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中國文化走出去之東亞經驗與教訓

        2017-04-13 03:24:20陳小法
        關鍵詞:諸國東亞文化

        陳小法

        (浙江工商大學 東亞研究院,浙江 杭州310018)

        中國文化走出去之東亞經驗與教訓

        陳小法

        (浙江工商大學 東亞研究院,浙江 杭州310018)

        中國文化走向東亞諸國已有千年之久,積累了不少的經驗教訓。出走的文化大致具有三種命運:一是中外并存但各有千秋;二是我失他存,這不僅為我們保存了文化命脈,還時有回流現象;三是我存他失,這大都是優(yōu)勝劣汰、自然選擇之結果。當今中國文化走出去不能實行一刀切政策,應根據區(qū)域不同分別對待。就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具有較深基礎的東亞諸國來說,在繼續(xù)發(fā)送傳統(tǒng)文化的波頻之同時,應注意層次和內涵。然關鍵是文化的激活與創(chuàng)新,激活潛藏于東亞諸國文化中的中國元素,再向他們輸送一些具有新時代普世價值的地方文化和文化產品。而歐美地區(qū)則有所不同,在當今開展中國文化元素表象傳播、文化產品出口之際,要充分吸取中國文化走向東亞的經驗與教訓,首先把漢文習得作為長遠戰(zhàn)略貫徹實施,保護和激活華人華僑的中國文化情結和熱情,從而擘畫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真正藍圖。

        文化外傳;東亞模式;激活創(chuàng)新;文化流失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第七條“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構建有利于文化繁榮發(fā)展的體制機制”的五、六小點提到了與本文主題相關的問題。第五小點提到“如何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而第六小點強調了“如何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yōu)秀文化成果”。這“一出一進”的綱領性文件,標志新時期“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號角正式吹響。

        自從上述《決定》出臺之后,中央把“中國文化走出去”作為今后我國的最高戰(zhàn)略來貫徹執(zhí)行,地方政府也不甘落后,紛紛成立專門機構以響應中央號召,學界也迅速行動,組建了各種諸如“中國文化走出去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之類的研究機構,擬為“中國文化走出去”提供智庫作用。

        中央政府在此階段提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背景是我國日益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也是國人文化自信和自覺的體現。那么我們所要關注的是,哪些中國文化是屬于需要且可能走出去的對象?就目前的中國文化來說,管見所及大別之可以分為傳統(tǒng)文化、西方文化和革命文化。西學東漸之后涌入的西方文化絕大多數本身來自西方,因此基本不需要也無可能逆流“回爐”。而革命文化則是中國人民在長期反帝、反侵略、反殖民斗爭中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對中國而言意義非凡,但對國情不同的其他國家來說,基本沒有這個需求。換言之,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對象就自然再次落在傳統(tǒng)文化上了。

        那么,傳統(tǒng)文化到底有沒有走出去呢?筆者認為,就東亞地區(qū)而言,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僅早就浩蕩走出國門,而且已經走進異域百姓的生活中,走上他國最高統(tǒng)治階層的思想精神領域,甚至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已經深入東亞諸國人民之骨髓也不為過,完全融合為了一體,已經難以辨明孰是孰非。

        一、走出去的中國文化

        中國是文明古國,歷史上長期處于文化高勢位。因此,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中國文化影響東亞諸國和地區(qū)是常態(tài),是主流,而外來文化的傳入雖不容忽視,但總的來說還是支流。古代中國文化外傳的最主要載體是人和物。這里的人指移動的人,包括移民、使節(jié)、商人、戰(zhàn)俘、宗教巡禮者、留學人員、漂流民等。而物則主要是書籍、器物和織品等。人的移動往往直接有效,而物尤其是書籍的影響雖間接但可超越時空,深遠長久。人和物在文化傳播中各有千秋,然有時兩者又常融為一體發(fā)揮最大合力。

