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平 周云龍
(成都理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59)
西藏革吉縣嘠拉勒銅金礦床地質特征
楊德平 周云龍
(成都理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59)
嘎拉勒銅金礦床位于班公湖-怒江縫合帶西段,是該帶上新近發(fā)現(xiàn)的十分重要的矽卡巖型銅金礦床,本文對該礦區(qū)的地層、構造、巖漿巖、圍巖蝕變以及礦化等地質特征分析,為后期的深部、外圍找礦工作提供理論依據。
嘎拉勒;銅金礦床;地質特征
嘠拉勒銅金礦區(qū)位于獅泉河晚燕山期結合帶的南島弧鏈區(qū),南與岡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接界,北與斑公錯—怒江早燕山期結合帶為鄰,屬于岡底斯-騰沖地層區(qū)的獅泉河小區(qū)。區(qū)內燕山期和喜山期的構造-巖漿活動頻繁而強烈,為礦床的形成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區(qū)內出露的地層由老到新依次為白堊系、古近系、第四系。其中白堊系分布廣泛,占研究區(qū)總面積的80%左右。
研究區(qū)受到構造作用影響,巖漿活動較為強烈,發(fā)育岡底斯火山—巖漿弧內的弧火山巖與侵入巖,以及以構造巖片形式出露于獅泉河蛇綠混雜巖帶中的一些變質超基性巖片和基性火山巖巖片。巖石類型主要有中粗粒鉀長花崗巖、花崗閃長巖、石英閃長巖等。
區(qū)內構造方向主要為東西向,次為北東—南西向與南北向構造(曹圣華,2006;李忠權,2010)。區(qū)內主體構造為獅泉河斷裂、南北向斷裂、哦儒脆—韌性大斷裂。
該區(qū)域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主要金屬礦產有銅、金、鉛鋅、鉀鹽、芒銷等。至今發(fā)現(xiàn)了一系列的礦床,如嘎拉勒銅金礦床、尕爾窮銅金礦床、魯瑪鐵礦床等重要的礦床,具有良好的找礦前景。
(一)地層。礦區(qū)內出露的地層為下白堊系則弄群上部朗久組、下白堊系捷嘎組及第四系松散堆積物。
朗久組:主要位于礦區(qū)的北東部,以堿性火山巖為主,主要有含斑玄武巖,粗安巖、石英粗面質晶屑凝灰?guī)r等,其內夾有含圓笠蟲泥灰?guī)r。與上覆早白至世捷嘎組灰?guī)r呈微角度不整合接觸。
捷嘎組:巖層整體呈東西向延伸,其內部發(fā)育一些寬緩褶皺。主要為一套巨厚的海相碳酸鹽地層。巖層下部為一套泥晶灰?guī)r夾白云巖化泥晶灰?guī)r局部夾鈣質粉砂巖,上部主要為含生物碎屑泥晶灰?guī)r夾薄層鈣質板巖,該層為區(qū)內重要的含礦層位。
第四系:出露于礦區(qū)南東部,巖性多為含礫粉砂土層,由各類礫石與粉砂質泥土松散堆積而成,礫石呈棱角狀,大小不一,分選磨圓較差。
(二)構造。礦區(qū)內總體構造方向為E-W向,經歷過多期的巖漿活動造就了該區(qū)的構造形態(tài)。礦區(qū)內斷裂構造極為發(fā)育,根據其產出形態(tài),可以劃分為兩期。
第一期:區(qū)域內近EW向斷裂(如F1),壓性走向滑動波浪狀斷裂,其沿背斜核部延伸長4km多,屬成巖早期褶皺擠壓而成。因褶皺時巖石未完全固結,故使巖石形成十分復雜的柔皺和不規(guī)則團塊,磁異常反映的礦體呈各種方向透鏡狀、層狀、豆莢狀,斷裂斷斷續(xù)續(xù)等。早期火山活動中心,其后的安山玢巖明顯是受東西向斷裂控制。
第二期:北西和北東向斷裂(如F2、F3):北東向斷裂常充填石英斜長巖脈,寬窄不一,產狀較為混亂,其將整個礦化異常帶分成北東段和南西段兩部分。
