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益權 金 淵
地方立法過程中的公眾參與及其優(yōu)化路徑研究
方益權 金 淵*
當前,公眾參與地方立法面臨 “兩點一線”的三重困境,致使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效度較低?!皟牲c”的困境是指公眾一端參與地方立法動力不足,立法機關一端吸收立法民意能力不足;“一線”的困境是指立法民意傳輸渠道運力不足。三重困境從立法民意的動力、傳輸、吸收三方面阻礙公眾卓有成效地參與到地方立法過程中來。為了達成更有效的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目標,需要強化公眾參與力量、疏通公眾參與途徑、提升公眾參與實效,最終形成有力、有序、有效的開門立法新格局。
公眾參與 地方立法 優(yōu)化路徑
黨的領導、人大主導、公眾參與是提升地方立法質量的三駕馬車,三股力量精準發(fā)力、協同推進是促進地方立法工作又好又快發(fā)展的必然要求。當前,從各地的立法實踐考察,體制內黨的領導與人大主導的協作立法工作總體較為順暢,而體制外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運行卻效度不高。檢視公眾一端,“無力”與 “無序”將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窘境展露無余;檢視地方立法機關一端,“無法”與 “無責”降低了立法機關消化與吸收立法民意的能力,致使立法民意難以轉化為地方法規(guī)。這不僅使地方立法成果的民主性大打折扣,也使依法治國的基礎受到侵蝕。
公眾參與地方立法面臨 “兩點”與 “一線”的三重困境。
主動參與是公眾參與立法的應有之義,也是公眾行使民主權利的生動演繹。但從各地開門立法實踐來看,公眾參與立法意愿不強烈,即使某項開門立法的討論事項關乎個人或群體利益,多數公眾仍抱著冷漠的參與心理排拒參與立法,公眾參與立法陷入動力危機。
事實上,在新的立法體制中,公眾參與已被擺在突出位置,成為加速實現立法民主化與科學化的關鍵,尤其在地方立法權下放后更是給公眾參與帶來諸多便利,但公眾參與地方立法動力嚴重不足則是立法體制設計時所未料及的。開門立法工作實際上只有黨的領導、人大主導這兩架馬車驅動前進,而公眾參與在本身發(fā)力不足的情況下,更多地需要借力于前兩股力量推進,反而拖累立法工作全局推進速度。公眾參與動力缺失之下,開門立法工作本身被迫發(fā)生 “變異”以求 “生存”,出現 “機關主動開門,機關主動拉人,機關自導自演,公眾被動參與”的怪相,開門立法實際操作走樣嚴重。若立法機關遲遲無法打開公眾參與立法缺失的局面,一旦公眾總體上對開門立法形成 “不需要自己參與”的意識,則再次打開公眾參與立法局面只會更加艱難。因此,提升公眾參與立法動力的工作已到了關鍵時刻。
開門立法的生命力在于寬廣的公眾參與途徑。參與途徑是公眾參與動力的入口,也是公眾參與動力轉向參與效力的必經之路,其暢通程度直接關系到公眾參與效度。參與途徑是否暢通就如機體呼吸是否順暢,直接關系到公眾參與立法整體生命力的強弱。
當前,公眾參與途徑存在若干問題,使公眾參與立法處于無序狀態(tài)。第一,公眾參與途徑較為單一,主要是立法聽證會和網上征集意見,且這些措施未被充分利用。公眾無法在多元的參與途徑中選擇最符合自身偏好的參與方式,這無形中排除部分公眾參與到立法中來,造成參與主體不全面。第二,公眾參與途徑形式主義、泡沫化現象嚴重。部分立法實踐中,“其實決策者早已決定執(zhí)行某個決策,只不過是走過場”,①江雪:《公眾參與:一場推動民主立法的實驗》,華商網:http://news.hsw.cn/2007-12/21/content_6733212.htm, 2017年7月27日訪問。“即使再經過公眾參與的評論,往往也很少會有重大修改”。