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中國:巨變來臨,我們如何自處
余世存/廣東人民出版社/2017-03/48.00/9787218113180
《先知中國》是先秦時代的專題史、人物紀傳史,作者選其中29位人物的預言為中心展開,并對預言本身予以分析,說明一人、一國都有命運軌跡,我們耳熟能詳?shù)闹卮笾袊穼嵍啾幌戎獋冾A言過了。本書填補了中國史敘事領域的空白,讓讀者領略先知預言后世的神奇能力,其關乎生死大事的預言對讀者有警示意義:在時代的巨變里把握自己,看清命運。
讀過《圣經》的人都知道,耶穌出場之前有很多先知,他們那種驚人的預言至今讀來都讓人吃驚。他們是怎樣獲得那些預言能力的,卻似乎永遠是一個謎。其實,翻開中國的史書也可以看到,我們歷史上也有很多先知,只不過,他們被更為龐大的史官士人以及江湖術士們淹沒了。對一個建立了政統(tǒng)秩序的統(tǒng)治集團來說,無論是天地大道還是歪門邪道的存在,這些道統(tǒng)和江湖都是對其政統(tǒng)的制約或威脅。因此,它聯(lián)手史官士人以理性的名義,來扼殺先知,所謂“妖言惑眾者棄市”;甚至以我注六經的形式來謬托知己。這是我們中國先知以及先知一樣的思想家們被遺忘的秘密。20世紀后,意識形態(tài)的觀念無遠弗屆,對人事滄桑的預測讓位于宏大的發(fā)展計劃,科學和理性之名支配了社會生活,具體的人反而退隱到幕后了。我們世紀的先知對人性的不忍之善更不為人知,文明的道統(tǒng)更為衰敗不堪。由于先知的缺席,渺小而孤獨的個體與敬畏、安慰、希望,與人生世界的總體性解釋完全隔絕。這是后世人們受管制和異化的秘密,是人們在生存秩序上失衡的秘密,也是人們在精神心理上變態(tài)的秘密。
如果我們考察自家歷史上的先知,會發(fā)現(xiàn)他們其實都是自己命運的主人,這種自主,在很大程度上,沒有多少神秘性,有的是理性的敬畏,而不是“理性的自負”。他們能夠不占而卜,他們清楚一切需法自然天道,一切在于人事努力。善易者不卜,他們懂得變易的道理,牢牢地守住天理人情??梢哉f,他們是理性主義者,如果我們說他們是敬畏意義上的科學主義者,也能夠成立。傳說中比較早的預言家是大禹,三皇五帝時代的終結者。
按照歷史學家們的理解,大禹是集巫、王一身的人,是教主型的統(tǒng)治者。這樣一個有著神權的人物,傳說中也確實行了很多神跡。但涉及人事,禹是非常理性也非常實際的。禹安排人事,選定自己的接班人益;但他知道,在當時的條件下,家天下比起公天下來,組織化程度更高,依附和忠誠的動員機制更有效,共同體更有力量,更能積累財富;他不得不按照堯舜們的模式去指定接班人,但他知道自己的兒子將會打破“禪讓”制度。
后來人推測說,禹參與了讓兒子獲取天下的努力。但禹肯定預知了事態(tài)的必然結果。禹的兒子名字叫啟,這跟商的開國者名履,周的開國者名昌一樣,都極富歷史“無目的的合目的性”,名字跟其使命合一,啟必然要開啟一個時代。禹應該對此心知肚明。這一事實大概只有文王、曹操等人可比,而后兩人跟禹一樣,有著先知之能。孫武后來更是祛除先知的神秘色彩,直言它跟戰(zhàn)略的相通性:“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于眾者,先知也?!?/p>
傳說中最早禁酒的人
大禹還有一個預言,被人記了下來:“古者儀狄作酒醪,禹嘗之而美。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國者?!?/p>
這個叫儀狄的人,造出很好的酒讓禹喝,禹喝了覺得甘美、爽神、遣性——用我們現(xiàn)在的話說,很嗨。據(jù)說大禹也很喜歡,但他并沒有說自己從中看到了天堂,他反而擔憂地預言說:后世必有以酒亡國者。他不再與儀狄往來,也不再喝那種酒了。傳說他是最早禁酒的人。
