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曹劼
英國廣播公司(BBC) 2015年播出紀錄片《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講述了5名中國教師在一所英國中學進行中國式教育的故事,在社會上引發(fā)了一場中英教育差異的大討論。紀錄片里的博航特中學也因此聲名鵲起。這場教育對比實驗結束后,博航特中學的中國式教育暫告一段落,但這所學校的中文教育課程并沒有跟著收場,反而學習中文的學生人數(shù)在不斷增長。在紀錄片播出兩年后,《環(huán)球時報》記者走進這所因中西方媒體報道而廣為人知的英國中學,去了解學生們跟著他們的中國老師究竟學到了多少真材實料。
沉浸式教學
創(chuàng)辦于1978年的博航特中學,位于英格蘭東南部的漢普郡。這是一個英國人引以為豪的地區(qū),曾被評為英格蘭四個“必須要去看看的郡”之一。漢普郡是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簡·奧斯汀的故鄉(xiāng),也是昔日“日不落帝國”最為倚仗的海軍艦只建造中心。而對如今的漢普郡人來說,博航特中學也是他們心中的驕傲。即便沒有BBC的那部紀錄片,這所公立中學的聲譽在英國也早就家喻戶曉。英國教育機構會定期評估公立中小學,給出“優(yōu)異、良好、滿意、不滿意”等不同評價。走進被民居和綠樹環(huán)繞的博航特中學,遠遠就可以看到學校圍墻上釘著顯眼的該校評分等級——優(yōu)異(OUTSTANDING)。
博航特中學目前有在校學生1680人,年齡介于11歲到16歲之間?!董h(huán)球時報》記者走近校園時,恰逢學校午休時間,學校里能看到的幾乎都是本土孩子,國際學生面孔很少。但這樣一所看起來很本土化的學校,卻是在英國第一所開設沉浸式中文教學項目的公立中學。所謂沉浸式教學,就是把學生完全放到外語環(huán)境去學習,老師不能對學生們使用母語進行解釋。
目前在博航特中學學中文的學生有450人,由于校方和家長都很看重和支持這項教學,這些年來該校的中文教育名聲遠揚。2013年,時任英國首相的卡梅倫在訪問中國之前,特意邀請博航特中學師生訪問唐寧街10號,交流學中文的體會。也正是這些緣故,在英國主流媒體眼中,在與中國的文化交流上,致力于沉浸式中文教學的博航特中學,看起來是與中國關系走得最近的學校。這也是《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這部紀錄片之所以選在這所學校拍攝的原因。
紀錄片背后
博航特中學因BBC的紀錄片出名,但校方卻并不認同這部作品。該中學的校長尼爾·斯特勞格爾去年在中國參加教育論壇時表示,在BBC那部紀錄片里,中英教育的差異被人為放大,實驗班的學生本來的學習能力就優(yōu)于其他學生,為了追求拍攝效果生動,BBC還常常干預學校的教學。
兩年前來到這里工作的中文教師曾彬告訴《環(huán)球時報》記者,當年參與錄制紀錄片的那群孩子,現(xiàn)在還在學校里學習,已經讀到11年級了,相當于中國初中的最后一年。他說,不少孩子現(xiàn)在還很掛念當年來教他們的中國老師,對于當時的淚別記憶猶新。但紀錄片造成的負面作用也可能會跟隨孩子們的人生。尤其是一些孩子遭到網絡上的惡語攻擊,這也給外界上了很好的一課——教育不能隨便實驗。曾彬認為,類似的中式教育試驗,暫時在英國不會再有了。
對于BBC的紀錄片,曾彬表示,博航特中學里學生們的真實生活,其實很多都沒有反映在紀錄片中。他向《環(huán)球時報》記者介紹說,博航特中學的學生素質、教學氛圍總體來說是很好的,對于學習中文,以及早前參與中式教育試驗,孩子們都能夠聽從校方的安排參與。記者注意到學校主入口的墻上掛著的中文書法橫幅,曾彬解釋說,這就是用中文寫的校訓——享受、尊重、成功(Enjoy、Respect、Achieve)。
在參觀中學的當天,恰逢瑞典漢學家林西莉來校作講座,講漢字的歷史。這樣一個看起來深奧、枯燥的題目,在校方的安排下,有大約40名學生參加講座。一些孩子們聽林西莉講到中國甲骨文是如何被發(fā)現(xiàn)的經歷時,驚訝地張大了嘴巴。孩子們很耐心地聽漢學家介紹漢字的特點由來,45分鐘的演講過程中,《環(huán)球時報》記者注意到,沒有學生中途退場。講座結束后,《環(huán)球時報》記者在和林西莉交談時,提到學生們聽得很認真,這位漢學家聽到后很開心,并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看來這些孩子都不缺這個”。
高漲的熱情
在教室里,《環(huán)球時報》記者與在校園里為記者當向導的七年級學生哈利聊天,問他:“學中文難不難?”哈利毫不猶豫地回答:“不難”。他全程用中文給《環(huán)球時報》記者介紹了他的教室、圖書館、學戲劇課的地方。在博航特中學,有一個專門存放中文書籍的小圖書館。對哈利來說,這些圖書現(xiàn)在他看起來還有些費勁,自己還不能獨立看懂一本故事書,也記不住中國的歷史人物。不過哈利說,這并不會打擊他學中文的信心,除了在學校學習外,他和弟弟在家里也經常相互用中文練習對話,兄弟倆還把彼此的對話拍成照片、錄成視頻,通過社交網站和親戚朋友們分享。哈利說,父母非常支持他和弟弟學中文。
對于沉浸式中文教學,曾彬和他的同事們感到教得不輕松。在《環(huán)球時報》記者的現(xiàn)場觀察中,給這些英國孩子們上好一堂中文課,的確很具有挑戰(zhàn)性。記者觀摩了一堂講述中國地理的課,老師需要用大量例子來向學生們解釋清楚“中國”與“上?!敝g的關系。曾彬還向記者舉了一個例子,有學生在課堂上會提問“為什么中國人會吃狗肉”,因為狗作為寵物,在英國是不會有人將它變成盤中餐的。曾彬說,對于這樣的難題,他就得想辦法向孩子們解釋中國的飲食文化歷史。他說,老師們特意在互聯(lián)網上找到一些相關視頻,讓孩子們明白中國人的舌尖品嘗的不是殘酷的味道,而是對于生活的美好追求。
據(jù)博航特中學預計,明年,在這里學中文的學生將達到1000人。走近中文教學的課堂,可以看到用中文寫的勵志詞語,這或許是校方基于沉浸式教育模式而特意安排的。這句用中文寫的話,中國人耳熟能詳——“好好學習,天天向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