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轉型期中國的經濟飛速發(fā)展,但也暴露出道德方面的不足,加強對公民的道德教育刻不容緩,這與人民的美好生活和國家的未來息息相關。本文在論述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從中國現代社會的道德培育的實際狀況出發(fā),揭示和挖掘孔子德育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從中找到傳統與現代相通、相容的結合點,使當代中國道德教育更符合本國實踐和時代的需要,既彰顯民族特色,又促進社會進步。
關鍵詞:孔子;道德教育;啟示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177(2017)21-0081-03
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我們也注意到社會轉型給社會生活各個層面所帶來的沖擊,孔子所說的“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并未實現,社會上道德滑坡嚴重,功利主義、物質主義泛濫,社會問題層出不窮,能否解決這些問題,關系到人民的美好生活愿望能否實現,關系到和諧社會的構建,也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來,因此公民道德培育勢在必行。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道德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尤其是孔子的德育思想,至今仍深遠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深層心理素質,可從中挖掘出解決現代社會道德問題方式和方法,更好地去面對和解決思想道德領域出現的新問題。
1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
孔子德育思想在孔子整個的思想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多年的教育實踐中,不但積累了豐富的德育經驗,且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關于道德教育的理論和方法,如此龐大而繁雜的思想體系對當時乃至后世整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鬃拥牡掠枷胍浴叭省焙汀岸Y”為主體,“仁”為核心、“禮”是“仁”的外在表現,談孔子的德育思想,首先就是要探究孔子“仁”思想,否則都是毫無意義的空談。
1.1 “仁”
孔子的核心價值觀是“仁者愛人”。“仁”包括了所有人應有的美德,在孔子德育思想中起著核心和統帥的作用,“朝聞道,夕死可也”他求得“道”,死而無憾,其中的“道”就是指“仁”道,由此可見“仁”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孔子也曾對“仁”作過幾個方面的解釋。
政治方面,孔子的基本主張是“為政以德”,實行仁政,要對老百姓寬宏仁慈,對為官之人的看法是為官要勤政惠民,忠誠事君。家庭關系方面,“仁”就是孝悌,“事父母,能竭其力”兄弟姐妹之間的和諧相處。其他方面,孔子的“仁”又派生出其他要求,如“信”于朋友,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忠”于君長和國家,與他人相處,還要學會“恕”,寬恕容人,以自己的內心去推想別人的心,在別人有過錯的時候要寬恕他人。忠恕之道的核心是利用人們的良心來調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1.2 “禮”
“仁”是孔子道德教育的最高要求,在道德培育的過程中達到“仁”的境界就是要靠“禮”?!安粚W禮,無以立”,學禮知禮是在社會立足的根本,一個懂得遵守各種法規(guī)制度和道德規(guī)范的人,會受到人們的認可和尊重,反之,無法在社會上立足。由“仁”派生出的一些品德都應通過“禮”來實現、來規(guī)范?!胺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子要求學生看、聽、說、做都要彬彬有禮,“禮”存在于整個生活過程之中?!肮Ф鵁o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蒽,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態(tài)度莊重、謹慎小心、敢作敢為、心直口快都是好品德,但是必須用禮來指導,才能起到好的作用和效果,否則會產生副作用。
不過在學習研究孔子道德教育思想時,對于“禮”的思想中糟粕部分必須予以剔除,因為時代的局限性,其中包含了階級社會的尊卑等級,我們要有選擇的吸收其合理部分,如“禮”中的“信”與“義”,“信”包含了“誠”的意思,代表著誠信和信任;“義”表示“道義”,對應著符合道義的義務和準則,這些都是我們仍需繼承和弘揚的精華部分。
2 公民道德教育的概念與我國公民道德教育現狀
2.1 公民道德教育的概念
公民道德教育是社會為了使人們接受公民道德的原則要求而對公民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施加影響,使之形成國家、社會所要求的道德品質的一種活動,是使一定的公民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轉化為廣大公民內在的道德品質、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的重要手段[5]。公民道德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它在時間上具有持續(xù)性,內容上具有一貫性,為了使我國的公民道德教育更加有效地進行,我們應該和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
2.2 我國公民道德教育現狀
在黨中央的號召下,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的不斷深化拓展,通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實踐活動,社會道德風尚發(fā)生可喜變化。但層出不窮的社會道德問題說明目前中國社會道德敗壞問題仍需努力。老人倒地能不能扶、假貨泛濫、權錢交易屢屢發(fā)生,傳統的仁義之道漸行漸遠,對社會公民加強道德教育刻不容緩。
2.2.1 個人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
個人道德教育的主要問題是自律性差,自律是一個有道德的人最本質的特征。市場經濟必不可免的弊端盲目性和趨利性會導致個人極端主義、拜金主義的蔓延,誠信缺失和道德的淪喪屢見不鮮。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把“仁者愛人”“謙恭禮讓”拋在腦后,人際交往一切向“錢“看,物質化和功利化越加明顯,人際關系越加“陌生化”。人們追求的不再是積極向上的正能量,而是金錢和利益;人們所學習的也不是“忠”“義”“孝”“悌”這些身為一個合格的公民應具備的基本品德,而是追求物質利益的方式和方法。
2.2.2 家庭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最早接受的教育就是家庭的教育,家長是孩子道德教育的啟蒙老師。父母的道德教育對孩子道德觀念的形成起到基礎性的作用。當前家庭道德教育責任弱化,孝觀念教育淡薄,很多家長只重視孩子的學習教育,忽視了孩子的道德教育;有些家長過于溺愛孩子,忽視了對孩子進行關于孝道的教育,有些父母對孩子進行功利化道德教育,讓孩子養(yǎng)成驕傲自大、自私自利性格。再加上現今社會單親家庭和父母外出打工的家庭較多,這些家庭的父母無法對孩子進行充分的道德教育。
2.2.3 學校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