        縱觀中國文化走向東亞的歷史可以發(fā)現,各國都表現出了能動性的一面,即并非全盤接納,而是選擇吸收。就日本而言,正如常說的“唐不學科舉,宋不學纏足,明不學八股,清不學鴉片”一樣,能動性和選擇性非常明顯。那么,到底有哪些中國傳統(tǒng)文化成功走向了東亞諸國?試列舉主要如下幾方面。

        第一,中國文字。文字的傳播一定伴隨文明的流動,漢字也如此,它起初往往是以啟蒙讀物作為載體傳播至各國。人類學家摩爾根將人類歷史的演進分為蒙昧、野蠻、文明三個階段,而以文字之發(fā)明作為劃分野蠻與文明的界限。日、韓、越等國曾在較長時期內使用過或還在使用漢字。之后的各國文字起源也都得益于漢字之啟迪。那么,如套用摩爾根之觀點,正是中國把他們從野蠻帶進了文明的歷史,這么說可能也不為過。當然,日、韓、越等國又根據國情創(chuàng)制了不少漢字、詞匯,而它們又曾回流到漢字的發(fā)源地,傳播至其他國家,使得所有漢字成為漢字文化圈共同的財產。

        第二,漢文典籍。正因為是有了漢字的先驅傳播,才使得中國與東亞諸國的漢文典籍交流成為可能并肩負更大的使命。從東亞文化交流模式來看,典籍交流是對人物往來的最有效補充,其影響超越了時空。這也是古代東亞文化交流區(qū)別于其它地區(qū)的特有模式之一。典籍交流的表面層次是進出口、翻刻等,深層次是校注、講讀,而最高層次就是開啟心智后的創(chuàng)作。東亞諸國得益于漢字和漢典傳播所構筑的“漢字文化圈”,曾經在很長時間朗讀同本啟蒙書,吟誦同樣的唐詩宋詞,洗禮類似的宗教信仰,感動著同一文學作品。正是這些,奠定了東亞地區(qū)文化認同的深厚基盤。

        第三,宗教思想。自古以來到我國求法、巡禮的日、韓、越等國宗教人士可謂摩肩接踵,正是他們源源不斷將中國最新的宗教思想帶回祖國,尤其是佛教思想一時成為多國救國之先進思想武器而發(fā)揮了巨大作用。同時,這些國家的文人絡繹不絕到中國留學,甚至在中國求取功名,隨后將儒家思想帶回本國。佛教、儒學、道教對這些國家的治國理念、日常生活、行為規(guī)范、思想道德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四,典章制度。廣義地說,它包括我國的法律制度、教育制度、科舉制度、政治制度、貨幣制度等,它們對東亞諸國的影響完全不可小覷。僅就政治制度中的年號一例來看,日本自孝德天皇建元“大化”,至今現在的“平成”已經一千三百多年,一直沒有間斷使用年號。而且年號一定選自中國的古典。越南自丁部領首建年號“太平”,直至亡于法國為止的九百年間。李氏朝鮮更為特殊,清興明亡后,朝鮮竟然一直使用明朝最后一個年號“崇禎”達二百多年,這個“后崇禎”的年號之久創(chuàng)下了歷史之最。直至甲午戰(zhàn)爭結束,朝鮮才自建年號。中國的這些制度文化加快了東亞諸國的文明進程。

        第五,史學春秋。中國的文化遺產中,史學要算最輝煌的一部分。中國的史官制度,給各國樹立了楷模;中國富有變化的史體,啟示了各國史學多方面發(fā)展的途徑?!洞呵铩钒H勸誡的筆法,鼓勵了各國史家追求歷史的“善”更有過于追求歷史的“真”?!洞呵铩穭e內外的精神,喚起了各民族的自覺,也刺激了各國的進步。

        第六,科學技術。包括醫(yī)學、歷學、農學以及中國的四大發(fā)明等??萍际侵匾a力,中國古代領先的科技,曾迅速改變了東亞諸國的文明景觀。當然,正如日、越等國的火器技術對中國火器的發(fā)展提供了不少新貢獻一樣,相互影響,共同提高,總是東亞文化環(huán)流的不二法門。

