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瑋瑤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 北京 100089)
心理資本:現(xiàn)有研究回顧與未來展望
王瑋瑤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 北京 100089)
隨著社會外部環(huán)境的不斷發(fā)展,傳統(tǒng)的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已經無法全面的解釋企業(yè)員工的工作績效提升,滿意度,組織行為等多維度的問題,從而在兩者的基礎上延展出可進行開發(fā)和度量的心理資本。自學者Luthans于2002年首次提出“心理資本”概念后,學術界對此展開了相關研究。首先,本文先回顧了有關心理資本定義發(fā)展的歷程。然后,分內容對現(xiàn)有心理資本研究進行概括。最后,分析和指出了心理資本研究的未來的不足之處并提出相應未來展望。
心理資本;工作績效;創(chuàng)新行為;個體態(tài)度
隨著社會經濟與社會結構的快速發(fā)展,信息技術的不斷改進與,如何保持一個企業(yè)的長久競爭力就顯得格外重要。傳統(tǒng)意義上的外在優(yōu)勢(資金,設備,低成本等)作用已經在持續(xù)降低。一個企業(yè)想要立足市場長遠發(fā)展,就必須重視對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等相關開發(fā),目前學術界對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已經做了大量相關研究,在在分析經濟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特點和區(qū)別后,以此出發(fā)而延展出的心理資本則成為了新的研究領域,這使人們意識并開始關注心理資本的重要性。
最早的心理資本是由經濟學、投資學當中發(fā)展提煉而來的,比如經濟學家 Goldsmith認為:心理資本的本質是一些特征的集合,其能夠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個體的生產率,與此同時, 這些特征反映了一個人的自我觀點或自尊感,決定 著一個人在工作中的動機和態(tài)度。而后隨著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發(fā)展,由此引申出的心理資本更多是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進行解釋和闡述的。2005 年Luthans等首次清晰的對心理資本做了明確定義,即“個體一般積極性的核心心理要素”,并主張其包括四個可測量的維度,即自我效能感、希望、樂觀以及韌性。2007年,Luthans,又對心理資本重新進行整合和定義,他闡述心理資本是指“個體的積極心理發(fā)展狀態(tài),其特點是:(1) 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2)面對所遇到的事情時是否能做積極歸因(樂觀);(3) 在某一特定任務中獲得成功的動機,以及完成該任務的時所使用的方式或手段(希望);(4) 當遇到問題和困境時,能夠堅持、很快恢復和采取迂回途徑來取得成功”。
心理資本的四個主要維度都可被劃分為“狀態(tài)”要素,它是一種可以進行開發(fā)的特質。心理資本與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共同構成了個體所擁有的可以客觀測量、投資開發(fā)和有效管理的人力資源。而且,而就個體而言,人力資本具有一定的“外顯性”,容易發(fā)現(xiàn)、測量和掌握,而心理資本具有更多的“潛在性”,相對難于觀察、 測量和開發(fā)。
(一)心理資本與工作績效
許多研究都已經進行論證,在管理領域和工作當中心理資本能夠對領導或員工的工作績效產生顯著的積極影響。例如,仲理峰探討了在中國情境下,員工績效和心理資本的關系,結果表明,員工的心理資本及希望、樂觀和堅韌性,都與他們的工作績效顯著正相關;心理資本與員工的績效工資顯著正相關。侯二秀,陳數(shù)文等學者則把范圍定為對知識性學者的研究,該文章表明組織需要培養(yǎng)和提升知識員工的心理資本,從而促使知識員工對組織的責任感知增強,進 而提高創(chuàng)造力水平和個體在創(chuàng)新過程中的投入,最終提高創(chuàng)新績效。 而張宏如通過對選擇創(chuàng)新型企業(yè)知識員工的調查研究,得出心理資本對創(chuàng)新過程與創(chuàng)新結果均有顯著影響,心理資本對創(chuàng)新績效有直接的影響,也通過目標動機中介變量對創(chuàng)新績效產生間接的影響。
(二)心理資本與個體態(tài)度
