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國
(福建省三明市沙縣林業(yè)局夏茂林業(yè)工作站 365500)
苦竹是禾本科竹亞科苦竹屬的喬木狀竹類植物,也是三明市重要的鄉(xiāng)土筍竹兩用經濟竹種[1],野生資源多,分布廣。苦竹稈通直、圓筒型、尖削度小,稈壁厚且纖維優(yōu)良,有很高的強度和韌性,是良好的造紙原料,還可制作蕭、笛、毛筆管、竹制工藝品及家具等,整稈可用作瓜架、釣竿、籬笆、支架、旗桿、曬桿,三年生至五年生的苦竹可作為結構用材;筍肉厚、色白、質嫩,含有多種人體生長發(fā)育所需要的氨基酸,營養(yǎng)豐富,尤其是糖苷含量較高,具有清熱解毒、強身健體之功效[2-3]。
自20世紀末以來,隨著對苦竹林研究與開發(fā)的日益重視,苦竹林經營面積不斷擴大,苦竹林的生產經營已經成為有些地方的主導產業(yè),且產業(yè)關聯度大。前人對苦竹林的研究主要包括對其生長特性、出筍規(guī)律、生物量空間分布、開發(fā)技術、混交林與復層林的經營與林分生產力、病蟲害及其防治等方面[4-10]??嘀窳譄o論是野生群落,還是人工種植的竹林分,從群落演替層面分析,都是林地向頂級群落演替過程中的過渡類型,是不穩(wěn)定的群落,要維持苦竹林穩(wěn)定,提高生產力,需要采取人工措施進行干預。
傳統(tǒng)苦竹撫育管理季節(jié)在7、8月,閩西北地區(qū)正處于雨季,受臺風影響,經常有雷陣雨襲擾,降水量大,此時進行墾復深翻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導致土肥損失而影響苦竹生長。根據閩西北冬季氣候特點,對苦竹林生長特性、林業(yè)有害生物的活動軌跡進行綜合分析,認為冬季經營管理是適宜時機,但有關苦竹林冬季經營技術及其經營效果尚未見到專門的研究報道。為此,筆者從2011年開始,在福建省沙縣夏茂鎮(zhèn)進行苦竹林冬季撫育與夏季撫育、冬季深耕與不深耕,以及留竹密度等撫育措施的比較試驗,分析不同撫育措施對苦竹林生長量、產量、竹材品質的影響,旨在為苦竹林豐產培育提供科學依據。
試驗地位于福建省三明市沙縣(N 26°60′至26°46′N,E117°32′至118°60′)西北部夏茂鎮(zhèn)中街村11林班34大班23小班。沙縣屬中亞熱帶大陸性兼海洋性季風氣候區(qū)。全年平均氣溫19.6℃,極端最低氣溫-9.5℃,極端最高氣溫40.1℃。平均空氣相對濕度80%左右。初霜一般出現在11月上旬至翌年1月上旬,終霜一般出現在2月中旬,霜期75~86 d,霜日18~24 d。日均溫≥10℃的活動積溫4478.0~5859.2℃。全年日照時數1877.6 h,7月和8月的日照時數全年最多,平均每天8 h以上,冬季平均每天4.6 h。平均年降水量1840 mm,雨季與旱季分明,2-4月為春雨時節(jié),降水量423~552 mm;5、6月為梅雨時節(jié),降水量518~670 mm;7-9月為臺風雷陣雨時節(jié),降水量319~474 mm;10月至翌年1月為干季,降水量只有223~269 mm。試驗苦竹林的林地土壤為發(fā)育于黑云母花崗巖的酸性巖紅壤,主要植被有苦櫧、楓香、普通油茶、映山紅、黃瑞木、芒萁骨、五節(jié)芒等,林地屬較肥沃的立地類型。
本試驗始于2011年,在原有已經成林的苦竹林中選擇立地條件和竹林生長狀況相似的同一面坡建立標準地,標準地面積20 m×20 m。標準地周圍開溝,并保留4 m寬的隔離帶。試驗設4個處理:① D1處理(冬伐、9000株、冬深耕),冬季進行撫育間伐,每公頃立竹數9000株,間伐原則是四砍四留(砍小留大、砍密留稀、砍劣留優(yōu)、砍老留幼);2011年和2014年冬季各進行1次全面墾復深翻,深度20~25 cm,清除土中石塊、草頭、樹頭,切除淺鞭、死鞭、老鞭,其余年份每年各劈草1次;每年保留出筍盛期(大約在谷雨前后3 d)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筍體,其余全部采挖,挖后覆土。