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清代納西族文學得到持續(xù)發(fā)展,繼明代土司木氏文人之后,出現(xiàn)了許多旁姓杰出文人,周際昌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關鍵詞:清代;納西族;周際昌
周際昌(1815—1875年),字維新,納西族,麗江人,秀才,周家世代讀書行醫(yī),周際昌亦為儒醫(yī),人到壯年遭遇戰(zhàn)亂,全家到金沙江躲避戰(zhàn)亂,流離遷徙,在深山老林里仍不忘教育后輩。著有《愛蓮堂詩稿》,鈔本,藏于麗江市古城區(qū)圖書館,詩集中的詩作表現(xiàn)出詩人面對困境安之若素的曠達心態(tài)?!都{西族詩選》收其詩六首?!稅凵徧迷姼濉反嬖?7首,楹聯(lián)二副,同時政協(xié)麗江市古城區(qū)委員會已編印發(fā)行該詩集。其所寫詩歌涵蓋面較廣,讀之詩意盎然,有即景吟勝、生活雜感、詠史懷古、懷人贈答等題材。
即景吟勝詩13首:《游阿喜山二首》《秋日登文筆峰二首》《游山》《小石山》《題殷氏山莊》《六月江水大漲》《新春登山眺望》《秋月題蒲版羅木先生書館》《游指云寺(二首)》《詠六月開映山紅》。周際昌不事雕琢、清遠淡泊的心態(tài)反映在風景山水的詩作中,為詩歌營造出一種幽靜深遠的意境,讀之使人感到回味無窮,如《游阿喜山二首(其一)》:
為愛山明凈,扶藜上碧岑。古松茯苓長,勝地芝草森。
曲折江為帶,崢嶸嶺對襟。小游忽逢此,樂意起長吟。
詩人游覽阿喜山,看到明凈翠綠的山巒,扶搖直上插入云端的山峰,分外美麗。古松、茯苓、芝草、森木等等各色綠色植物茂盛生長,生機勃勃的景象映入眼簾。在山上俯瞰蜿蜒曲折的江水,流向遠方,望向?qū)γ媸峭瑯有蹅ルU峻的山峰。詩人登山至此,忽然有所感慨,心中的喜不自禁。
如《六月江水大漲》:
年年起落舊痕存,今日奔騰忽過之。虎劍雙峰流更急,鱉碗一葉駕偏遲。
幾回浪打平蠻鼓,屢次波洗蕩寇碑。待到清秋應石出,沙明水凈應昌期。
六月江水大漲,潮起潮落,洶涌澎湃。雖然每年都有大潮,但今年的江水噴涌的格外洶涌,呼嘯而過。水流如虎劍雙峰,激流急速,鱉碗一葉,悠悠蕩蕩??吹酱鬂q的浪打浪,詩人回想起歷史上平夷蠻掃蕩寇的歷史往事,可謂融情入境、情景交融。浪水的沖擊已經(jīng)淹沒了岸邊的礁磊石頭,而等到初秋潮水落去的時候岸邊又會回到干凈如初的樣子。
如《秋月題蒲版羅木先生書館》:
一顆金星落莊前,培風古寺洞中天。林邊瀲滟西湖水,足下蔥籠負郭田。
境靜偏宜桃李育,身閑不羨馬車纏。對君躑躅忘歸去,海上人家起夕煙。
詩人游覽先生書館,看到書館的景色如畫,林邊湖水波光粼粼,腳下的綠地綠意盎然,周圍環(huán)境幽靜種滿了各種樹木,當人在外身心俱疲之時,來這里可以身心放松沒有煩惱。
如《游指云寺(二首其一)》:
最愛清和二月風,尋春有興到花叢。梨開白雪連平野,桃放紅霞隱率宮。
莫訝許詢交梵侶,獨憐摩詰愛林翁。徘徊竟日無聲息,惟有傳經(jīng)小院東。
指云寺清凈悠遠,處于深山之中,仿佛世外桃源。詩人初春游覽指云寺,面撫二月春風,滿眼花色又有白雪映襯,十分好看。在途中,詩人又想起許詢、王維,不禁為此春色平添不一樣的色彩。指云寺無人叨擾,唯有小院東處傳來誦經(jīng)之聲。
生活雜感詩17首:《入山采藥》《采樵》《避兵深山二首》《避兵山莊》《移寓山莊》《阿喜夜避兵》《感慨時事絕句六首》《虐難民遇禍絕句二首》《木鱉椀草廬》《五言雜感》。
