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當下建構為基礎,對當下常用的傳統(tǒng)建筑材料進行簡要分析。并以“竹”為例,思索在當前建構新環(huán)境下,傳統(tǒng)材料如何體現它的結構屬性、表面屬性以及文化象征。
【關鍵詞】符號;材料;結構;竹文化
在當下建構中,傳統(tǒng)材料應該采取什怎樣的設計策略呢?從使用功能角度來看.空間是建筑創(chuàng)造的核心.材料作為建筑物的實體部分,材料與建筑的形式是密不可分的。材料作為一種建構和文化符號,具有可讀性。由于現代技術很難和歷史象征形成協調,一般多采用裝飾的方法,使建筑材料在符號與結構形式發(fā)生了轉變。在此語境下,傳統(tǒng)材料如何體現它的結構屬性、表面屬性以及文化象征,是我們應該關注的問題。
1、傳統(tǒng)材料與符號學發(fā)展的現狀
“材料是建筑的實體呈現”。[1]從西方的石構文化,體現拱結構符號化,到東方的木構文化,體現梁柱、大屋頂符號化,都表達了建筑的形式美學。材料是建筑學的根本問題,對傳統(tǒng)材料及其建造工藝的研究,是希望在建筑本體與傳統(tǒng)文化之間找到了一個結合點。國外,有路易斯·康對磚的抽象化,安藤忠雄對混凝土的自然化,坂茂對紙的結構化,武重義對竹的形象化。國內,劉家琨對“再生磚”的研究,王澍對傳統(tǒng)廢棄磚瓦的再定義,以及謝英俊對鋼材運用的平?;?/p>
2、關注材料的低技、生態(tài)問題
建筑師對大多傳統(tǒng)生態(tài)型材料的研究,其推廣應用對于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也體現在“低碳”生活的語境下,建筑師回應材料低技生態(tài)的策略。從“紅磚”到“再生磚”,劉家琨使磚擺脫了傳統(tǒng)的高耗向低技策略的轉換。劉家琨說“‘再生磚’是一種只要愿意,人人都能動手生產的低技低價合格產品:就地取材,手工或簡易機械就能生產,免燒、快捷、環(huán)保、因地制宜,尺寸隨機、適應性強、無名有用,不受專利掣肘……”。[2]王澍對材料的關注,直接將“材料”稱為“物料”,對廢棄的磚瓦,通過有序的疊砌,完成了材料的轉換。[3]“竹”作為典型的傳統(tǒng)材料,不管在其形式如何的體現,與其特有材料屬性有著密切關聯。西南民居中竹篾墻,作為圍護結構,以及在夯土墻中添加竹筋,作為原始的“鋼筋”,增強其穩(wěn)定性,當夯土消解,竹筋也隨之消解。
3、在當下建構中,傳統(tǒng)材料“竹”的運用
顧紅男提出了材料符號的轉換策略的三個觀點:(1)主體結構材料和維護結構材料之間轉換。(2)結構材料和飾面材料之間轉換。(3)材料“編織”方式改變。[4]建筑建造的發(fā)生,必須有材料的介入,結合“空間”、“場所”、“建造”等更好的體現出材料的本質。[5]材料是建筑建造的根本,傳統(tǒng)材料的當代應用,是從本土角度對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
3.1結構屬性
建筑材料具有結構性和表現性,結構性是指材料構筑為維護結構和主體結構,表現性是材料通過質地、形狀和組織排列來實現。[4]傳統(tǒng)的磚、石材作為承重體系已經不能建構當下需求的大空間,而更多表現在轉換成一種維護體系。而“竹”,根據自身材料的韌性及長度,在當下能夠滿足一定跨度的結構支撐。武重義在越南納曼會議廳(圖1),用兩種竹子支撐起的建筑,結合了全玻璃幕墻,突顯了竹的結構技術。建筑師選用了“l(fā)uong”竹類,因其牢固、耐用;而為到達8米的長度,選擇“tam vong”竹類,因其柔韌度好。整個建筑大廳的跨度為13.5米,走廊4米,屋頂高度9.5米。
3.2表面屬性
材料的物質性表現主要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來自于決定事物基本造型特征的形態(tài),類似于人體的骨骼。另一方面就是材料的表面質感,如同人體的皮膚。[4]“竹”所展現在人們面前最為直觀的特征不是材料的結構特性,而是材料的質感、彈性、色彩等特征。竹的質感可以被人的視覺或觸覺來感知,它的光滑與粗糙、色彩的光亮與灰暗都會給人以不同的美學感受。在表面屬性方面,由于“竹”自身的肌理,可以作為自身的一種真實表現,也可以作為一種對其他材料的間接反映。例如,王澍在寧波滕頭館中,利用竹作為模板,對混凝土的表現屬性的重新定義,形成對竹一實一虛的反映。
3.3文化象征
竹文化,從傳統(tǒng)的用作植物造景,還是用作園林竹構建筑,竹子都是園林里的重要元素。馮紀忠先生在方塔園設計的茶亭“何陋軒”(圖2),利用現代技術對竹做了一定的處理,其實質就是一座“竹構”文化建筑。隈研吾在長城腳下公社“竹屋”的設計中(圖3),他提到“竹子是中國文化的符號和象征,在長城腳下建造這樣一座竹建筑,使其更加具有文化含義”。武重義把越南“傳統(tǒng)編織”文化介入到建筑,非常巧妙地使用當地豐富的“竹”材料,他的建筑給人一種親近自然之感,在越南掀起來新的建筑風潮,而在國外也成了新的建筑趨勢。
結語:
在建筑不斷更新的變化中.材料獲得了生命力。一種脫離了簡單的“材料性”。這不僅僅需要好的設計.更需要工業(yè)化對材料及建造技術的精細化探索,不同于材料和施工技術相對發(fā)達的西方,在中國完成一個高質量的建筑要面對更多的挑戰(zhàn)。[5]以“竹”為例,對于傳統(tǒng)材料,我們即提倡在現代高技術條件“低技”策略,而并非一味回歸于技術生產落后的傳統(tǒng)建構。在新的語境下,傳統(tǒng)材料在“低技”策略的基礎上,傳統(tǒng)材料應該體現它的結構屬性、表面屬性以及文化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