        第七,民風習俗。民俗,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過程中漸趨而成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文化,與百姓生活密不可分。走向東亞諸國的中國民風習俗非常之多,如節(jié)日節(jié)氣、十二生肖、禮儀禮規(guī)、生活方式甚至道德規(guī)范等,大多至今還活在諸國人民之中,成為各國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無形遺產。

        第八,文物藝術。文物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東亞諸國的國寶抑或重要文物名錄中,中國眾多文物榜上有名。就日本而言,據日本文化廳最新調查數據表明,日本重要文化財2520件“書法、典籍、古文書”中,出自中國人之手的達386件,占15%以上。其中許多文物成為日本國寶,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成為日本的民族之魂。

        第九,人文外交。人文外交是中國外交傳統(tǒng)中最為珍貴的元素之一,更是我國原創(chuàng)的一種國與國相處的藝術。人文外交的重點在溝通活動,它通常包含三個層面的交流,即人員交流、思想交流和文化交流。我國古代的人文外交為建立穩(wěn)定的東亞秩序甚至是世界秩序做出了很大貢獻,為東亞諸國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外交模范。

        二、被“搶注”的中國文化

        2005年,當韓國申請的“江陵端午祭”被成功入選世界“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時,國人嘩然,紛紛質疑韓國做法不甚厚道,“搶注”了屬于中國的文化!繼而似乎一夜覺醒:我們怎么就沒想到呢!其實細細想來,韓國似乎并不是第一個“搶注”中國文化的國度。

        早在1994年,日本京都府的京都市、宇治市聯(lián)合滋賀縣的大津市成功將“古都京都文化”申請為了世界文化遺產。這個遺產由寺社和城郭組成,總數達17處之多。其中包括法相宗的清水寺、天臺宗的延歷寺、禪宗的西芳寺、天龍寺、鹿苑寺、慈照寺以及龍安寺。這也是世界上首次將法相宗、天臺宗、禪宗等宗派的寺院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例子。尤其是禪宗,不僅入選的寺院最多,加之日本禪者鈴木大拙在歐美的大力宣傳,導致在歐美世界中只知禪與日本有關,甚至將“禪”翻譯成日語讀音的“Zen”,其解釋為“a Japanese form of Buddhism”(日本禪宗)。眾所周知,無論法相宗、天臺宗還是禪宗,都是中國特有的佛教宗派,而且即使現在,我國這三大宗派的寺院林立,僧徒眾多,香火旺盛。但怎么又被日本人搶先了一步呢?

        當我們還沒能徹底從上述文化被搶注的悲憤中緩過神來,不料2015年又傳來一個看似“文化流失”的重磅消息。在我國具有2400多年歷史的拔河文化,竟被韓國、越南、柬埔寨、菲律賓4國聯(lián)手搶先一步申請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最痛心的是這種現象并未就此戛然而止,相信還會發(fā)生。因此,悲憫之余,有幾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其一,這些被別國“搶注”的文化,真的只屬于或還屬于中國嗎?追溯東亞諸國的各種文化,毋庸諱言大多可在中國找出源頭。然一種移動的文化就如一條川流不息的河流,它不僅屬于發(fā)源處,也屬于流經地。即使是源頭,如果沒有水流不斷注入,總有一天會枯竭,那時將河不成河。而源頭即使水流不竭,但如不適時加大流量,增加自己的勢能,那水終究也流不到多遠,最終淪落為一條山澗小溪而已。反過來,各流經地如不斷有支流匯入,及時對河流進行整治維護,那此河終成大河,支流匯入最多之處,或將成為河流中心地帶。文化流動又何嘗不是如此?它的源頭和中心也在不斷變化著,況且任何一種文化只要一經移動,就會發(fā)生變異,與母體文化多少有些差異。但我們相信,一種文化最終屬于喜歡和維護它的人。

