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峰
【摘要】 目的 研究腹腔鏡修補術與開腹修補術治療胃穿孔的療效。方法 54例胃穿孔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每組27例。對照組患者實施開腹修補術治療, 觀察組患者采用腹腔鏡修補術治療。對比兩組胃穿孔患者的圍術期指標、術后血清胃泌素含量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44.65±5.28)min、術中出血量為(21.34±2.07)ml、術后引流拔管時間為(24.68±4.71)h、肛門排氣時間為(25.26±5.41)h、住院時間為(7.41±2.04)d, 均優(yōu)于對照組的(66.85±7.34)min、(44.18±4.76)ml、(35.86±6.24)h、(44.93±9.68)h、(12.07±5.46)d,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24 h的血清胃泌素含量為(46.65±8.31)pg/ml、術后48 h為(58.74±9.36)pg/ml、術后72 h為(60.01±10.22)pg/ml, 均高于對照組的(38.42±7.05)、(44.85±8.76)、(51.72±9.47)pg/ml,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7.41%, 低于對照組的29.63%,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腹腔鏡修補術治療胃穿孔安全有效, 有利于恢復患者的胃腸動力和縮短住院時間。
【關鍵詞】 胃穿孔;腹腔鏡修補術;開腹修補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8.040
胃穿孔是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 病情發(fā)展快, 需及時進行治療, 避免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 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1-5]。本文旨在探討腹腔鏡修補術與開腹修補術治療胃穿孔的臨床效果, 本院將54例胃穿孔患者作為此次的研究對象,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54例胃穿孔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27例。觀察組:男15例, 女12例, 年齡20~50歲, 平均年齡(36.58±5.53)歲;穿孔部位:16例胃竇, 11例胃小彎;穿孔直徑0.21~1.20 cm, 平均穿孔直徑(0.51±0.23)cm。對照組:男17例, 女10例, 年齡21~52歲, 平均年齡(36.64±5.22)歲;穿孔部位:18例胃竇, 9例胃小彎;穿孔直徑0.20~1.10 cm, 平均穿孔直徑(0.52±0.19)c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開腹修補術治療, 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 患者取仰臥位, 將8 cm左右長的切口作于上腹部正中, 對胃部穿孔位置仔細探查, 吸凈腹腔積液, 常規(guī)修補潰爛穿孔部位, 并進行直接縫合, 留置引流管, 縫合切口。觀察組患者實施腹腔鏡修補術治療, 在進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后, 手術體位為仰臥位, 常規(guī)消毒鋪巾。建立氣腹, 腹壓為13~15 mm Hg(1 mm Hg=0.133 kPa), 作橫切口于臍部, 將腹腔鏡置入, 對腹腔進行探查, 確認潰瘍病灶穿孔的位置, 建立操作孔, 同時將腹腔內(nèi)膿液和胃液吸除干凈。取穿孔邊緣組織進行活檢。在距離穿孔位置的5~8 cm處將其全層縫合, 使用大網(wǎng)膜覆蓋和固定, 對穿孔部位進行修補。術后對腹腔使用生理鹽水進行清洗, 防止引流管。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胃穿孔患者的圍術期指標, 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拔管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同時統(tǒng)計兩組患者的術后血清胃泌素含量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圍術期指標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44.65±5.28)min、術中出血量為(21.34±2.07)ml、術后引流拔管時間為(24.68±4.71)h、肛門排氣時間為(25.26±5.41)h、住院時間為(7.41±2.04)d, 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66.85±7.34)min、術中出血量為(44.18±4.76)ml、術后引流拔管時間為(35.86±6.24)h、肛門排氣時間為(44.93±9.68)h、住院時間為(12.07±5.46)d。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拔管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均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2 術后血清胃泌素含量 觀察組患者術后1 h的血清胃泌素含量為(36.85±6.27)pg/ml, 術后24 h為(46.65±8.31)pg/ml, 術后48 h為(58.74±9.36)pg/ml, 術后72 h為(60.01±10.22)pg/ml;對照組患者術后1 h血清胃泌素含量為(37.01±6.19)pg/ml, 術后24 h為(38.42±7.05)pg/ml, 術后48 h為(44.85±8.76)pg/ml, 術后72 h為(51.72±9.47)pg/ml。兩組術后1 h的血清胃泌素含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24、48、72 h的血清胃泌素含量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3 并發(fā)癥情況 觀察組患者中出現(xiàn)1例垂體功能低下, 1例感染,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7.41%;對照組患者中出現(xiàn)2例感染, 1例尿崩, 1例顱內(nèi)出血, 1例鼻中隔穿孔, 1例腦脊液漏, 2例垂體功能低下,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9.63%。