② D2處理(冬伐、12 000株、冬深耕),每公頃立竹數12 000株,其他措施同D1處理。③ D3處理(冬伐、9000株、不深耕),冬季進行撫育間伐,每公頃立竹數9000株,不深翻,僅每年劈草1次。④ D4處理(夏伐、9000株、夏深耕),夏季進行撫育間伐,除處理時間(季節(jié))不同外,其他措施同D1處理。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3次重復。
從2012-2016年,連續(xù)5年對各處理產筍量進行現場稱重,間伐前測定砍伐苦竹株胸徑和竹高,年末測定全林(不含間伐苦竹株)胸徑、竹高,算出平均值,以二元重量式W=aDbHc(山本和藏)經驗方程[11-13]計算產材量和現存竹材量。
苦竹竹筍象危害狀況以被害率和危害程度兩個指標考量。被害率視新竹展枝放葉后,以竹梢未斷、竹稈無明顯變形為生長正常,計算被害率。危害程度按蟲株率進行劃分,蟲株率5%~20%為輕度、21%~30%為中度、31%以上為重度。
應用Excel和DPS數據處理軟件進行數據整理以及統(tǒng)計分析。
表1是不同處理的新竹生長狀況測定結果。從表1可知,不同處理間新竹的數量和質量均存在差異。新竹數從大到小依次為D1處理>D4處理>D2處理>D3處理,新竹胸徑依次為D1處理>D4處理>D2處理>D3處理,新竹竹高依次為D2處理>D1處理>D4處理>D3處理,新竹數量、胸徑、樹高均逐年提高。
表1 不同處理新竹生長狀況比較
以2014年為例(下同),D1處理與D4處理比較,新竹數增加20.4%,新竹胸徑增加12.8%,新竹高增加16.7%,D1處理與D4處理處理除了撫育時間不同外,其他經營管理措施相同。表明苦竹林冬季管理效果優(yōu)于夏季管理效果。究其原因,主要與冬季苦竹正處于孕筍階段,此時間伐可釋放空間,增大光照時間和強度,提高地溫,營造了有利于筍體的生長發(fā)育環(huán)境有關。D1處理與D2處理比較,新竹數增加17.1%,新竹胸徑增加22.2%,竹高降低3.4%,D1處理與D2處理的撫育時間相同,保留立竹數不同。表明經營密度對新竹生長有影響,以每公頃保留立竹數9000株較為合適。究其原因,主要與D1處理保留立竹數較少,釋放空間較大,林內光照時間和強度較大,地溫較高,有利于筍體的生長發(fā)育有關??梢缘贸鲆话阈越Y論,新竹的生長與密度有關,但最適宜的保留密度需要進一步試驗,苦竹與毛竹一樣,竹林是一個相連的群體,筍成竹,竹連鞭,鞭孕筍,需要達到良性循環(huán)。經營密度合理閾值受諸多因素的影響,有待今后進一步試驗研究。D1處理與D3處理比較,新竹數增加60.5%,新竹胸徑增加37.5%,樹高增加60%,D1處理與D3處理的間伐時間(冬季)、留竹密度(9000株/hm2)一樣,唯一差別在于D1處理冬季深耕、D3處理沒有深耕;D1處理與D3處理的營林效果的差異性表現同前述,但處理間的差異更大。表明冬季深耕的營林效果非常顯著。
從表2可以看出,不同處理的年產筍量存在明顯差異。年產筍量從大到小依次為:D1處理>D4處理>D2處理>D3處理。D1處理的年產筍量最多,為1020 kg/hm2,比D4處理增加9.7%,比D2處理增加33.3%,比D3處理增加100.0%。表明不同撫育措施對產筍量均有影響,深耕因素(D1與D3)對產筍量的影響大于經營密度因素(D1與D2),經營密度因素對產筍量的影響大于季節(jié)因素(D1與D4)。經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表3),處理間產筍量差異極顯著(F=15.26,F0.01(2,6)=10.9),重復間差異不顯著(F=3.24,F0.10(2,6)=3.46);D1和D4處理均與D3處理存在極顯著差異;D1與D2處理間,D2與D3處理間有顯著差異;D1與D4處理間差異雖然未達到顯著水平,但存在一定差異。
