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濕地公園建設中濕地保護與恢復問題得到了業(yè)內的廣泛關注,研究其相關課題有著重要意義。本文首先對相關內容做了概述,分析了城市濕地公園發(fā)展中的存在問題,并結合相關實踐經驗,分別從多個角度與方面提出了濕地公園建設中濕地保護與恢復措施,闡述了個人對此的幾點看法與認識,望有助于相關工作的實踐。
【關鍵詞】濕地公園;濕地保護;恢復;措施
1、前言
作為濕地公園建設中的一項重要方面,對濕地保護與恢復的探討占據著極為關鍵的地位。該項課題的研究,將會更好地提升對濕地保護與恢復問題的分析與掌控力度,從而通過合理化的措施與途徑,進一步優(yōu)化濕地公園建設工作的最終整體效果。
2、城市濕地公園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
2.1濕地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不健全
目前國際上不少國家已制定了濕地公園保護和利用方面的法律細則,而我國濕地管理工作起步較晚,目前在濕地保護方面的法律還不完善,法律制度的缺失使?jié)竦毓珗@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缺乏法律依據,這對濕地保護和利用是十分不利的。同時由于缺乏濕地保護應有的生態(tài)補償機制,農牧民封育禁牧、退耕(牧)還澤(灘),得不到相應的經濟補償,影響了眼前的經濟收入,因此農牧民參與濕地保護建設的積極性不高。
2.2管理機構不健全,管理不規(guī)范
目前,濕地管理涉及農業(yè)、林業(yè)、水利和環(huán)保等多個政府部門,呈多部門管理的狀態(tài)。這種多部門管理往往造成管理混亂、缺乏協(xié)調性、責任不清和落實難以到位的狀況,在濕地保護與合理開發(fā)利用方面,各單位多從本部門的任務和需要出發(fā),在環(huán)境保護與生產任務完成之間形成多種矛盾,容易造成各部門之間的矛盾和摩擦。
3、濕地公園建設中濕地保護與恢復措施探討
3.1基質恢復
3.1.1地形塑造:針對因地勢起伏引起的基底易受侵蝕或沉積的濕地區(qū)域,通過削高填低或挖低填高等方式,使其外觀形態(tài)發(fā)生變化,為營造多樣的濕地生境、創(chuàng)造豐富的濕地景觀層次提供條件。
3.1.2表土保護利用:對于基質條件較好的濕地區(qū)域,動工之前,剝離濕地表土,將適合濕地植物生長的原有表土單獨堆放,施工完成后運回原位或應用在其他土壤條件較差的濕地區(qū)域,保證區(qū)域內質量良好的表層土得到充分保護或利用。
3.1.3回填覆蓋:對于基質較薄或缺少濕地植物種植土的濕地區(qū)域,利用分層、種植坑、種植槽或種植帶等方式,回填不同厚度的基質以滿足不同生活型植物所需的基質條件,改良基質的理化特性,達到恢復濕地基質的目的。
3.2植被恢復
對于濕地公園內存在明顯水位梯度的區(qū)域(岸帶一淺水區(qū)一中心水域),恢復成中生、濕生,挺水、浮葉、沉水植物相結合具有分帶特征的濕地植被帶。濕地植被恢復應結合濕地水質改善措施,通過濕地植被的恢復使?jié)竦厮w自凈能力得到提升。
3.2.1濕地植物帶恢復:常水位出露灘地植被帶恢復,以種植低矮濕生植物的幼苗為主;常水位以下植被帶恢復,以種植高大挺水植物的幼苗或繁殖體為主;濱水帶植被恢復以種植濕生灌木的繁殖體或幼苗為主。
3.2.2濕地邊界植被恢復:邊界隔離帶植被配置應以種植高大喬木和灌木為主;護岸植被帶配置以種植根系發(fā)達的灌木為主。
3.2.3水質凈化區(qū)植被恢復:水質凈化區(qū)濕地植被應選擇污染凈化能力較強的種類,提高濕地水體污染物去除效果。淺水區(qū)采用帶狀種植或者片狀種植方式構建濕地植物凈化帶,深水區(qū)植被恢復采用浮島水培種植方式或恢復沉水濕地植被。
3.3水環(huán)境恢復
根據濕地公園與外界水源的聯(lián)系方式,采用相應的生態(tài)用水保障措施和水質凈化措施確保濕地公園用水量和水質得到改善。
3.3.1生態(tài)用水保障:通過濕地生態(tài)補水、滯水以及濕地生態(tài)節(jié)水等措施實現生態(tài)用水保障,其中生態(tài)補水可采用異地水資源調度和中水再利用方式實現;滯水可通過在濕地公園出水口修建攔水壩或橡膠壩方式實現;濕地生態(tài)節(jié)水可通過減少高耗水植被種植面積間接實現水資源的節(jié)約。
3.3.2水質凈化:在提高濕地自凈能力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營造人工濕地,達到水質改善的目的。對于水源為中水的濕地公園采用潛流濕地和表流濕地相結合的模式作為污染處理人工濕地。以自然降水、上游來水或有農田徑流進入濕地的濕地公園,在濕地公園水源入口處可建立表流濕地實現凈化功能。
4、生態(tài)恢復
4.1規(guī)范濕地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
當前,我國法律對于濕地保護這一塊兒正處在探索和補足期,缺少針對性的濕地保護法律法規(guī),現在與濕地保護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主要分散在《水法》、《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以及一些相似的法律中,濕地的合法管理、保護利用、可持續(xù)開發(fā)、依法監(jiān)督等都存在各種各樣不足的地方和現象,這不僅影響到濕地保護的有效性,也使同種的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在缺少完善的濕地保護法情況下,濕地保護的工作很難進行,只有通過完善濕地立法工作、建立起有效且嚴格的濕地保護管理的法律法規(guī),加強對濕地的合法保護和合理開發(fā),才能從根本上,一步一步的解決這個問題。
4.2通過科技手段支撐濕地保護工作
現在的濕地保護的研究和同等的科技支持還比較薄弱,特別是對濕地的觀測、保護等方面存在很大的欠缺,都不能有效的保護濕地的規(guī)律發(fā)展。因此要運用到當下科技手段提升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定期觀測和動態(tài)測試體系,掌握濕地的可再生資源和環(huán)境的情況,為濕地的保護利用提供科技的支持和科學的依據。
4.3提升工作人員監(jiān)管意識
現今濕地的保護是一項全新的事業(yè),現在全社會都還缺乏濕地應該保護的重要意識,對濕地存在保護價值和重要性缺少正確的認知。需要先關部門重點加大濕地的重要性宣傳和保護措施施行,提高全社會的保護意識。另外,濕地工作人員是面臨整個濕地保護的直接工作人員,提升其相關意識更是重中之重,只有真正發(fā)揮工作人員的相關意識才能更加有效的保護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同時也需要加強教育的宣傳,同步同等的把全民濕地保護意識作為重中之重的政策來實施。
結語:
綜上所述,加強對濕地公園建設中濕地保護與恢復問題的研究分析,對于其良好實踐效果的取得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在今后的濕地保護與恢復過程中,應該加強對其關鍵環(huán)節(jié)與重點要素的重視程度,并注重其具體實施措施與方法的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