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相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中國小孩在家里的墻壁上信手涂鴉,母親看到了便上前阻止他:看,你把墻壁都弄臟了!而一個外國小孩信手涂畫時,他的母親走過去,不禁夸贊道:孩子,你畫的真好!前面的小孩從此丟掉了繪畫的樂趣,后面的小孩畫的越來越好。
教育的意義在于塑造完美的心靈,實施的過程中不能不顧及孩子的感受去做出一些硬性的要求,作文教學中也應該改變傳統(tǒng)作文批改方式:教師高高在上,完全包辦,然而又費力不討好。批改作文時不妨發(fā)揚民主,讓學生參與進來,師生之間做好及時的交流和反饋,從而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率。
一、有的放矢,分層批改
我所教的兩個普通班語文水平中等偏下,且主要表現(xiàn)在作文方面,錯別字很多,病句也很多,值得欣賞之處卻不多。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容易產(chǎn)生倦怠心理,批語容易模式化,如果批語中否定性成分居多,還容易挫傷他們寫作的積極性。如果全部教給學生批改,相當一部分學生不具備良好的責任心和鑒賞批改作文的能力,耗費時間,效率低下。于是我想到使兩種方法相互結合的方式,不失為批改作文的一種有益的嘗試。
二、針對批改,做好反思
作文批改完之后,應盡快發(fā)給學生,讓他們做好相關反思。包括以下三點:①看到作文題目時你的感受; ②看到批語時你的感受;③決定如何去完善自己的作文。學生分別把自己的答案寫在一張卡片上,教師為每個學生建一個小檔案,以便對學生的寫作做好長期的有效指導。通過這些活動,目的在于引起學生關于作文的進一步思考,不把寫作文、交作文僅僅當成是一種應付老師的差事。原高一(8)班王康康,語文程度一般,在一次有關“寬容”的作文總結中寫道:看到作文題目是,感覺很輕松,沒有什么難寫的……看到作文批語時,感到一絲失望,原來自己雖然寫出心中所想,但是材料太單薄了……以后要多讀多積累,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這類學生其實有著寫好作文的愿望,但是由于功底薄,不清楚何為好文章,目標導向發(fā)生了錯誤。于是,我找來了《詩文選粹》交給他去讀,他讀了之后很高興,說終于見到好文章了,找到了方向。而原高一(2)班張明亮在總結中寫道:看到題目感覺很難,想不起素材,找不到例子,不知該如何下筆……針對這種情況,我讓她平時做好閱讀積累,堅持寫日記,記下自己平時讀書、看報中有趣的人和事,積累好素材,開闊眼界。原高一(2)班樊亮亮寫道:平時對自己的作文,尤其是議論文非常沒底,這次看了同學和老師的批語,都說我選材很恰當,并受鼓舞,一定再接再厲。
三、選出佳作,傳閱瀏覽
完成作文批改工作之后,我會在每個班選出幾篇有代表性的作文,然后裝訂起來,在班上傳閱。傳閱的過程中,每個人就自己感興趣的作文,寫出一些疑問、建議或是鼓勵性的話語,最后貼到班里的“作文園地”里,共同欣賞提高,每半個月更換一次。榜上有名的同學就是本期班里的“作文之星”,并且可以得到一個口袋本、一支筆之類的小獎品。同學們的積極性都很高,絕大多數(shù)的同學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榜上有名。
以上就是我對作文批改的一點嘗試,批改經(jīng)過“教師瀏覽——學生互評——教師補充——裝訂成冊——反思總結——學生鑒賞”這幾步完成。目的在于使學生在交流中思維得到碰撞,智慧由此閃光;在學習的過程中,手動起來、心動起來、腦動起來,關注生活、思考生活、學會用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思想。雖然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但是,只要學生改變了以往抗拒、敷衍的態(tài)度,發(fā)自內(nèi)心地想去寫好作文,并為此扎實地去閱讀,用心去積累,認真去寫作,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潛移默化中就會得到發(fā)展、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