個體層面的態(tài)度和心理資本態(tài)度有著較為緊密的聯(lián)系,所以不少學者從個體態(tài)度(包括職業(yè)倦怠,幸福度,滿意度,離職傾向等主觀意志)出發(fā)進行相關研究。而大量研究表明,心理資本同積極態(tài)度有著正向相關性,與消極態(tài)度具有負向相關性。中國學者柯江林,孫健敏以中國文化為背景把心理資本的構成要素進行了補充,以此8個維度為切入點,通過 263 個組織雇員樣本的回歸分析,結果顯示: 事務型心理資本、人際心理資本和總體心理資本均有助于提高工作滿意度和組織承諾。張偉及成龍則以大學生主觀幸福為切入點,研究心理資本與其之間的關系,回歸數(shù)據(jù)表明:心理資本作為因變量與主觀幸福感和就業(yè)信心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印度學者Jagpreet Kaur和Khushgeet Kaur Sandhu通過研究200名在校大學生自身的壓力系數(shù)和心理資本的關系,發(fā)現(xiàn)二者呈現(xiàn)明顯的負相關,心理資本高的學生對生活的態(tài)度普遍持有正向觀點。蔡笑倫,葉龍則以心理健康為中介變量構建心理資本與職業(yè)倦怠的關系模型,用以探討心理資本對職業(yè)倦怠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心理資本與職業(yè)倦怠呈現(xiàn)顯著負相關。
(三)心理資本與工作行為
心理資本對工作行為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組織公民行為、偏差行為和缺勤行為等方面。Norman ,Avey, Nimnicht和pigeon的研究發(fā)現(xiàn),心理資本與員工的組織公民行為正相關,與員工的偏差行為負相關,員工的心理資本水平越高,越有可能出現(xiàn)組織公民行為,越不可能出現(xiàn)偏差行為)。Avey, Patera和West的研究表明,心理資本以及希望、樂觀、韌性、自我效能與員工自愿和非自愿的缺勤行為顯著負相關,并且整體的心理資本對員工自愿和非自愿缺勤行為的預測作用要大于單個維度的。Luthans和Youssef的研究證實,心理資本能夠正向預測員工的組織公民行為,負向預測員工的玩世不恭和反生產行為,并且對這些行為結果變量的預測作用要大于人口學變量的核心自我評價以及人格特征的預測作用。
上述研究內容總結和討論了心理資本對工作績效,工作態(tài)度以及個體行為等方面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心理資本的四維度以及在中國環(huán)境下的八個維度對員工的滿意度,幸福感,組織承諾等受到歡迎的因素呈現(xiàn)正相關,和離職動機,行為偏差,壓力系數(shù)等因素呈現(xiàn)負相關。這也直接證明了心理資本對個體和組織的影響以及調節(jié)作用,由此表明開發(fā)心理資本的理論與實際價值。
(一)現(xiàn)有研究的不足
首先,定義內涵的不明確性。至今為止已有不少學者對心理資本內容進行了相關研究,但是心理資本要素的構成仍未達成統(tǒng)一,具有什么樣標準可以成為心理資本的要素,不同學者之間仍有較大的分歧,而要素構成是后續(xù)學術研究的根基,對后續(xù)研究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其次,研究層面的單一性。目前大部分的有關心理資本的研究對象都集中在單一個體或以組織整體單層面,很少有人去探尋跨層面之間的心理資本影響關系,這種方式的研究雖然操作性簡單,但是卻忽略了整體與個體間的交互關系。并且,現(xiàn)有心理資本主要采用的是截面設計研究,即在一個時間節(jié)點上進行取樣,較少有縱向連續(xù)性取或者進行追蹤性研究,這種取樣方式雖然便捷,但是會忽視時間因素的所產生的影響以及其重要性,而時間因素的缺失難以讓人們確證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到底是與統(tǒng)計相 關還是真正的因果關系 。
再次,研究方法的不均衡性。在學術研究中,多數(shù)學者采用的是主效應研究方法,中介效應及調節(jié)效應則研究的較少,學術積累的速度難以滿足現(xiàn)階段的實際生活的變化需求,這也極大的限制了我們對心理資本的有效認知和正確理解。同時由于該命題屬于心理學范疇,數(shù)據(jù)采集多使用量表方式進行,大部分的量表測評都以自評為主要依據(jù),而他評方式由于較為費時,增加了取樣難度,所以采用的人數(shù)較少。而這就會導致數(shù)據(jù)和實際情況可能存在較大誤差,不少作者在論文最后也會聲明由于該測量方式而導致的社會稱許性偏見和共同方法偏差。
最后,文化上的非多樣性。心理資本是由美國學者率先提出的,所以多數(shù)學術研究是以美國文化為背景的。心理資本構成要素的多是基于在美國文化的特定情境下而設定的,在不同權利距離的國家中,心理資本的要素是否會發(fā)生改變也是目前學術界中未探索的領域。
(二)未來研究的展望
第一, 對于心理資本的要素構成要及其定義需要進一步探索。不同學者對心理資本的內涵的表述尚不能達到統(tǒng)一,而定義的分歧則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心理資本的研究。而與定義直接相關的則是心理資本要素的開發(fā),心理資本由哪些要素組成,互相之間是否存在相關關系,這些要素是都能有效的進行開發(fā)測量以進行學術研究。對于這些問題的研究既是心理資本理論自身發(fā)展的需要,也是心理資本應用的重要前提。
第二,要補充加強中介效應以及調節(jié)效應對心理資本的研究,累積更多相關文獻資料,為后續(xù)學術研究做鋪墊。同時在心理資本中介效應研究上,除了檢驗心理資本對一些既有因果關系的中介作用外,還可以通過探索心理資本的前因變量來豐富中介效應研究。