(三)侵入巖。礦區(qū)內出露的侵入巖,主要為灰黑色中細粒石英閃長巖體、灰白色閃長巖及較晚期灰白色中細?;◢忛W長巖。灰黑色中細粒石英閃長巖分布于礦區(qū)中部一帶,但由于后期的侵入巖的破壞,使得該巖體形態(tài)較為復雜;石英閃長巖,巖石多為灰黑色,中細粒狀結構,塊狀構造,其蝕變強烈;灰白色閃長巖,多分布于礦區(qū)東部和東北部,形態(tài)上多以巖株狀產出。
(一)礦體特征。嘠拉勒銅金礦區(qū)在勘查過程中發(fā)現(xiàn)多條礦化體,主要為矽卡巖型銅金礦體,其中有三個主礦體Ⅰ、Ⅱ、Ⅲ以及多條小礦體。其中Ⅰ號礦體位于礦區(qū)中部東側,產于花崗閃長巖與白云巖接觸帶矽卡巖內,礦體地表長282m,平均厚度20.28m,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產出,礦體總體走向為近南北向,傾角70- 80°,向南逐漸尖滅。
Ⅱ號礦體位于礦區(qū)中部西側,礦體地表出露長度為11.20m,寬度約7.2m,礦體呈條形狀產出,整體走向近東西。賦礦圍巖為石榴石矽卡巖。Ⅱ號礦體最大的特點是礦體有較強的孔雀石化現(xiàn)象。Ⅲ號礦體位于礦區(qū)南西部,礦體地表長約39.4m,寬約22m。主體產于花崗閃長巖與白云質大理巖接觸帶矽卡巖內,礦體呈透鏡狀、層狀、似層狀產出。
(二)礦物組成。嘠拉勒銅金礦區(qū)主要由礦石礦物和脈石礦物組成,礦石礦物主要由自然金、銀金礦、黃銅礦、斑銅礦、赤銅礦、磁鐵礦及地表氧化帶中的褐鐵礦、銅藍等。脈石礦物主要為矽卡巖礦物,有石榴子石、石英、方解石、鎂橄欖石、蛇紋石、金云母、透輝石、綠泥石、綠簾石等。
自然金主要為它形粒狀,粒徑小于0.001-0.03mm,分布在金云母集合體中。黃銅礦為它形不等粒和不規(guī)則狀,常與斑銅礦緊密共生或在斑銅礦中呈格架狀分布,被輝銅礦、藍輝銅礦、銅藍等交代;被褐鐵礦交代呈網格狀;少數在磁鐵礦、磁黃鐵礦粒間與磁鐵礦、磁黃鐵礦成簡單連晶。
研究分析分析結果表明Au的平均含量為4.31g/t,Ag的平均含量為16.8 g/t。主要的伴生元素是Ag、Fe,SiO2、Al2O3、CaO含量較高。金主要賦存于石英、毒砂等礦物,而含金礦物主要為自然金和銀金礦。
(三)礦石組構。嘎拉勒銅金礦區(qū)內礦體的礦石結構有半自形-它形粒狀結構有交代結構、包含結構、海綿隕鐵結構、固溶體分離結構、環(huán)帶狀交代結構等。礦石構造有 浸染狀構造、條帶狀構造、斑雜團塊狀構造以及網脈狀構造等。
(四)圍巖蝕變。嘎拉勒礦區(qū)圍巖蝕變有矽卡巖化、白云巖化、硅化、石榴石化、和透輝石化等,以矽卡巖化、白云巖化、硅化為主。矽卡巖化順著閃長巖巖體與圍巖的接觸面發(fā)育。白云巖化廣泛發(fā)育在碳酸巖地層中硅化主要發(fā)育在巖體與圍巖的接觸帶上。
(五)成礦階段。根據野外實地考察及顯微鏡下觀察,將成礦過程劃分為兩個期次:熱液成礦期和表生期。
熱液成礦期分為四個階段:早期矽卡巖階段;退化蝕變階段;石英-硫化物階段;碳酸鹽-硫化物階段。其中石英-硫化物階段是主要的成礦階段,該階段是重要的成礦階段,形成了一系列的銅、鐵等硫化物及硫酸鹽礦物,如自然金、黃銅礦、斑銅礦等;碳酸鹽-硫化物階段主要形成方鉛礦、閃鋅礦等金屬礦物以及大量的方解石、白云石等碳酸鹽礦物。
[1]曹圣華,鄧世權等.班公湖-怒江結合帶西段中特提斯多島弧構造演化[J].沉積與特提斯地質,2006,26(4):25-32.
[2]何林,周博等.西藏革吉縣嘠拉勒銅金礦區(qū)詳查報告[R].西藏:西藏地質礦產局第二大隊.
[3]雷傳揚,唐菊興等.西藏尕爾窮銅金礦床花崗巖類地質地球化學特征及其與成礦關系[R].2012.
[4]張志,唐菊興,宋俊龍,等.西藏嘎拉勒大型銅金礦床巖漿演化與成礦作用[J].礦物學報,2015(s1) .
楊德平,男,漢族,重慶市人,在職碩士,成都理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研究方向:礦石學、礦物學、巖石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