表2 不同處理竹林產量比較 (2016年)
從表2可知, 年產材量和現存竹材量不同處理間均存在明顯差異。年產材量從大到小為:D1處理>D4處理>D2處理>D3處理。D1處理年產材量最大,為6864.2 kg/hm2;其次為D4處理,年產材量為4151.7 kg/hm2。D1處理比D4處理增加65.3%。經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表4):年產材量處理間差異極顯著(F=11.26,F0.01(2,6)=10.9),重復間差異不顯著(F=1.96,F0.10(2,6)=3.46); D1、D4處理與D3處理間,D1與D2、D4處理間,D4與D3處理間有極顯著差異;D2與D3處理間有顯著差異,其余處理間無顯著差異。
表3 不同處理苦竹年產筍量多重比較分析
注:D0.05=251.97,D0.01=344.86。
表4 不同處理苦竹年產材量多重比較分析
注:D0.05=2185.81,D0.01=1597.05。
顯然,苦竹年產筍量和年產材量之間既存在關聯,又相互制約。在相同密度下冬季經營效果較好,但經營密度應該考慮經營方向,筍用林經營密度宜低,材用林經營密度可高些?,F存竹材量以D2處理最多,其次為D1處理。
從表5可知:不同處理苦竹受竹筍象危害程度有差異。危害程度最大的是不深耕的D3處理,被害率達到38.8%,危害程度為重度;其次是夏季撫育的D4處理,被害率達到22.7%,危害程度為中度;D1和D2處理被害率明顯下降,分別為15.6%和15.4%。表明冬季管理,尤其是冬季采用墾復深翻的處理,可大大降低苦竹受竹筍象的危害程度。究其原因:竹筍象為土棲昆蟲,以成蟲在土層6~20 cm做土繭越冬,翌年4月底越冬成蟲出土。冬季墾復深翻,可達到殺蟲保筍的效果。
表5 苦竹林竹筍象危害調查
注:以2012-2014年調查數據統(tǒng)計分析。
本試驗結果表明,采取冬季間伐、每公頃保留立竹量9000株、冬季深翻的處理,苦竹林的經營效果最好,并能有效減輕竹筍象的危害程度。
參考文獻:
[1]連標勇.福建沙縣苦竹經營技術調查研究∥中國經濟林現狀與對策[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6.
[2]俞友明,方偉,林新春,等.苦竹竹材物理力學性質的研究[J].西南林學院學報,2005,25(3):64-67.
[3]李繼雄,黃家飛.苦竹出筍成竹規(guī)律的研究[J].貴州林業(yè)科技,2001,29(2):37-41.
[4] 張清.苦竹豐產林施肥試驗[J].福建農業(yè)科技,2014(3):21-23.
[5]蘭英,馬利春,何興炳.苦竹豐產栽培技術[J].林業(yè)科技開發(fā),2006,20(1):61-63.
[6]王其啟.人工誘導的杉木苦竹混交林林分生產力研究[J].福建林業(yè)科技,2012,39(3):41-44.
[7]周東雄.馬尾松苦竹復合林分生產力研究[J].林業(yè)科技開發(fā),2002,16(2):27-29.
[8]高培軍,鄭郁善,陳禮光,等.苦竹地下竹鞭結構生長規(guī)律調查[J].福建林業(yè)科技,2003,30(1):5-8.
[9]阮宣華.杉木林中留養(yǎng)苦竹構建復合經營模式的調控技術[J].林業(yè)勘察設計(福建),2007(1):199-202.
[10]連華萍.杉木苦竹混交林生長效應與凋落物分解研究[J].福建林業(yè)科技,2014,41(3):6-11.
[11]賴建明.馬尾松茶稈竹復層經營效果分析[J].林業(yè)勘察設計(福建),2013(1):21-24.
[12]夏偉.茶稈竹筍竹兩用林合理密度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9):145-146.
[13]代全林.茶稈竹生物學特性與豐產技術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