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威
“曹德旺跑了”、“張藝謀已死”,這是前段時間發(fā)生的兩起輿論風波。
曹先生是企業(yè)家,嚴格意義上說并不是公眾人物,心理上對輿論的承受能力弱一些,后來媒體的采訪中,字字都是委屈。至于張藝謀,那是吞了莽古毒蛤的,早已百毒不侵。
從中你可以看到不嚴肅的自媒體的說話方式—“IP級的名詞+利落的動詞”,動詞一般還自帶道德判斷功能。
簡潔、痛快,像什么呢?對,像刑場的殺頭。
但凡轟動的言論,大體都符合一個原理:找到一個傷害的對象,一刀砍過去。
“來呀,互相傷害呀!”
盡管網(wǎng)絡(luò)世界的話語一地雞糞,但這句話卻指出了一個真相—互聯(lián)網(wǎng)科技給我們帶來了生活的便利,但也帶來了一個充滿惡意的世界。
“互相傷害”不是主觀動機,而是所有主觀動機疊加之后形成的客觀結(jié)果,一種宏觀的狀態(tài)描述。主觀動機是隱藏自己,傷害他人。在邊沁對快樂和痛苦進行詳細分類時,這叫做“作惡之樂”。
對于普通網(wǎng)民,這種作惡之樂大多是無意識、無目的的。但那些話題引導者,卻是在深思熟慮地表達,因為自媒體時代,說話是有價格的。
正是這種深思熟慮讓人“細思恐極”,人們可以為了獲得更多打賞、廣告、贊助一類的收入,而去羅織觀點,引導惡意。
比如有多少痛批《長城》進而痛罵張藝謀的人,指責他為商業(yè)化放棄了深度,看似憂國憂民,其實不過是盤算著公號文章后面的打賞數(shù)額而已。無論電影拍得怎樣,只要是張藝謀,必定挨罵,當然如果電影能差一點就更好了。說白了,他們其實是電影工業(yè)的產(chǎn)業(yè)配套之一,從中分一杯羹。
電影只是一個舉例,當個人言論可以迅速變現(xiàn),那么任何方面的言論都可能遵從這一方向,而事實也正是如此。那些很“l(fā)ow”卻很火爆的公眾號,以謠言、情緒、口水橫行輿論界,也橫行商業(yè)界。
數(shù)量巨大的普通人沒有意識到,自己是一種資源。“空口套白狼”的人要能獲得收入,唯一的辦法是劫持人的思想,“攜風雷之勢”撲上去。
這很容易。過去中國被稱為“貧油國”,但你從未聽過誰把中國稱為“貧人國”,當然如果“貧”的意思是思想能力,那現(xiàn)在就可以這么稱呼了。數(shù)量巨大而思想能力貧乏的人,劫持起來既不用大棒也不用胡蘿卜,只需要吹幾聲口哨。
這幾聲口哨,是道德的口哨,“民族大義”的口哨。
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個社會里似乎任何破事都會被上綱放大?比如張藝謀,就是被好萊塢請去當個主動權(quán)很小的導演,就變成“跪舔”美國了。“中國的故事,為什么是美國人主演?為什么7成對白用英語?”再如曹德旺先生,投資美國,就是“跑了”。
甚至在特殊時期,吃條老北京雞肉卷都是“賣國”的。
這真不是像公知們說的那樣是國家有意進行意識形態(tài)引導的結(jié)果,而是言論經(jīng)濟興起,一些人特意進行從中性事件到道德瑕疵的邏輯附會,以達到“挾大眾以令金錢”的目的。
遠離那些讀起來非常刺激、罵人酣暢淋漓的文章,這是唯一的建議。
上個月又見到了秦朔先生,一位正在致力于書寫和傳播中國商業(yè)文明的理想主義媒體人和學者,歲月前行,但他對缺乏倫理和德行的商業(yè)行為的嫉憤更加強烈了。在這樣一個社會,我們需要這樣的人,也愿這個社會,給這樣的人留足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