        其二,崛起的中國應該如何對待漂流在海外的“文化赤子”和“文化遺孤”?有些走向東亞諸國的中國文化,在接納國的呵護下茁壯成長,甚至超越了母體,筆者將其稱為“文化赤子”。還有一些源自中國的文化,在接納國方興未艾之同時,本國卻已散佚殆盡甚至難覓蹤跡,筆者將其稱為“文化遺孤”。日益強大的中國,對這些“海外赤子”是避面尹邢,還是敞開胸懷?對那些“文化遺孤”是棄之不管,還是賓至如歸?取舍如何,可以看出我們的氣度。如單純從結果來看,上述這些被“搶注”的中國文化似乎已經不屬“中字頭”了,而是姓了日、韓、越等。但就世界遺產申請來說,其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增強該國的民族自尊,而是有效保護人類世界的共同遺產。因此,無論結果如何,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只要適時激活隱藏在這些文化血統(tǒng)中的中國因子,它們終究是華夏文化的一分子,一份海外遺產,仍可為我所用。

        其三,海外中國文化如何被我所用?首先要認清形勢,放平心態(tài)。中國文化一統(tǒng)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東亞諸國的文化本來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呈現一種幾乎對等的“環(huán)流”狀已是新常態(tài)。第二,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例如,繼2005年韓國的“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后,2009年我國湖北省領銜申請的“端午節(jié)”也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充分說明只要當智者借力而行,照樣可以齊頭并進,異彩紛呈。第三,聯(lián)合申報,共同維護。全世界多地區(qū)、多國家聯(lián)合申報世界遺產的例子越來越多,這也是時所宜、勢所趨、道所取,是人類共享優(yōu)秀文明的理智舉措。一旦打破人為壁壘,民族的終究屬于世界的,文化也將更加永恒。

        三、可資千年經驗教訓的東亞模式

        綜上所述,中國文化走向東亞諸國,少說也有千年的歷史。這其中不乏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一些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在邁出國門之后,同樣受到其他民族推崇和保護,尤其是那些載體靈活、兼容并包的文化,往往具有很長的生命力。反之則不然,如自大閉關的思想、內外有別的“華夷體系”等,都給我們帶來了深刻教訓甚至沉重代價。十九世紀后期日、朝等國先后出現的“小中華思想”“華夷變態(tài)”思潮,可謂是對母體文化的一種反動。因此,東亞地區(qū)是可為新時期“中國文化走出去”提供有益思路的試驗田、示范區(qū)。認真總結中國文化走出去之東亞經驗與教訓,能為這一戰(zhàn)略提供千年的珍貴參照。而要把“走向東亞”此一具有個性的經驗教訓提升為普遍的理論來運用,那就得加強對該地區(qū)的研究,尤其是文化交流的研究。從而揚長避短,力避重蹈覆轍。

        (一)國內外東亞區(qū)域研究趨向

        隨著中國的再度崛起,東亞研究漸趨熱門,相關的研究機構也應運而生,數量逐年攀升。如美國有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等;英國有劍橋大學設有東亞研究所、牛津大學設有東亞研究系等;日本有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九州大學東亞環(huán)境研究機構等;韓國有成均館大學東亞學術院等;新加坡國立大學設有東亞研究所等。這些研究機構大都憑借地域優(yōu)勢、研究特長而發(fā)展自己的特色研究。但我們可以發(fā)現,歐美的東亞研究主要是旁觀者的“他者研究”,日韓的東亞研究主要是以自己為中心的“自我研究”。而國內情況與國外略有不同,全國設有日、韓、越國別研究的機構數不勝數,但往往偏重單一學科,缺乏整體性,而最主要的問題是中國目前的東亞研究大多是排除自我的“無源研究”。