②王錫鋅:《公眾參與和行政過程——一個理念和制度分析的框架》,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77頁。按照謝莉·安思汀在 《公民參與的階梯》一文中對公眾參與深度的三種分類,當下我國開門立法僅履行了通知作用,公眾參與立法仍處于象征性參與階段。第三,公眾參與立法階段不全面。實踐中,開門立法呈現出 “虎頭蛇尾”的特征,公眾參與途徑隨立法程序推進而愈加狹窄,到審議、表決階段鮮有開放公眾參與途徑?!胺晌瘑T會的審議過程直接決定如何修改法律或地方法規(guī)的草案,和是否建議常委會委員長 (主任)會議將法律或地方法規(guī)的草案交付表決。然而,法律委員會的審議過程卻從不公開”。③蔣勁松:《中國立法過程公共參與的理論與實踐》,載《立法過程中的公共參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6頁。事實上,這樣前寬后窄漏斗型的公眾參與途徑使公眾始終無法進入到立法的核心地帶,公眾參與對立法的影響力也像水波一樣,越推越遠、越推越薄直至消失不見。
以上三大問題暴露出公眾參與途徑開放性不穩(wěn)定的問題,途徑本身在開門立法與閉門立法之間搖擺不定,即無秩序可言,也無規(guī)則可循。公眾在陰晴不定的立法環(huán)境下完全喪失對機關開放途徑的預測,無形中也演化為公眾參與立法的阻力,使本已飽受無力困擾的公眾參與再遭受途徑無序的困擾。這對提升公眾參與立法有效性工作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如果將公眾參與途徑視為食道,那么機關吸收工作則是扮演胃的角色,將由體制外傳遞而來的民意養(yǎng)分消化吸收,孕育出兼具民主與科學基因的立法胚胎。作為吸收立法民意的唯一出口,機關吸收工作也是促成立法民意到地方法規(guī)騰躍的關鍵。在這一騰躍中,機關和立法民意是基本影響因子,兩者形成合力,共同呈現出公眾參與立法的最終效果。然而,無論是公眾輸出一端還是機關吸收一端,均表現出不良癥狀。概括而言,公眾一端輸出立法民意少、輸出質量不高;機關一端吸收立法民意少,吸收效果不好。
檢視立法民意本身,存在 “數量少、質量低、說理弱”的問題:數量上,公眾一端輸出立法民意少,最終傳遞到機關一端的更少;質量上,立法民意較粗糙,多數難以被機關采納;支持弱,對觀點論證不充分。這些問題在公眾參與專業(yè)性較強的立法項目時尤其突出。當立法民意本身 “沒有料”時,立法民意與立法文本將始終保持油水分離的狀態(tài),再多的立法民意對于立法工作而言都將淪為無意義的空氣震動。與此同時,機關吸收立法民意工作也面臨 “無米下鍋”的局面,公眾參與立法效度極低。
檢視機關開門立法全程,存在 “前段重征集,中段輕處理,末段難吸收”的現狀。在這一現狀中,機關錯誤地將開門立法的重心前傾而非后置,吸收民意工作反倒成為收集工作的附庸,吸收立法民意工作實際上被架空。開門立法實際中,機關 “經常是大張旗鼓地征集意見,而意見有沒有采納、采納了多少,往往沒有解釋和說明”,④參見前引③,蔣勁松文。關鍵的吸收階段未以公眾看得見的方式呈現出來,意味著機關擺脫了公眾監(jiān)督,立法民意極有可能遭受不公正的對待。
在對公眾參與困境的分析中,我們既不能忽視各階段間的交叉感染,也要深入檢查各困境自身的免疫缺陷。而在自身缺陷中,機關、公眾與制度深刻地影響公眾參與立法的整體格局,終成三重困境。
如同立法過程中各方力量較量并最終定型為法律規(guī)則,公眾做出是否參與立法的決定過程也與之相類似。公眾選擇是否參與立法的背后,實則隱藏著一段正負力量激烈對抗的過程,并最終或是推動或是阻礙公眾踏入立法之門。實踐中,公眾參與立法阻力大于推力,呈現出死氣沉沉的公眾參與立法局面。
通過法治源頭的參與以張揚自身權利、增進社會福祉是公眾參與立法最直接、最主要的動力。但是,在實踐中立法機關吸收公眾意見不充分,距離公眾參與預期仍有距離,直接導致公眾參與立法動力不足。
