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靈燕+晏夢藝
摘 要:江西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觀內(nèi)所唱的經(jīng)韻,為詩贊體。上高戲文,又名上高道情,也稱瞎子戲。本文以《勸世文》、《烏江渡》為例,分析江西上高縣道情戲的發(fā)展與音樂特點,并對該戲的表演形式和發(fā)展加以分析研究。
關鍵詞:上高;道情戲;盲藝人;音樂特點
中圖分類號:J61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8-0146-01
一、上高道情戲的起源
上高道情是流傳于江西省宜春市上高縣的漢族民間曲藝之一。其形式簡便,內(nèi)容精練,旋律動聽。相傳明初來上高定居的外地難民中有一批民間藝人,身背竹筒,配一定節(jié)奏敲打說唱,這批藝人定居以后,其說唱藝術經(jīng)幾十代人革新和傳承,清初又與瑞州道情揉合,終于形成以板箱二胡為主要樂器、既能演唱民間小曲、也能說唱長篇傳書、自拉自唱的上高道情。其藝術特點是:說唱結合,以唱為主,使用方言,詞尾壓韻。
二、上高道情戲的特點
1.上高道情的藝術特點。如今的上高道情,其藝術特點是:說唱結合,以唱為主。使用上高地方方言道白、詞尾壓韻。道白時能模仿男女老幼、喜怒哀樂等不同特點,詼諧幽默、惟妙惟肖。曲調(diào)由比較簡單的《原板》發(fā)展到《子板》、《快板》等,同時吸收了地方戲曲采茶調(diào)以及流行音樂的旋律元素,使上高道情音樂更富有激情和現(xiàn)代音樂色彩。
2.盲藝人。是由師傅言傳身教,師徒相授而得到傳承和發(fā)揚的。上高縣盲人曲藝隊興起于1952年。當時,盲藝人只有7人,僅這7人創(chuàng)造出了今日的上高盲人曲藝隊。他們演出了200多個曲目,演出場次兩萬多場,影響巨大。清末民國時期,上高道情發(fā)展極盛,藝人增多,曲目豐富、涌現(xiàn)了三、四個道情“班子”;均是師徒關系的二、三人的組合,演出地點一般都在祠堂、會館、茶樓、棧房。演唱曲目主要有:《水滸傳》、《岳飛傳》、《說唐》、《薛仁貴征東》等,這些劇目突顯出上高道情的獨特風格,并受到人們歡迎。
3.伴奏樂器。上高道情起初是用漁鼓伴奏,單人站立說唱,漁鼓是用一根二尺來長的竹筒做成,打通竹節(jié),一端蒙上蛇皮為鼓面,左手執(zhí)筒,右手指敲打鼓面,發(fā)出“嘭嘭”的節(jié)奏聲,能打出種種花點子來。進入明、清時期,道情逐漸演變?yōu)橛媚局频南淝俅鏉O鼓進行伴奏;人員由單人立唱發(fā)展到單人坐唱和多人組合坐唱;曲目由《勸世文》、《十勸嫂》等短小節(jié)目變化為說唱戲文、傳記;曲調(diào)也不斷豐富起來。后來,上高道情的伴奏樂器在一把箱琴、一個打板、一個木魚的基礎上,還加入了嗩吶、笛子、揚琴、三弦和鑼鼓、鈸、小鑼,使道情演出更具魅力。
三、上高道情的音樂特點
1.唱腔唱詞。道情的唱腔音樂屬板腔體,早期無板式稱謂。唱腔曲調(diào)總稱為:漁鼓調(diào),包括兩句體的漁鼓調(diào)、道情調(diào)、道情腔,四句體的四韻漁鼓調(diào)、四季花漁鼓調(diào)等。其曲調(diào)具有簡短質(zhì)樸,字密腔簡,似說似唱,長于敘事,亦可抒情,一曲多詞,一曲多用等特點。漁鼓調(diào)兩句體的上下句落音分別有:上句“2”,下句“5”;上句“5”。下句“2”;上句“5”,下句“1”;上句“6”,下句“5”等多種。如《勸世文》中的漁鼓調(diào),唱詞七言上下句式。唱腔曲調(diào)上下句體,上句落音“2”,下音落音“5”。曲前有五小節(jié)用漁鼓擊奏的過門。一眼板(2/4拍)。它的語言簡練,通俗易懂,亦詩亦歌,膾炙人口,既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又有官樣文墨色彩。上高、高安等地的漁鼓道情音樂以太平調(diào)為基本唱腔曲調(diào),同時吸取采茶戲的唱腔音調(diào),使太平調(diào)又有了心的發(fā)展,成為有多種板式稱謂的新太平調(diào)。唱詞基本句式為七言上下句式。唱腔上下句體,一板三眼(4/4拍),上句落音“2”,下句落音“6”。上句唱腔三小節(jié)并有跟腔過門,下句唱腔有襯腔和重句,整曲可反復使用。
2.上高道情的伴奏音樂。流行于上高、新余、豐城等地的漁鼓道情,大多以文詞調(diào)為基調(diào),其唱腔、板式節(jié)奏與高安、南昌等地的文詞調(diào)大同小異。上高道情伴奏音樂音樂則是應用了南昌的道情鼓點和高安的絲弦曲牌。
3.表演形式。早期的傳統(tǒng)表演形式是一人以唱為主,自打自唱。用方言土語演唱。江西道情的表演形式大致分為單人、雙人與多人,上高道情則是在單人表演的基礎上發(fā)展到多人表演。單人表演唱,以唱為主,說唱結合。說時,用韻白或念白,表演時,有時夾以說白,或數(shù)板。一邊演唱一邊啦二胡兼擊打夾板伴奏。夾板是用兩塊細長毛竹片制作,一塊為底板片,另一塊作為敲擊板片,將兩塊板片用麻繩縛好綁在藝人的腿上,另一根麻繩系住敲擊板片,麻繩的這頭扣住腳趾,腳板前后伸縮拉動麻繩,使敲擊板片打在底板片上,藝人可隨心所欲地擊打出節(jié)拍來為之伴奏?,F(xiàn)在,發(fā)展至多人演唱組合,最多時是6人,分別有4把二胡、一個笛子、一個鈸,有時候還會加進嗩吶、京胡、板胡等樂器。
四、結語
總而言之,上高道情是江西道情的地方傳統(tǒng)戲曲之一,它的發(fā)展仍重道遠,希望上高道情繼續(xù)保留濃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時,不斷地豐富表演形式推陳出新,讓更多的年輕人發(fā)展傳承。
參考文獻:
[1]中國曲藝志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曲藝志·江西卷[J].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2008(11).
[2]嚴華明,黃娟,金林生.盲人說道情 演繹平安路[EB/OL].江西網(wǎng)宜春頻道,2016.
[3]李磊.上高道情文化研究[J].宜春社會科學,2013(05).
[4]亓為秀.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和傳承[J].金田,2014.
[5]黃劍敏.明清以來江西道教與地方音樂文化研究[J].光明日報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