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華芬
摘 要:觀《荷香清夏圖》,在宋代畫家馬麟的一系列的詩意性物象表現(xiàn)中建構出詩意的西湖美景。從此畫中既讓我們看到一個畫家身上所兼具的文人氣質,同時也讓我們去探索其繪畫背后所隱藏的“詩畫一律”思想在畫院中的影響,以及南宋畫院對于徽宗畫學的沿襲。
關鍵詞:《荷香清夏圖》;馬麟;詩意
中圖分類號:J205;G2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8-0168-01
政治上的變遷,給南宋的文化藝術注入了新的靈感,使得其在中國藝術的發(fā)展脈絡里熠熠生輝。而馬麟作為南宋畫院的重要人物,他和他的《荷香清夏圖》,都同樣承續(xù)了大宋王朝璀璨的文脈,彰顯了屬于那個年代的詩情畫意。
一、詩意的書寫:馬麟的《荷香清夏圖》
馬麟,原籍河中,南渡后三代居錢塘,是南宋光宗、寧宗兩朝的畫院待詔,他出生于世稱“佛像馬家”的繪畫世家,家族五代均是宮廷畫家,以其父馬遠最為有名。而馬麟則作為南宋畫院后期標志性的人物存在,在其留存的諸多作品中,取遼寧博物館所收藏的《荷香清夏圖》來淺談畫中的詩意性。
《荷香清夏圖》描繪的是夏天錢塘的湖光山色。畫家以遠山,綠林,屋舍,浮舟,西湖,堤岸,揚柳,飛鳥,行人入畫,再通過巧妙的構思讓各物象間具有靈動的氣質。遠處青山的出現(xiàn),阻擋了湖面所帶來的開闊視野,使畫面更具層次感,而遠山綠林浮動之際半遮半掩著的幾間屋舍,則讓畫面更加生動,具有煙火氣。由遠及近,西湖之上點綴幾葉浮舟,堤岸之上,柳林蔥郁,整片柳林隨風起舞之態(tài)盡現(xiàn),浮于眼前的柳林反饋至心靈深處,是靈動的畫意,也是動聽的旋律。柳林之上的鳥兒們歡騰著,在靜止的畫面中透出動態(tài)的美感,使得畫面具有生命的張力。
馬麟采用散點構圖的形式,讓畫中的每個點都變得豐富而有趣味,令人回味無窮,使得此畫就如同散文一般“形散而神不散”。在墨色的運用上,馬麟顯得老到而有情調,或濃郁,或淡雅的墨色相得益彰的出現(xiàn)在畫面里,讓畫面出現(xiàn)書法的韻律感。人物線條用筆中鋒,瘦硬勁峭,彰顯出畫中人瀟灑地氣度,也讓觀者直接體會到畫家的藝術情懷。對畫中山石樹木的表現(xiàn),則讓我們窺見宋代的美學,這不正是郭熙所說的“夏山蒼翠而如滴”,“夏山嘉木繁陰人坦坦”。面對真山真水,畫家不僅要做出直接的審美觀照,更應該有一個“林泉之心”,只有這樣,畫家才能創(chuàng)造出審美意象,此所謂“身即山川而取之”??墒侵挥袑徝酪庀笫遣粔虻模K軾的“成竹在胸”、“身與竹化”的命題論述的則是形成審美意象之后如何用筆墨去表現(xiàn)出來。這些美學思想都影響著宋代的畫院繪畫走向,馬麟的繪畫中也向我們昭示了這一點。
拂柳,橫橋,泛舟湖上,閑散的古人不經(jīng)意間打橋上走過。近千年前的那個夏天被馬麟繪成畫卷,而故紙中的風雅讓我們體悟到馬麟畫卷里起伏的詩意。
二、詩意性的來源:馬麟繪畫的典型藝術風格
宋朝“揚文抑武”思想的主導,文人士大夫階層開始作為權利群體出現(xiàn),他們主導了這個時代的道德和文藝。文人受儒家傳統(tǒng)文化以及道家思想的影響,反映在繪畫里,使繪畫題材更加豐富,出現(xiàn)許多弘揚孝道、報國的繪畫題材,同時在畫面之中又透露出怡情山水、隱逸江湖的渴望。宋代的文人在出世與入世之間尋找著給予自己內省的一個空間,文人的情懷使得文人畫應運而生。宋代蘇軾提出了“文人畫”思想,他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命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強調“詩”與“畫”相互滲透。他在《蘇東坡集》中也說“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蘇軾的這些思想影響了王詵,趙令穰等一大批文人。宋徽宗趙佶因為和王詵、趙令穰等過從甚密,也間接的受到蘇軾“文人畫”思想的影響,并把這些運用到畫院的教學之中。
宋徽宗在畫院中設立書學、畫學,之后畫學生并入翰林圖畫院,院畫家更加注重對于自身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宋徽宗將蘇軾提出的“詩畫一律”思想成功的運用到畫學考試以及院畫家的培養(yǎng)之上。宋代畫學考試中出現(xiàn)了以詩為題作畫的現(xiàn)象,“亂山藏古寺”“踏花歸去馬蹄香”“野水無人渡”等都是當時著名的考題。這就使得所選的畫學生不僅具備很好的畫面表達能力,還需具備較強的詩歌感悟能力。也正因為如此,“詩畫一律”的思想能在畫院發(fā)展傳承。
南宋畫院重建的時候沿襲了徽宗畫院的思想,且南宋皇室同樣具備相當高的藝術修養(yǎng)。由于南宋的政治環(huán)境,受文人畫影響的畫家多寄情山水,以表達自己收復失地的期盼、表達漂泊的悲涼、以及對于畫面詩意的追求。馬麟所處的南宋王朝便是在這種文化的浸染之中,更文藝,更自由的藝術氛圍都使得馬麟在追求畫面的詩意上顯得游刃有余。正如丹納在《藝術哲學》所所提到的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與其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馬麟在其繪畫創(chuàng)作中,尤其是在《荷香清夏圖》的表現(xiàn)中自然而然的將“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綠樹蔭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的詩意運用其中,使其畫面具有文人氣息。
參考文獻:
[1]徐書城.宋代繪畫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2]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3]葉朗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4]王耀庭.從芳春雨霽至靜聽松風——我說國立故宮博物院藏馬麟繪畫的宮廷背景[J].故宮學術季刊,19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