        而具體回望國內外東亞研究的成果,不乏獨具匠心之作。如歐美早前提出的“東方專制主義”及“東方水利社會”,日本曾倡導的“大東亞共榮圈”及韓國率先倡議的“東亞共同體”等,但都因以自我為中心、過分考量自己的利益而難以久遠,甚至淪為歷史污點,為學界詬病。鑒于此,歷史的命運自然落在了中國人的身上,也即中國能不能夠復興“亞洲價值觀”抑或具有普遍價值的“中國模式”,成為一個我們必須直面的問題。聚焦今日,每年出版的東亞研究書籍、論文,召開的東亞問題會議不勝枚舉,但這些成果往往過分囿于地區(qū)、學科、現實利益的框線,對于解決錯綜復雜的東亞問題只是觸及到了冰山一角,甚至不乏盲人摸象之作。我們說,東亞諸國之間的矛盾沖突,歸根結底大都在于文化的差異和認同。因此,打破學科壁壘、國界限制、利益需求,整合優(yōu)化國內外研究力量,取長補短,規(guī)避各自為政、重復研究和低水準競爭,以新時期“中國文化走出去”這一重大需求為導向,展開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已顯得尤為需要。

        (二)加強對東亞歷史文化的研究

        歷史再三證明,悅服人眾,不依武力,乃是文化。數千年來,中華文明持續(xù)惠及周邊諸國,約在隋唐時期形成東亞文化圈,以漢字為媒介的儒、釋二教、典章制度、科學技術乃至文物器皿、風俗習慣等,輻射融合至周邊各國,營造出一個“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和諧漢文化世界。這是我們共同的遺產、共同的文化基礎。時至今日,東亞各國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依然充滿敬意。因此,在求大同存小異的基礎上,強調東亞諸國在文化上的共享性和歸屬感,也是有助于化解各種歷史恩怨、矛盾沖突。因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建構面向未來的東亞共同體,傳統(tǒng)文化是個不可替代的歷史基礎,有必要加強歷史文化研究之力度。

        (三)將東亞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已是學界共識

        在學術研究領域,從傳統(tǒng)的國別研究(點),過渡到比較研究或交流研究(線),再發(fā)展到區(qū)域研究(面),已成為國際學術界的發(fā)展大勢??v觀歐美諸國的名校與科研機構,多將東亞視作一個整體加以研究,設立諸如東亞系、東亞研究所、東亞研究院等。再看周邊國家,日本學者最早提出“東亞冊封體系”“東亞貿易圈”等學術概念,2008年關西大學首創(chuàng)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東亞文化交涉學”國家基地;韓國方面也急起直追,冠名“東亞”的研究機構、學術團體如雨后春筍,不斷涌現,其代表者為2009年韓裔財團出巨資在日本創(chuàng)立的“One Asia Foundation”,迄今已在16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00多所大學設立“亞洲一體化”講座。因此,將東亞諸國作為一個整體研究已是大勢所趨,是與世界接軌對話的必然途徑。

        (四)基于文化環(huán)流研究的“東亞學”

        近些年來,“區(qū)域研究(Area Studies)”在我國逐漸興起。在此過程中,由北京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等主導的“歐洲學”,由浙江師范大學開拓的“非洲學”,可謂獨辟蹊徑,開創(chuàng)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交叉學科。目前,整合東亞研究的積淀與資源,以東亞地區(qū)共享的文化為基礎,創(chuàng)建“東亞學”新學科也應提上議事日程,這是因為:(1)中國擁有深厚的歷史根基與豐富的知識儲備;(2)海外在該領域尚無重要建樹,我們要先行確立中國范式,引領國際學術發(fā)展潮流;(3)具有重大現實意義與理論創(chuàng)新價值。

        (五)研究提點

        首先,要具備全球視野,規(guī)避閉門造車。梁啟超先生曾分中國史為中國之中國、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三時期,而以秦之統(tǒng)一至清乾隆末年為亞洲之中國時期。這兩千年間,中國民族是中國歷史舞臺的主角,同時也是亞洲歷史舞臺的主角,期間中國給予亞洲各國的影響極其復雜。尤其日、韓、越等國,由于地理上毗連中國,吸收中國文化特別積極。因此,東亞區(qū)域研究要集聚中、日、韓、越等國的有識人士,對同一主題展開縱橫比較研究,以求結論客觀信服。