反觀阻力一端,至少積聚著觀念障礙、經濟障礙兩股消極力量,并與公眾參與立法的推力形成對壘之勢。公眾長期被排斥在政治參與之外,“造成民眾的集體無意識心理,普通百姓把自己排除在政治外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習慣”;⑤李高協:《地方立法和公眾參與》,甘肅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320頁。建國后一段時期,政治參與的失敗使公眾對政治極為敏感,“敏感到只要涉及政治就不能隨便開口討論,這樣一種政治挫折與逃避感極大地影響了公眾的自主意識,進而制約著公眾參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⑥姚岳絨:《立法過程中公眾參與問題研究》,載《新時期中國立法反思》,學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72頁。直至今日,我國公眾仍表現出對政治敏感、認同感不高、政治情感淡薄的問題,加之當下基層民主實踐的匱乏,這些陳舊的觀念遲遲得不到更新。沉重的觀念障礙成為公眾參與立法的第一道阻力。另外,經濟因素的強勢介入則使公眾參與立法的阻力遠占上風,多數公眾一邊倒地選擇不參與立法。各地開門立法實踐中往往需要公眾 “自帶干糧”,自費參與立法。對個人而言,因參與立法而承擔的必要經濟成本消減了公眾參與動力;對全體公眾而言,又陷入集體行動困境,束縛多數人參與立法的手腳。
公眾參與立法的推動力在兩股消極力量的壓迫下獨木難支,而公眾參與立法的動力困境由此生成。
造成公眾參與途徑單一、范圍不全面、形式化嚴重等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 “將機關權力關進公眾監(jiān)督的籠子里,而權力本身卻有鑰匙”是重要原因。
事實上,機關對開門立法有 “想要開門立法的面子,不想要公眾監(jiān)督的里子”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機關想要開門立法光鮮亮麗的 “面子”。開門立法因有著光鮮的形式而受到熱捧。即使在經驗不足、人員不足的情況下,各地立法機關仍一股腦兒地開門立法,以標榜立法成果的民主化與科學化。開門立法這一工作方式成為炫耀地方立法政績的新把式,更是加劇了開門立法熱。另一方面,機關不想要開門立法下公眾參與監(jiān)督的 “里子”。開門立法意味著開放公眾參與途徑,公眾對立法的監(jiān)督也隨之加強,機關從封閉的立法環(huán)境中一下子被 “推到”公眾面前,必然承受壓力,難免遭受批評,自然不合機關心意。
開門立法的 “面子”與 “里子”交織在一起的,難以分離。然而,這一問題卻在機關對途徑的控制中得到 “圓滿”的解決。法律規(guī)定 “法律案有關問題存在重大意見分歧或者涉及利益關系重大調整,需要進行聽證的,應當召開聽證會”,但何為 “重大利益”由機關判斷,間接賦予機關自主決定是否開放公眾參與立法途經的權力。這意味著,機關可通過掌控立法途徑而靈活控制公眾參與流量,進而調整自身受監(jiān)督的強度及工作壓力。當接踵而至的壓力與難度一旦超過機關最大承載力,機關便啟動自我保護裝置,通過行使控制途徑的權力,壓縮公眾參與途徑,擺脫公眾監(jiān)督。如此一來,機關獲得開門立法光彩的 “面子”,又在一定程度上躲避公眾參與監(jiān)督的 “里子”??梢哉f,機關在開門立法形式光彩和實質負擔中尋找到最舒適的平衡點。
