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元曲選》是現(xiàn)存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種元雜劇選集,又名《元人百種曲》,明臧懋循編。其語言大致反映了元明時期的口語面貌。語言是社會文化的載體。漢語的稱謂語是漢語的組成部分,隨著社會歷史文化的發(fā)展而變化。本文試圖通過對《元曲選》中女性稱謂的調查分析,解讀其所包含的文化信息。
關鍵詞:《元曲選》;女性;文化解讀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177(2017)21-0021-02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但是這種所謂的“禮儀”并不是平等地適用于全體社會成員,尤其是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和女性。隨著母系社會的結束,“男尊女卑”逐漸成為一種被社會認可的價值判斷。但是,元代的中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草原游牧文化的影響?!皾h族人對中原農耕文化中某些循規(guī)蹈矩、陳舊腐朽、束縛自由、壓抑人性的傳統(tǒng)觀念也確有厭惡反感情緒,便主動從草原游牧文化中吸取新的思想觀念。于是,草原游牧文化中重視歌舞傳情、提倡敢愛敢恨、場面火爆熱烈、風格豪邁奔放等審美觀念,也逐漸被中原農耕文化所接受?!保ǜ咭鏄s,元雜劇的文化精神闡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7)這些思想觀念同樣在稱謂上有所體現(xiàn)。因此,本文主要從“禮儀”、“男尊女卑”、“異文化的影響”三方面解讀《元曲選》中女性稱謂的文化義蘊。
1 “禮儀”在女性稱謂語中的體現(xiàn)
“禮”在稱謂上的反映是“尊人而卑己”。在女性稱謂方面,主要表現(xiàn)在對母親的尊稱。
《元曲選》中對母親的稱謂主要包括:子女稱呼母親;媳婦稱呼婆婆;女婿稱呼岳母。主要形式有:母親、娘、妳妳、丈母、婆婆、岳母、娘親、老母等。
在《元曲選》的女性稱謂中,母親類稱謂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種類最多,數(shù)量最大。出現(xiàn)的頻率非常高。只要對母親講話一開口便是必恭必敬的稱謂。這一方面是舞臺劇的需要,同時也放映了母親在子女中的崇高地位。
2 “男尊女卑”思想的反映
早在秦漢時期,統(tǒng)治者便以法令的形式加強了禮教的推行,董仲舒繼承了先秦儒家的思想,把男女關系與陰陽關系對應,并借用法家思想推演出“三綱”之說,強調“君”“父”“夫”對“臣”“子”“妻”的絕對支配權力。這種觀念的影響逐漸擴大,尤其是程朱理學更是達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如此的傳統(tǒng)女性文化,形成了一張對女性控制的無形的大網(wǎng)。這在《元曲選》的女性稱謂語中同樣有所體現(xiàn)。
第一,女性稱謂語的構成相當有限;《元曲選》的女性稱謂主要由“母親”“妻子”“姐妹”“女兒”四個類別組成,所謂“女性職業(yè)稱謂”僅限于“妓女”“虔婆”“媒婆”“穩(wěn)婆”等,而且數(shù)量相當有限。由此可見,在當時女性基本不參加社會活動,社會地位極低。
第二,從女性所使用的自稱來看,大部分是卑稱、賤稱。如“小人”“我潑賤煙花”“賤妾”等。
第三,從合稱的順序來看,基本上都是男性在前,女性在后。如,“叔叔嬸嬸”“丈人丈母”“公婆”“俺那夫妻”等。
3 重視“親緣”關系
中華民族歷來講究“血統(tǒng)”。如子有嫡、庶之分,婦有妻妾之別,人有親疏之異。在《元曲選》的女性稱謂系統(tǒng)中,這一點仍有體現(xiàn)。如,“親娘”“親嫂子”“親丈母”“親女”等,另外,我們發(fā)現(xiàn)在《元曲選》的合稱稱謂語中唯一將女性稱謂放在男性稱謂之前的是“姐姐姐夫”,唯一的解釋就是因為,“姐姐”和自己有“血緣”關系,所以將其放在“姐夫”的前面。同時,我們發(fā)現(xiàn),《元曲選》對妻子的稱謂經(jīng)常使用“兒女夫妻”,用以指代元配夫人。往往在妻子背叛丈夫時,別人就會問“恐怕不是兒女夫妻?”說明在元明時期人們普遍認為“元配”對丈夫更加忠誠。這其實也是一種重“親緣”的文化觀念的影響。
4 異文化侵入對女性稱謂語的影響
隨著蒙古族對中原的統(tǒng)治,漢族的儒家正統(tǒng)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沖擊。《元曲選》的女性稱謂在這方面也有一定體現(xiàn)。
第一,對“禮”的反擊。主要體現(xiàn)在把“母親”稱做“劣母”
第二,女性稱謂語地位的提升。如,稱妻子為“大嫂”,如果丈夫在家排行老二就稱妻子為“二嫂”。老年男性一般把妻子稱做“婆婆”。另外“繼室”也被稱為夫人——“繼室夫人”。
第三,女婿稱岳母為母親。有學者認為稱呼岳母為母親(就像媳婦稱呼婆婆為母親一樣),其年代應該很晚,其反映的文化現(xiàn)象就是男女的不平等。但《元曲選》中,女婿稱岳母為母親相當普遍,出現(xiàn)的次數(shù)也較多。這或許可以認為是受異文化的影響在女性稱謂語上的反映吧。
(六郎云):母親休打他。則怕不中么。(謝金吾,第三折,P609)
總之,整個封建社會女性都處于一個下層的地位,在稱謂語的表現(xiàn)上也較為明顯。雖然在某一個部分也體現(xiàn)出女性地位的提升,但是不能掩蓋女性地位低下的總體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