        其次,中國文明是唯一能幸免于難而綿長于今世的文明,其主要原因得益于民族文化之厚基,前代國人之拼死抵抗。因此,在研究過程中,要避免文化虛無主義思想,保持自信和自愛之心,以中國文化為本源,開展與“旁觀者”有區(qū)別的“當事者之研究”。

        總之,通過對東亞區(qū)域的研究,力求厘清千年古代中國文化流播東亞諸國的歷史脈絡,為新時期中國文化走出去提供具有普遍意義的地方經驗與教訓。

        四、結論

        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國人的文化自信與自覺是自然而然之事,文化出走也是順應時勢之舉。但就千年的中國文化走向東亞之經驗與教訓來看,應著重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文化走出去要有區(qū)域概念,換言之,世界不同區(qū)域要有不同出走的文化對象和策略。如就較好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東亞地區(qū)來說,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需求明顯沒有其他區(qū)域強烈,甚至在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和保存上,他們可直接與我們平等對話。因此,就當前來說,與其對東亞地區(qū)傳播傳統(tǒng)文化,也許不如直接激活繁衍生息在他們文化中的中國因子來得更為直接有效。而世界的其他地區(qū)則不同,他們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和接納都存在較大空間,稍一用功,可能會有事半功倍之效應。哪怕是他們處于一種獵奇性也罷,首先是對方具有接納空間最為關鍵。

        第二,漢字是中國文化走進去的關鍵。漢字是中國文化的最主要載體,如果不認識漢字,難以對中國文化有一個較深的理解。近些年中國文化在對歐美宣傳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文化宣傳就是文藝演出”“中國文化就是中國料理”等錯覺。說實在的,這也是無奈的權宜之舉、應景之作。對于一個不識漢字的外國人來說,京劇臺詞就是天書,他只能對五彩斑斕的臉譜產生印象。中國料理是色香味俱全、無所不包的美食,他們哪知蘊藏在背后的陰陽調和之道。書法、繪畫皆是如此。因此,從此意義上來說,我國在世界推行的孔子學院可謂高瞻遠矚,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排頭兵、先遣隊和重要保障。反而觀之,日本所有的國立大學都不接受建立孔子學院,目前9所都在私立大學,而各私立大學接納的原因也不盡相同。筆者認為這并不奇怪。目前孔子學院的最大任務就是教習外國人漢文,附帶理解一些中國概況和文化。我們說就這個任務,在日本早已完成。所以,日本的孔子學院在辦學宗旨的設定上應與歐美等地區(qū)存在不同,如果說歐美地區(qū)的孔子學院是初級班的話,日韓應是中級班甚至更高。

        第三,創(chuàng)新文化是關鍵。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持續(xù)力是文化的創(chuàng)新,在古代正因為各時代都有源源不斷的新文化產生,中國一直保持了文化高勢位,以致吸引了眾多的追隨者。在物質文明發(fā)達了無數倍、生存環(huán)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今天,如仍一味地無原則地囿于中國文化的原汁原味,只會框住自己腳步,落個貽笑大方之結局。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尚未完全建立、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又基本遭毀的文化真空時代,如何正確對待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是個重要課題。在文化創(chuàng)新上,日韓給我們提供了成功例子。日本的電子游戲、動漫風靡世界,以致歐美玩家認為三國志乃日本原產。韓國的電視劇創(chuàng)造了前所未有的韓流風潮,是文化產品成功走出去的榜樣。

        第四,保護和激活海外華人華僑的中國文化情結和熱情,讓他們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一線宣傳者、實踐者,發(fā)揮文化傳播中人的能動作用,以點帶面。同時作為祖國,有責任定期或不定期向海外同胞宣傳中國的文化政策、取得的文化新成就。這樣才能使得他們的橋梁作用不落伍,常保時代性。