禹的預言是準確的。他的子孫就沒有逃脫酒的厄運:夏朝的中興之主少康喜歡酒,夏朝的最后一個統(tǒng)治者桀,則挖池蓄酒,酒池內甚至可以行船蕩舟,而且每次都有三千人陪著桀,“一鼓而牛飲”。夏桀疏理朝政,最后終于因酒亡國,為商湯所滅。后來的帝王喜歡酒池肉林般的快活,以致亡國亡身的故事也不在少數(shù)。人臣百姓因酒誤事的例子就更多了。據(jù)說春秋時代,魯、趙、楚國等國君會飲,魯國和趙國都向楚莊王進酒。楚莊王喜歡喝趙國的酒,誰知掌酒官不小心錯將魯國低度酒以趙國的酒名義呈了上去,楚莊王嘗后覺得沒勁,以為是趙國不尊重他,因此發(fā)動了對趙國的戰(zhàn)爭。
酒的魅力太大了,大得超過了正常正當?shù)娜诵?,超過了天道自然,人們因此失去了生存的理性,而陷入虛無、非理性的迷幻中。帝王們更是在酒面前丑態(tài)百出:東晉孝武帝司馬曜,醉酒后被自己的妃子張貴人戮殺;北齊文宣帝高洋喝醉酒殺了愛妃薛嬪,拿了她的大腿當琵琶彈;南朝宋廢帝劉昱親自到宮外偷狗,殺了到寺廟煮以飲酒;隋煬帝楊廣“妓航酒船”,順著大運河從北喝到南,臨死時仍吟詩“鳥聲爭勸酒,梅花笑煞人”,還沒忘一個“酒”字;明武宗朱厚照親自到鄉(xiāng)下去物色女人,為此寫詩說:“野花偏艷目,村酒醉人多。”咸豐帝看國勢衰弱,不做努力,反而混進醇酒婦人堆里,“以醇酒婦人自戕”。
文人們更與酒結下不解之緣。屈原說:“世人皆醉我獨醒。 ”“書圣”王羲之醉時揮毫而作《蘭亭序》,“遒媚勁健,絕代所無”,而至酒醒時“更書數(shù)十本,終不能及之”。草圣張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于是有其“揮毫落紙如云煙”的《古詩四帖》。李白寫醉僧懷素:“吾師醉后依胡床,須臾掃盡數(shù)千張。飄飛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而在杜甫眼中:“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碧K東坡說:“俯仰各有志,得酒詩自成?!睏钊f里說:“一杯未盡詩已成,涌詩向天天亦驚?!睆堅暾f:“雨后飛花知底數(shù),醉來贏得自由身?!?/p>
尼采分析說:“我們在這短促的一瞬間真的成了萬物之源本身,感到它的熱烈的生存欲望和生存快感??v使有恐懼與憐憫之情,我們畢竟是生靈,不是作為個人,而是眾生一體,我們就同這大我的創(chuàng)造歡欣息息相通。當一個人的生命力受到強烈刺激從而最高限度地調動起來的時候,才能最充分地感受生命。不管這種刺激本身是痛苦還是快樂,只要它有效地使人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就是享受?!?/p>
由此看大禹的那一句話,可以說他是個了不起的先知:他嘗一口酒,就能感覺到酒的神性,也許他有尼采那樣的感受;但他同時感覺到了危險——酒的魔性,酒對人的支配是可怕的。他可能清晰地看到了酒使人的墮落,酒讓人亡國亡身的場景。因此他說出了那驚人的預言。
當然,大多數(shù)人不認為大禹是個先知,因為他的預言偶然性太強。即使他是一個神權時代的先知,他也是不稱職的,因為他沒有把預言上升到必然、理性的程度。雖然他只喝了一口酒就斷言酒會亡國,就酒來說,酒當然會誤事,可是為什么會如此,他沒有說。他也沒有從制度上設計,只是跟他父親鯀用堵的辦法來治理一樣,一禁了之。
如果聯(lián)系大禹的其他事跡看,他的治理方式跟前任們相比,我們更能看出大禹作為先知或部族的領袖確實有了私心。傳說中的“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或說“伏羲神農教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怒”,但到了大禹,他既誅又怒。如他召集諸侯開會,對遲到的防風氏誅殺立威。作為先知,他完全知道誅殺的效果。這離堯舜們禪讓的時代何其遙遠!至于禁酒等行為,與誅殺刑罰為表里,開啟了后世獨裁者自以為“口含天憲”的先例。雖然“禁民為非”有合理的一面,但誅殺一旦從身邊人開始,禁令一旦從生活資料領域拉開序幕,視人命如草芥、禁書禁言的專制歷史也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