第三,加強多元化研究方式。適當增加多層級之間的設計實驗,進行心理資本多層級之間的交叉影響研究,以論證不同層級之間是否存在著關聯(lián)影響。此外要補充互補實驗以彌補橫截面時間中只能測量時間點上數(shù)據(jù)的缺點,由此以更能揭示變量之間因果關系的縱向研究為例 。
第四,引進跨文化機制進行研究。心理資本所測量的是個體/組織層面的狀態(tài),在不同文化及不同權力距離下,個人和組織所處的內在結構狀態(tài)就會具有較大的差異。所以未來的學者在進行心理資本研究的時候應該更多的考慮并引進文化因素,并根據(jù)不同地域文化來開發(fā)相關測試量表。
綜上總結,目前心理資本還在研究的初期,很多研究仍在起步探索階段。但是根據(jù)已有研究成果,我們可以得出心理資本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組織層面都有正向影響,所以未來該論題都還有待人們投入更 多的關注,開展更多、更加深入、更加系統(tǒng)的理論 和實證研究。
[1]Adler P S, Kwon S. Social capital: Prospects for a new concep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2, 27: 17~40
[2]Luthans F. The need for and meaning of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02, 23: 695~706
[3]Luthans F, Luthans K W, and Luthans B C.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Beyond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 Business Horizons, 2004, 47: 45~50
[4]Luthans F.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Developing and managing psychological strengths.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tive. 2002, 16: 57~72
[5]Goldsmith A H, Veum J R, and Darity W. The impact of psychological and human capital on wages. Economic Inquiry, 1997, 35: 815~829
[6]Luthans F, Youssef C M, Avolio B J. Psychological capital: Developing the human competitive edge.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7]仲理峰. 心理資本研究評述與展望[J]. 心理科學進展,2007,15( 3) : 482-487.
[8]仲理峰. 心理資本對員工的工作績效、組織承諾及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J]. 心理學報,2007,15( 2) : 328-334.
[9]柯江林,孫健敏. 心理資本對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與離職傾向的影響[J]. 經濟與管理研究,2014( 1) : 121-128.
[10]趙斌,付慶鳳,李新建. 科技人員心理資本對創(chuàng)新行為的影響研究: 以知識作業(yè)難度為調節(jié)變量[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2,33( 3) : 174-180.
[11]侯二秀,陳樹文,長青. 知識員工心理資本對創(chuàng)新績效的影響: 心理契約的中介[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2,33 ( 6) : 149-155.
[12]柯江林,孫健敏,石金濤,等. 人力資本、社會資本與心理資本對工作績效的影響——總效應、效應差異及調節(jié)因素[J]. 管理工程學報,2010,24( 4) : 29-35.
[13]王堯駿. 心理資本對大學生就業(yè)能力的影響[J]. 應用心理學,2013( 1) : 65 - 71.
[14]柯江林, 馮靜穎, 鄧建光. 大學生心理資本對創(chuàng)業(yè) 意向影響的實證研究 〔J〕 . 青年研究, 2013 (3): 41-49.
[15]柯江林, 郭蕾. 大學生心理資本對創(chuàng)新行為影響的 實證研究 〔J〕 . 福建江夏學院學報, 2013, 3 (1): 22-28.
[16]王苑. 大學生職業(yè)價值觀及就業(yè)能力與就業(yè)績效的關系研究 〔D〕 . 杭州: 浙江大學, 2006: 39-43.
王瑋瑤(1993-),女,漢族,北京人,研究生,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經濟專業(yè),研究方向: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及心理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