然而,這一平衡一旦突破了底線,開門立法工作便極有可能淪為形象工程。由于 “已有對公眾參與途徑的規(guī)定仍顯原則和籠統,缺少必要的保障性規(guī)定和配套性措施;另一方面,已有的制度還缺少法律保障”,⑦游勸榮:《地方立法中擴大公眾參與問題的思考》,載 《地方立法研究 (2009年卷)》,遼寧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98頁。使立法途徑開放程度不斷下滑。相關法律無底線與無強制性的規(guī)定給機關裁量騰出極大的空間:機關是否接受公眾監(jiān)督及受到何種監(jiān)督程度的權力在機關,權力本身便通過對公眾參與途徑的影響牢牢控制外部公眾監(jiān)督的力量。可以說,本想通過發(fā)揮開門立法協商、監(jiān)督價值以督促機關用好立法權的愿望在 “將機關權力關進公眾監(jiān)督的籠子里,而權力本身卻有鑰匙”的制度缺陷中化為泡影。
公眾參與途徑在機關權力巨大引力下被扭曲,使本無明確法律劃定運行軌道的公眾參與立法程序運行的軌跡呈現出不穩(wěn)定、無秩序的狀態(tài),而現實中出現的公眾參與立法途徑單一、參與范圍不全面、形式化傾向等問題正是機關強大的權力對于參與途徑具體而生動的負面演繹。
就公眾一端而言,公眾輸出立法民意難的背后實則隱藏著公眾收集立法信息難、分析立法信息難、處理立法信息難的困境。在我國,80%的社會信息資源掌握在政府部門手中,政府是最主要的信息生產者、使用者和發(fā)布者。⑧周健:《開放政府信息》,載 《人民日報》2000年3月22日第9版。當前,政府公開信息工作不甚理想,存在公開信息方式不統一、內容不全面等問題,導致公眾收集立法信息難,輸出信息更難。如果參與者不能獲得充分的信息,那么 “公眾對政府的方案可能完全失去評價的能力,公眾參與自然也就很難發(fā)揮建設性的功能”。⑨參見前引②,王錫鋅書,第114頁。掌握必要的立法信息,但沒有分析和處理立法信息的能力,卻想要高質量的信息輸出也是不可能的。當下公眾參與者素質不高,難以在龐雜的數據池中挖掘有效信息,難以提出觀點鮮明、理由充分的立法建議;同時,公眾在自身能力不足而外界無支援的情況下,難以形成令人信服的立法建議,立法建議被采納的可能性也大為降低。
就機關一端而言,吸收少的表象背后隱藏著機關無監(jiān)督不自覺、無標準不客觀、無法律不強制、無責任不嚴肅等問題。第一,無監(jiān)督不自覺。是指公眾參與立法途徑呈現出前寬后窄的特征,公眾監(jiān)督則前緊后松乃至到消失,機關在無公眾監(jiān)督的環(huán)境下吸收立法民意的自覺性大為減弱。第二,無標準不客觀。一套準確評估、科學決斷的公眾意見評價機制是立法公正的重要體現。然而,當下對立法民意的評價已然缺少公眾民主監(jiān)督之際,又缺乏科學的標準以供衡量,在機關 “一言廢民意、一言立民意”的魯莽決斷中,機關吸收立法民意的公正性難免受到質疑。第三,無法律不強制。即使是高質量的立法民意,法律也并未強制其對機關形成硬性約束,機關吸收立法民意工作存在極大的彈性空間,易滋生立法腐敗。第四,無責任不嚴肅。當前機關立法活動處于法治化規(guī)范缺失的境地,機關開門立法無責任 “使中國的立法工作成為隨便怎么做、做好做壞都無所謂的一項不存在責任、不需要負責的 ‘最幸福’的工作”。⑩周旺生:《論立法法與其歷史環(huán)境——關于立法法研究的一個方法論問題》,載 《法學論壇》2003年第5期。責任缺失之下,機關對吸收立法民意不嚴肅,導致民意流失嚴重。
當前,需從公眾參與立法的外部環(huán)境入手,更多著眼于制度本身的建構,以制度建構治療機關與公眾各自的 “免疫缺陷”,并在制度保障下源源不斷地將公眾參與動力升華為參與效力,圓公眾參與夙愿,成地方良法之制。
1.加強公眾參與推力
實現自身參與愿望是公眾參與立法最直接的動力。加強公眾參與推力,就是要遵循 “有力的吸收回饋有力的參與”的思路,以機關吸收立法民意的效率提高公眾參與立法動力。這要求立法機關完善相關機制,認真對待立法民意,尤其要做好末端吸收立法民意的工作,最大程度實現公眾參與預期,讓公眾參與立法更有推力。
2.削弱公眾參與阻力
(1)做好改良公眾參與環(huán)境的事
