,顧名思義為胃內的東西反流到食管里。兒童的消化系統(tǒng)有自己的特點,消化功能比較弱,同時從解剖結構上看,由于新生兒的胃多呈水平位,喂完奶后就容易發(fā)生胃食管反流。這種生理性的吐奶現象通常發(fā)生于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一般在1歲前可以自行好轉。
早產兒更容易發(fā)生胃食管反流病。多了一個“病”字,就必須重視起來。胃食管反流病的早產小寶寶們更容易頻繁嘔吐,患吸入性肺炎,易煩躁哭鬧,生長緩慢,部分早產兒可能發(fā)生呼吸停止、血氧下降,嚴重時有生命危險。早產兒發(fā)生胃食管反流病原因很多,包括食管下端括約肌松弛、早產兒食管運動功能不成熟等。一項研究利用高分辨率測壓法證實,在吞咽過程中,早產兒比足月兒更可能發(fā)生不完全的食管蠕動。另外在早產兒中,支氣管肺發(fā)育不良嬰兒可能更常發(fā)生胃食管反流。
那么應該做什么檢查來診斷胃食管反流病呢?北京協和醫(yī)院兒科可以進行早產兒食管動力高分辨測壓,通過測壓我們可以監(jiān)測到早產兒的胃食管反流次數,同時可以監(jiān)測反流與呼吸、反應的關系,可以幫助尋找病因,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
說到治療,北美兒科胃腸病學及營養(yǎng)學協會一般推薦,沒有任何并發(fā)癥的“快樂的嘔吐者”不應進行治療。然而這些推薦并未特別針對早產兒,在早產兒中往往難以區(qū)分胃食管反流病還是胃食管反流。非藥物治療包括飲食改變和患兒父母教育。我們要使父母確信,反流是早產兒及新生兒寶寶的一種常見生理現象,是會自行消失的,一般無須特殊干預。在推測為病理性反流的足月兒和年齡較大的嬰兒中,有些膳食治療方案可以推薦,如一次少量喂養(yǎng),可以多次喂養(yǎng)、增加食物的黏稠度及嘗試不含牛乳的膳食。但這些膳食方案并沒有推薦給早產兒。
喂養(yǎng)姿勢與胃食管反流有關系嗎?有文獻提出,右側臥位更能減少胃食管反流病,但現在在科學界還沒有得到一致的意見。
藥物治療胃食管反流在成年人和較大兒童中已經積累了較多的經驗,但在新生兒期僅處在觀察、試用研究中,故對新生兒應用時要慎重,一定要在醫(yī)生的指導下進行。
如果經積極的內科治療無效的嚴重胃食管反流嬰兒,可以考慮手術治療。這些患兒通常具有嚴重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和呼吸系統(tǒng)并發(fā)癥,或已出現了與反流相關的危及生命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