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名片
陸生作,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會員、浙江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浙江省散文學會會員,《少年作家》雜志、《歷史揭秘》雜志執(zhí)行主編,致力于探索寫作方法、推廣微童話與傳統(tǒng)民間故事。
長話短說,講三點內(nèi)容,純純的干貨,特別是前面兩點,你值得擁有。
1.作文可以用“積木”堆起來。
在寫作中,會講到一個方法,叫“移花接木”。這“花”和“木”,其實都可以理解為“積木”。積木本是一種玩具,但拿它來研究作文,是個好東西。用專業(yè)術(shù)語說,“積木”叫母題,或者情節(jié)單元。
舉個例子:江上漂來一只木盆,木盆里有一個嬰兒。這就是一塊“積木”,由它列五條內(nèi)容——
◆岳飛幼年遭遇洪水,在木盆里漂流。
◆《西游記》中,唐僧在木盆里漂流,被老僧救下。
◆民間故事,悅城龍母傳說:溪邊有一老漁夫,無兒無女,一日打魚,見木盆漂來,盆中有一女嬰。
◆印度電影《巴赫巴利王》中,后有追兵,情急之下,母親將嬰兒于溪水中漂走。
◆據(jù)希臘神話改編的電影《諸神之戰(zhàn)》,珀爾修斯和母親被釘在棺木中,被扔下海,被漁民所救。
其實它們都是一樣的。如果你的作文里需要這只“木盆”,請拿去用,千萬別客氣。這里只是舉一個例子,其他“積木”自己在平時多多歸納、積累,然后有機組合,就會有新故事。這樣,能把作文變成一個技術(shù)活,然后再藝術(shù)化。
還想提一點:寫作中,要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千萬別“齊刷刷地一刀切”。比如:在用“木盆漂來嬰兒”這塊“積木”時,有學生說,木盆漂在大海里。我說,這太危險了吧?風高浪急的,不怕孩子淹死嗎?學生說,母親狠心,就是要孩子死。確實夠狠!但一聽就有故事。雖然,若真要孩子死掉,放木盆好像有點麻煩,但學生能自圓其說就好了,說不定“木盆放在大海里”更能表現(xiàn)母親的糾結(jié)呢?!
老師指導學生,讓學生掌握知識、學以致用很重要,但尊重學生的奇思妙想,甚至胡思亂想,也很重要;活學活用就更重要了。
2.人物的情緒帶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
看故事,評價作文,常會用到“一波三折”。
文似看山不喜平。一句說濫的話。
怎么讓作文有波折啊,我常說“制造矛盾、解決矛盾”這個方法。若換個角度講講,或許能理解得更有故事。比如,從主人公的情緒這個角度去理解一波三折。舉個例子:
◆我想買糖吃,問媽媽要五塊錢,媽媽很大方地給了。我高興。
◆放學了,去買糖,一摸口袋,錢不見了。我不高興。
◆低頭走在路上,撿到了五塊錢。我高興。
◆再往前走,又撿到十塊錢。我更高興。
◆繼續(xù)往前走,興奮過頭,走路不小心,摔了門牙。我不高興。
……
在“高興”與“不高興”之間,作者將人物情緒“玩弄”于股掌之間,那情節(jié)自然就起起伏伏、一波三折了。
當然,上面這個例子太簡單,我只是為了說明情緒的波折。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