做好改良公眾參與環(huán)境的事,即要準確定位原因,通過改善現有的制度環(huán)境,消減公眾參與阻力。面對公眾參與者在觀念、經濟上的多重障礙,要給予公眾全方位的支持,消減參與立法的阻力。高水平的政治參與總是與高水平的發(fā)展相伴隨,在公眾參與者經濟狀況不佳之際,可設立公眾參與立法補貼制度,以財政承擔公眾參與立法的成本,為公眾備好飯菜而不是餓著肚子參與立法,消除公眾參與立法的后顧之憂。對公眾參與的支持不僅體現在物質方面,也體現在精神方面。可設立機關采納公眾意見證明制度和評選最佳立法建議活動,對機關采納的立法民意和評選出的最佳立法建議出具書面證明,予以精神獎勵。為超越烏合之眾式的公眾參與方式,要積極引導公眾通過組織化的參與方式擺脫集體行動困境,更好地達到節(jié)約公眾參與成本、增強參與力量、實現參與目的的良好效果。除以上直接手段外,還可借力于基層民主,積極引導公眾參與村委會、居委會等基層的公共事務中來,梯度提升公眾參與包括立法事務在內的公共事務的能力,間接提升公眾參與精神,曲線達成提升公眾參與立法能力的目標。
(2)說好鼓勵公眾參與立法的話
說好鼓勵公眾參與立法的話,即要做好鼓勵公眾參與立法的宣傳工作。在做好相關宣傳工作時,要以公眾參與者為視角,以克服公眾參與立法的現實問題為導向,找準宣傳工作著力點,在宣傳方式、內容等方面做好若干調整。第一,轉變宣傳方式,采取動畫宣傳、具體事例宣傳等多樣化的宣傳方式,提升宣傳效果。第二,將宣傳內容具體化,尤其要精準發(fā)力,突出對提升公眾參與立法而定制的新舉措的宣傳和解讀工作,打消公眾參與顧慮。第三,做好公眾參與立法全程的宣傳工作,突出宣傳立法過程的階段性成果??稍O計立法成果實時動態(tài)表,通過網絡方式實時宣傳開門立法的階段性成果,鼓勵公眾持續(xù)參與立法活動。第四,做好立法后宣傳工作,對吸納或未吸納的立法建議主動作出說明,取得公眾參與立法的效度信賴。
機關單邊開放公眾參與途徑的權力無規(guī)制是導致開放公眾參與立法途徑遲緩和單一的主要原因。因而,通過 “加法”工作,完成 “減權”目標,繼而達成 “加壓”效果,督促機關開放公眾參與途徑,同時給予機關處理壓力的資源支持,是保持途徑持續(xù)開放和多元開放的具體路徑。其中,完善法律規(guī)定是擴大公眾參與途徑的重中之重,而給予機關支持則是保證開放公眾參與途徑不流于形式的關鍵。
1.完善法律規(guī)定,壓縮權力空間
為達成減權的目標,要做好完善法律相關規(guī)定的 “加法”工作,對機關權力編織細密的法律規(guī)定,使機關權力始終在法律規(guī)制下運作。第一,填補法律空白,做到有法可依。填補對機關開放途徑的權力法律規(guī)制缺失的部分,使機關開放途徑的權力始終有法可依、有法可予以規(guī)制。第二,細化相關規(guī)定,減少模糊用語。將保障公眾參與立法途徑的原則性規(guī)定展開,將寬泛的規(guī)定細化,準確描述標準的開放動作,確保機關開門立法活動不變形、不走樣。第三,設定開放基線,加強法律強制。對機關開放公眾參與途徑的種類、范圍等作底線規(guī)定,并以法律強制予以保障,使開放程度始終保持在一定水平之上。
2.加強資源支持,發(fā)揮途徑價值
民主是昂貴的,更高水平的民主意味著消耗更多的立法資源。在法律強制下整體拔高開放水平后,不僅公眾一端參與立法費用增加,機關一端在人員、經費、編制等方面也是捉襟見肘,如不及時補充則會出現 “蘿卜快了不洗泥”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公眾參與立法質量乃至流于形式。為此,機關須做好立法資源的補給工作,對開放途徑所需要的資源統籌安排,配足與開放途徑規(guī)模相稱的人員、編制、經費等資源,使立法資源不僅能在形式上支撐開放公眾參與途徑規(guī)模本身,同時在開放后仍有余力延長公眾參與立法的時間與范圍、提供更多元的參與方式等,真正發(fā)揮公眾參與立法途徑的價值,不斷增強開門立法的生命力。