        其他,對于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一些學者提出“走出去”戰(zhàn)略應以贏得域外民心為旨歸,提供可供全世界分享的“核心價值”是“走出去”戰(zhàn)略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堅持“文化出口而非產品出口”“文化融合而非文化侵略”之原則,等等。筆者基本贊同這些觀點,提示在此,也供大家一并參考。

        [1]朱云影.中國文化對日韓越的影響[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翁敏華.中日韓戲劇文化因緣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

        [3]梁曉紅.佛教與漢語史研究——以日本資料為中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鄭彭年.日本中國文化攝取史[M].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

        [5]應驥.中日夷越文化探究[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8.

        [6]金文學.一百年前的中日韓[M].北京:現代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 呂曉英)

        Chinese Culture Steppingout: Experience in East Asia and a Lesson Drawn

        Chen Xiaofa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China’s fertile experience in cultural influence on its neighboring countries is impossible to overstate and nowhere has this experience been truer than in East Asian countries for more than one thousand years. The stepping-out of Chinese culture usually has three destinies: (a) harmonious co-existence with another culture; (b) preserv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by acculturation, assimilation and integration into another culture which may be re-exported to China; (c) superseding other cultures as a matter of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Nowadays, China should not adopt a sweeping inflexible policy for Chinese culture to step out but elastically complement the uniqueness of each regional culture. In the case of East Asian countries, which have been profoundly influenced by Chinese culture traditionally, the gradation and connotations of 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 should be emphasized. Before delivering Chinese cultural products and regional cultures of universal values to East Asian countries, the crux is to activate and innovat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 already embedded in the cultures of this region. This is different from the Euro-American paradigm. While we formulate our policy for the image transmission of 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 and the export of cultural products to Euro-American countries, we have to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our past cultural experience in East Asia and the lesson we learnt from it.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should be given priority upon formulation of a long-term cultural strategy, thereby protecting and activating the passion and cultural complex of overseas Chinese. A real blueprint for Chinese culture to enter the global arena can thus be sketched.

        culture stepping out; East Asian model; activation and innovation; cultural leakage

        10.16169/j.issn.1008-293x.s.2017.01.009

        G115

        A

        1008-293X(2017)01-0059-06

        2016-09-09 作者簡介:陳小法(1969- ),男,浙江義烏人,浙江工商大學東亞研究院教授。

        猜你喜歡
        諸國東亞文化
        青島市即墨區(qū)博物館藏“諸國侯印”考略
        大眾考古(2024年3期)2024-01-01 00:00:00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東亞漢詩史(多卷本)”簡介
        東疆學刊(2021年4期)2021-02-12 01:50:18
        章華小學觀眾書法家揮毫
        誰遠誰近?
        我校東亞研究院一行應邀訪問韓國東亞大學
        圈里事兒
        文苑·感悟(2018年6期)2018-06-06 07:14:16
        未定的東亞多邊體制與能動的中國東亞政策
        教學與研究(2016年1期)2016-02-28 01:59:27
        東亞書院的賡續(xù)與復興
        亚洲无码专区无码| 日本免费三片在线播放| 国产大学生自拍三级视频| 91精品国产一区国产二区久久| 日本一区二区三级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成h在线观看| 免费人成视频在线|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网址|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 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一本到亚洲av日韩av在线天堂 |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免|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咪咕|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一区| 风韵丰满熟妇啪啪区99杏| 久久精品亚洲精品国产色婷|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软件 | 国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一区av| 91伦理片视频国产精品久久久| 久久久国产精品黄毛片|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不卡|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成av人片一区二区密柚| 国产午夜成人av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高清无码在线|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av | 国产内射合集颜射| 国产目拍亚洲精品区一区|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无限码| 欧美丰满熟妇bbb久久久 | 91视频爱爱| 久久国产精品亚洲我射av大全|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图片| 久久亚洲sm情趣捆绑调教| 人妻人妻少妇在线系列| 又爽又猛又大又湿的视频| 男人天堂网2017| 国产人妻久久精品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