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胃穿孔是胃潰瘍的常見并發(fā)癥, 其發(fā)病機制為暴飲暴食增加胃酸和胃蛋白酶, 加深肌層和十二指腸黏膜層潰瘍, 使胃和十二指腸壁出現(xiàn)穿孔[6-10]。胃穿孔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惡心嘔吐、腹痛、休克等[3, 11-13], 治療不及時還可能引起急性腹膜炎, 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手術是治療胃穿孔的主要方法, 能夠修補穿孔, 改善臨床癥狀。
開腹修補術是以往臨床中較為常用的方式, 手術操作主要依靠術者的臨床經(jīng)驗, 存在創(chuàng)傷大、損傷大以及術后恢復慢等不足, 且修補或沖洗不徹底會增加術后感染幾率, 進而使患者的痛苦增加[14-16]。
手術應激反應或術中牽拉胃腸道均會對患者的胃腸道功能造成影響, 而術后胃腸道功能的恢復是評價胃部疾病手術治療患者恢復情況的重要指標。腹腔鏡手術能夠使手術應激反應降至最低[4], 使胃腸道的抑制程度減輕, 對胃腸道功能影響較小, 另外腹腔鏡手術治療胃穿孔創(chuàng)傷小, 有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和盡早進食, 加快胃腸道的蠕動速度, 恢復胃腸道功能[5]。血清胃泌素有利于腸道分泌功能的恢復。
在本次研究中, 本院將收治的54例胃穿孔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對照組采用開腹修補術治療, 觀察組采用腹腔鏡修補術治療。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44.65±5.28)min、術中出血量為(21.34±2.07)ml、術后引流拔管時間為(24.68±4.71)h、肛門排氣時間為(25.26±5.41)h、住院時間為(7.41±2.04)d, 均優(yōu)于對照組的(66.85±7.34)min、(44.18±4.76)ml、(35.86±6.24)h、(44.93±9.68)h、(12.07±5.46)d,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24 h的血清胃泌素含量為(46.65±8.31)pg/ml、術后48 h為(58.74±9.36)pg/ml、術后72 h為(60.01±10.22)pg/ml, 均高于對照組的(38.42±7.05)、(44.85±8.76)、(51.72±9.47)pg/ml,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7.41%, 低于對照組的29.63%,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總之, 在治療胃穿孔上, 腹腔鏡修補術的效果比開腹修補術更優(yōu)越, 適合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于海濤. 胃穿孔腹腔鏡修補術與開腹修補術在治療胃穿孔的臨床療效對比分析. 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 2014(15):3564-3565.
[2] 朱冬輝. 胃穿孔腹腔鏡修補術與開腹修補術術后胃腸動力恢復的對比研究. 基層醫(yī)學論壇, 2015(33):4653-4654.
[3] 陰秦, 李長江, 李波. 胃穿孔腹腔鏡修補術與開腹修補術術后胃腸動力恢復情況比較. 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4, 24(9):6-7.
[4] 黃宇, 吳克松, 陳漢光. 胃穿孔腹腔鏡修補術與開腹修補術術后胃腸動力恢復的對比分析. 白求恩醫(yī)學雜志, 2014(5):425-427.
[5] 蘇紅波. 腹腔鏡修補術與開腹修補術對胃穿孔患者術后胃腸動力的恢復情況對比研究. 臨床醫(yī)學工程, 2015, 22(11):1422-1423.
[6] 任駿, 吳彪, 龔昭. 胃穿孔腹腔鏡修補術與開腹修補術術后胃腸動力恢復的對比研究. 腹腔鏡外科雜志, 2009, 14(1):38-40.
[7] 梁鵬, 劉俊林. 胃穿孔腹腔鏡修補術與開腹修補術術后胃腸動力恢復的對比研究. 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 2013(1):38-40.
[8] 楊金福. 胃穿孔腹腔鏡修補術與開腹修補術術后胃腸動力恢復的對比分析. 健康必讀旬刊, 2013, 12(9):216-217.
[9] 劉朝暉. 胃穿孔腹腔鏡修補術與開腹修補術術后胃腸動力恢復的對比研究.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5(5):118.
[10] 付承華. 胃穿孔腹腔鏡修補術與開腹修補術術后胃腸動力恢復的對比研究. 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 2013, 23(30):22-24.
[11] 陳士平, 姚韓, 顧健, 等. 胃穿孔腹腔鏡修補術與開腹修補術術后胃腸動力恢復的對比研究. 世界臨床醫(yī)學, 2015(10):50-51.
[12] 張仁國. 胃穿孔腹腔鏡修補術與開腹修補術術后胃腸動力恢復的對比研究. 醫(yī)學信息, 2014(23):38-40.
[13] 陳新建. 胃穿孔腹腔鏡修補術與開腹修補術術后胃腸動力恢復的對比研究.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4(33):86-87.
[14] 余鋮. 胃穿孔腹腔鏡修補術與開腹修補術術后胃腸動力恢復的比較. 當代醫(yī)學, 2013(25):100-101.
[15] 李海龍. 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治療潰瘍性胃穿孔的療效并92例資料分析. 中國衛(wèi)生產(chǎn)業(yè), 2013(8):147-148.
[16] 邱斌. 腹腔鏡與開腹手術下行胃穿孔修補術的綜合臨床療效對比. 中國保健營養(yǎng)月刊, 2013, 23(6):1178-1179.
[收稿日期:2017-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