學校是社會發(fā)展的搖籃,學校教育對于人們的發(fā)展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應該把學校的道德教育作為對公民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然而,在應試教育機制下,每個學校都想方設法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道德教育不在考試升學的范圍之內,因此,絕大多數學校思想品德課程和考核安排都流于形式,且思想品德課程大多數都在進行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教育,與學生生存發(fā)展息息相關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卻比較薄弱,理論灌輸忽視了與學生的互動以及學生們自身的實踐體驗,難以使學生從心理上認同德育思想。國內的許多高校培養(yǎng)了不少畸形人才。
2.2.4 社會道德教育環(huán)境存在的問題
社會教育是公民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中有利于公民道德的提升,當前公民道德教育的社會環(huán)境令人擔憂。 社會環(huán)境功利化,誠信體系嚴重缺失,給我國的公民道德建設提出了更加嚴峻的挑戰(zhàn)。錢權至上、道德滑坡,社會上充斥著缺乏誠信道德的人群,他們過分的關注和追求個體利益,置他人和國家的利益于不顧,電信詐騙、網絡謠言、高校教師學術不端等,降低了整個社會的公信度,人際關系日趨冷漠化。再加上改革開放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人們愈加注重追求自我發(fā)展而反感道德約束,在權錢交易腐敗橫生的社會,任何說教都形同虛設。
3 孔子的德育思想對解決公民道德教育問題的啟示
3.1 個體的自我教育:自省自訟,改過遷善
孔子非常重視個體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作用?!耙娰t思齊,見不賢而內省也?!薄拔崛杖∥嵘怼本褪且笪覀冊趯嶋H生活里要不斷的反省自己,才能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對的地方?!白允 敝笠白栽A”,“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孔子認為,反省自己,找到自己在道德方面的錯誤和缺點,自我批評。發(fā)現和批評自身的問題不是目的,“改過遷善”才是目的,就是說在現實社會中不存在不犯錯的圣人,人非圣人,難免要犯錯誤,我們認識錯誤的目的就是改正錯誤,由此不斷的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
3.2 家庭教育:弘揚孝悌之道,身教示范
在家庭道德教育中,“孝悌”之道占有突出的位置,它關系到家庭和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品格的培養(yǎng)必須從孩子開始抓起,父母應對孩子進行深入淺出的道德教育,重視弘揚“孝悌之道”,要在家庭生活中,使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尊敬長輩,友愛兄弟姐妹。“身教重于言傳”,以身作則。父母的價值觀念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價值取舍,在遇到問題時,家長更應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斷的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質,這樣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3.3 學校教育: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方法,加強道德教育
學校是進行系統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學校在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時,可以借鑒儒家德育思想的精華,把教書與育人緊密結合起來,充分吸收和借鑒孔子“仁”思想,把“孝悌忠恕”思想引入到學生的思修課堂,將其內化為學生的道德品格。在這個過程中也要采用合理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德育老師更應該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知行合一,用自己的實際行為去教導學生;啟發(fā)誘導,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增強受學習主動性,從而達到“教學相長”,這是說教育學生時不要直接告訴他們答案,而是去啟發(fā)他們獨立思考,要有針對性地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個性啟發(fā)引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另外還應開展形式多樣的道德教育實踐活動,如關愛孤寡老人,使學生在實踐中將道德品格內化為自己的實際行動。
3.4 社會教育:加強誠信建設,優(yōu)化社會環(huán)境
“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矣。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要實現社會環(huán)境的優(yōu)化,當前我們需要做到,加強誠信建設,優(yōu)化大眾傳媒的環(huán)境,發(fā)揮“禮”的積極作用,建立良好德育環(huán)境。要正確處理道德與金錢之間的關系,“見利思義”??鬃影讶柿x道德看得比功利、富貴甚至比生命還重要,我們追求的利需是符合道義的利益,從“熟人社會”走向陌生社會,社會成員互不信任,害怕自己的善行和義舉付出沉重的道德成本,這就更需要重視道德教育的環(huán)境優(yōu)化。同時,大眾傳媒對社會道德教育的環(huán)境有著強有力的導向作用,要弘揚社會正氣,“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應通過大眾傳媒向公眾宣傳符合于“禮”的行為準則,宣傳各行各業(yè)的道德模范的英勇事跡,批評各種錯誤觀念和不道德行為,激勵人們追求真善美,幫助人們辨別是非,為公民道德教育實踐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歷史源遠流長,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經過兩千多年的發(fā)展早已經成為中國人民共同擁有的精神財富。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新時期,我們應當弘揚其對現代社會道德建設積極意義的層面,并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為我國的公民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理論支持,充分發(fā)揮孔子德育思想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史磊.孔子德育思想及其現代意義[D].華中師范大學,2005.
[2]程含蓉.《論語》視閾的對話德育[D].浙江師范大學,2014.
[3]黃釗.關于孔子的道德教育學說探析[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57(1):114-118.
[4]彭惠珍.孔子的教育理論與實踐對當代教育的啟示[D].華中師范大學,2005.
[5]李陽.公民道德教育中的突出問題及其治理對策研究[D].鄭州大學,2015.
[6]林溪.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對當今公民道德建設的啟示[J].學理論,2013,(4):141-143.
[7]劉和忠.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