如《入山采藥》:
山峭碧玲瓏,攀緣澗谷中。陰巖馀積雪,靈草舞迴風。
赤白花無定,薰猶氣不同。斸云身已倦,長嘯倚芳叢。
詩人日常入山采藥去,行走在山谷山澗之中,一路上有積雪有勁草相伴,遇到的各種植物采藥香味不同,氣息各有不同。長久在紅塵中只覺身體倦怠,而在林中自然行走一回,便輕松開闊許多。
如《虐難民遇禍絕句二首(其一)》:
嗷嗷哀雁聚汀州,何事機張獨與仇。
既索囊錢兼索命,倉皇無措滿江愁。
詩人一生中遇到過多次躲避戰(zhàn)亂,這一次看到難民躲避戰(zhàn)亂,不禁感嘆生活之苦,對這些難民給予深深的同情,眼看他們聚眾逃難,倉皇逃走的驚恐場面令人感嘆時代生活之艱難。
詠史懷古詩4首:《賦得漁夫辭劍八韻》《寫洞經(jīng)》《題團扇二首》。
如《寫洞經(jīng)》:
大洞仙經(jīng)降自天,麗陽演誦已多年。只因?qū)译H干戈劫,致使摧殘珠玉篇。
妙筆羲之曾換帖,圣書懷素有遺箋。涂鴉自愧不成字,愿與諸公結(jié)善緣。
麗江的大洞傳說是從天而降,在這片土地流傳多年,因為多年征戰(zhàn),使得珍貴的書籍寶藏遭到摧毀,令人惋惜。歷史上王羲之、懷素的字跡均有流傳,而如今的字跡我們也要寫下來世世流傳。
懷人贈答詩13首:《和徐營楊先生原韻》《三家村贈妙明和尚二首》《贈楊先生收租》《贈楊先生回鄉(xiāng)》《和張木匠原韻》《步張先生留飲三首》《贈指云寺僧若品》《贈李二老》《圍爐》《星回節(jié)》。
如《步張先生留飲三首(其一)》:
借得奇書仔細論,興來散步出蓬門。
飛來何處雙鴻雁,肯伴寒蘆到晚昏。
詩人與張先生感情深厚,經(jīng)常在一起讀書游覽、交流心得。從別出借來了新奇的好書,會一起分享,兩人一同作伴,不勝美哉。
如《贈指云寺僧若品》:
相傳衣缽即真心,無束無拘任升沉。鳥語樓頭眠不覺,花明階面酒頻斟。
每同禪侶談遺跡,獨愛山童授梵音。世外逍遙緣與佛,紅飛不到守塵侵。
詩人與指云寺若品僧人來往密切,時常交流。詩人把最近的心情寫成詩篇,這人世間的諸多事物皆與佛有緣,詩人時刻保持著恬淡的心態(tài)。
納西族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納西族文學的相關研究十分重要,清代納西族文學不但豐富了麗江地區(qū)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也參與了該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人文資源的構(gòu)造。周際昌作為清代納西族文人的重要代表用滿腔的熱情進行文學書寫,獲得了超越時間、空間的永恒意義。
參考文獻:
[1] (清)周際昌:《愛蓮堂詩稿》,政協(xié)麗江市古城區(qū)委員會編印,2014.06.
[2] 和鐘華、楊世光主編:《納西族文學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08.
[3] 李群育主編:《新編麗江風物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04.
作者簡介:劉茗,漢族,河北邢臺人,西北民族大學文學院2015級中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學專業(yè)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