機關吸收難,既有立法民意質量不高的原因,也有機關吸收工作不到位的原因,因而破解機關吸收難問題應兩手抓,在公眾一端緊抓輸出民意的質量,在機關一端緊抓輸入立法民意的吸收效率。
1.加強信息輸入與技術輸入以提升立法民意質量
(1)完善機關信息公開制度,加強信息輸入
信息就是權力,只有從制度上保障民眾對政府活動和公共生活的知情權,才談得上有序的、有效的公眾參與。只有更充分的信息公開,才有更充分的信息輸入,公眾才會 “有話說”。在機關自覺公布立法信息不足之際,以外部強制公布立法信息則是必然選擇。因此,應將機關公布立法信息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使機關公布立法信息成為規(guī)定動作;應明確機關公布立法信息的方式、范圍、時限等具體內容,使機關立法信息公開工作具體可操作;應明確機關立法信息公開責任,使立法信息公開有強制。
(2)配置公眾參與立法助理,加強技術輸入
有效的立法信息處理是有效參與立法的基礎和前提。如果公眾僅是掌握立法信息,卻沒有足夠的處理立法信息的能力,就不可能形成高質量的立法建議。在公眾參與素養(yǎng)一時難以迅速提升之際,以技術支持輔助公眾處理立法信息成為提高公眾輸出立法民意質量短平快的手段。為此,要加強對公眾的技術輸入,配置公眾參與者立法助理,以專業(yè)的立法技術人員輔助公眾參與立法,讓公眾不僅能 “有話說”,并能說出 “有用的話”。在立法助理的技術支持下,公眾提出的高質量的立法民意也被賦予更多進入立法文本的機會。
2.加強公眾監(jiān)督與法律監(jiān)督以提高機關吸收效率
(1)以公眾監(jiān)督鞏固吸收效果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也是機關吸收工作的催化劑。在監(jiān)督立法機關吸收立法民意的工作中,要貫徹 “以權利監(jiān)督權力”原則,通過開放公眾參與旁聽審議、表決等方式,讓公眾參與監(jiān)督一竿子到底。
(2)以客觀標準壓縮機關恣意
主觀選擇固然重要,客觀標準更顯公正。設計科學合理的立法民意評價標準體系是將衡量立法民意質量的標準以 “成文法”的形式固定下來,壓縮機關恣意空間,使立法民意公平、公正地被評價。
(3)以法律強制強化吸收效果
實踐證明,不論立法機關對公眾的立法意見采納或不采納,都應采取公開的方式反饋給公眾,并說明理由,這樣才能實現對立法機關的有效監(jiān)督,使公眾參與落實到實處。這要求機關須第一時間回應公眾意見的處理結果;對于未采納的立法民意,機關還須作出不予采納意見的說明,避免機關專斷。比如 《廣州市規(guī)章制度制定公眾參與辦法》建立的公眾意見反饋制度,積極采用網絡反饋方式,規(guī)定機關反饋的時限等,認真回應公眾意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以法律責任矯正吸收行為
這要求按照 “權責一致”的原則,設計出科學合理的地方立法責任體系,在吸收過程中對違反規(guī)定而不開放公眾參與途徑、不回應公眾意見、不說明不予采納民意的理由等行為予以懲戒,督促立法機關嚴格做好吸收立法民意工作。
(責任編輯:陳毅堅)
10.19350/j.cnki.fzsh.2017.06.011
*方益權,溫州大學副校長,浙江省社會法學研究會會長,博士,教授;金淵,溫州大學法政學院15級碩士研究生。本文系溫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重點課題 “地方立法中提升公眾參與積極性及有效性的路徑探究” (項目編號:16wsk04)和溫州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 “互聯網時代地方立法的民意征集機制研究——以溫州為例”(項目編號:3162016003)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