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中的“山”,看似不經(jīng)意,實則匠心獨運。山,是經(jīng)過情感滋潤、心靈洗滌的山。山,使詩篇別具神韻,情趣盎然。
【名家詩歌】
陶淵明之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保ā讹嬀啤罚?/p>
詩人在自己的庭院中隨意地采摘菊花,自賞自得之際,偶然間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相會?!坝迫灰娔仙健?,既可解釋為“悠然地見到南山”,也可解釋為“見到悠然的南山”。所以,這“悠然”不僅屬于人,也屬于山。人閑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為一支輕盈的樂曲。詩人超然物外的悠閑心情,寓弦外之響于一俯一仰、無意有意之間。
孟浩然之山——“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保ā哆^故人莊》)
“合”,寫出了綠樹的繁茂之狀,一叢叢,一片片,環(huán)抱著故人莊,給這田莊涂上了一層“綠”色,一層“生命之色”,顯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隱隱“青山”橫斜于“郭外”,是遠觀所見,展示了一片開闊的遠景,一個“斜”字,寫出了青山的遠近錯落,起起伏伏,或由高而低,或由低而高,千姿百態(tài)?!扒嗌健币r托“綠樹”,近景與遠景配置適宜,遠景是近景的背景,近景因遠景的襯托而顯得更為清晰,相互映照,更加美好清新,勾勒出了一幅恬靜幽美的田園風光圖。詩人對農(nóng)家生活環(huán)境的喜愛之情,躍然紙上。
李白之山——“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保ā端陀讶恕罚?/p>
“山”用“青”點染,便喚起讀者對山林豐茂、郁郁蔥蔥之貌的聯(lián)想。“橫”字勾勒出“青山”的形態(tài),是橫臥,而不是孤聳,東西橫列,山脈綿延多似碧濤起伏。這句,雖著筆寫“山”,但意在托“郭”,襯出了“郭”以“青山”為伴的情狀。這一城郭,背依著青山,投入了蔥蘢的山巒的懷抱之中?!袄@”字描繪出“白水”的動姿,描畫出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烘托了美好的友情,反襯了離別的傷感,更表現(xiàn)了詩人與朋友之間的真摯情感。
杜甫之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保ā锻馈罚?/p>
詩句寫出了詩人由仰望泰山而產(chǎn)生的登臨泰山絕頂?shù)脑竿Mㄟ^想象的情景來襯托渲染眼前的情景?!傲琛弊直憩F(xiàn)了詩人登臨泰山頂峰的決心和豪邁氣概?!耙挥[眾山小”則寫出了他想象中登上絕頂俯瞰群山的感受,極富詩意,勁拔有力。從這兩句蘊含著深刻哲理、富有啟發(fā)性和象征意義的詩句中,可以看出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萬物的雄心壯志。
王安石之山——“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保ā稌幭壬凇罚?/p>
詩人采用擬人化手法描寫院外的青山綠水?!耙凰o田將綠繞”,不說人們引水灌田,卻說彎彎的河流攜帶綠水,圍繞著秧田,擔負起“護田”的任務?!皟缮脚抨Y送青來”,不說人喜看山色,舍不得關(guān)門,卻說門前的兩座青山見到庭院如此美麗,主人這樣愛美,也爭相前來為主人的庭院添彩,竟也顧不得敲門,急不可耐地推門撲向庭院而來。詩人運用“對寫法”賦予綠水青山以人的思想感情,把靜止的景物寫得生動活潑,富有靈性,創(chuàng)造出優(yōu)美的意境。
王禹稱之山——“萬壑有聲含晚籟,數(shù)峰無語立斜陽。”(《村行》)
傍晚時分,村莊周圍一條條山溝深谷中傳出天然的聲音,一座座山峰默默無語地站立在夕陽中。群山靜默,和“萬壑有聲”形成鮮明對比,一靜一動,把小村的夜晚景色,寫得有聲有色,充滿情趣。
(周洪波、乙常青)
【名家散文】
朋友,你到過天山嗎?天山是我們祖國西北邊疆的一條大山脈,連綿幾千里,橫亙準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間,把廣闊的新疆分為南北兩半。遠望天山,美麗多姿,那常年積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體起舞時的維吾爾族少女的珠冠,銀光閃閃;那富于色彩的不斷的山巒,像孔雀正在開屏,艷麗迷人。
天山不僅給人一種稀有美麗的感覺,而且更給人一種無限溫柔的感情。它有豐饒的水草,有綠發(fā)似的森林。當它披著薄薄云紗的時候,它像少女似的含羞;當它被陽光照耀得非常明朗的時候,又像年輕母親飽滿的胸膛。人們會同時用兩種甜蜜的感情交織著去愛它,既像嬰兒喜愛母親的懷抱,又像男子依偎自己的戀人。
如果你愿意,我陪你進天山去看一看。
——碧野《天山景物記》
作者用飽含真情的筆墨,展現(xiàn)出了天山的美妙景色。選段中作者運用四個巧妙、新穎、通俗、形象的比喻,以清新、明麗、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總寫了天山的自然美景,字里行間充溢著對祖國大好河山熱切的贊嘆之情,使讀者產(chǎn)生同樣強烈的情感。這既是心靈深處的共鳴,也是借景抒情手法的魅力所在。
黃山最好看的,是松、石、云,如今松在雨中,石在云中,云在暮中。層層疊疊的黃昏,封鎖了所有的山道。
那么,今夜,我在黃山就只能聽雨了。
今年夏天,我已游過廬山,九華山。我想,來到黃山,游興一定能推到極致。誰知天半朱霞已成妄想。順著雨繩,我怎能攀摘黃山的翠微?那時我曾有好一陣子生氣呢。在這個淺薄的年頭,不說那些高官巨賈,政客名伶,就連那些星相邪卜,趨炎附勢之流到處都有青眼相迎。難道黃山也生了一雙勢利眼,只肯用連山寒雨,來搪塞一個落拓的詩人?
很快,我明白到,這么想是錯的。
正因為我的落拓,我的在廬山三疊泉洗過的耳,在九華山的歸城寺里被梵鐘撞得更為清純的襟抱,黃山才迎我以雨。
人之上升的歷史中,雨是永遠的動力。而詩人之于雨,并不僅僅是生物的適應。至今我尚能感到,落在唐詩宋詞中的雨,是何其地撩人情懷?!鞍蜕揭褂隄q秋池”的李商隱,深沉徹骨;“寒雨連江夜入?yún)恰钡耐醪g,冷峻有加?!耙凰驘熡耆纹缴?,活脫脫的蘇東坡情性;“細雨騎驢過劍門”,書劍飄零的陸放翁自況。大凡血氣十足的詩人,沒有幾個不落拓的,唯其落拓,才能讓生命在雨中開放出超凡拔俗的花朵來。
所以說,今夜的黃山雨,是為我下的。
——熊召政《黃山聽雨》
作者避開人們常寫的黃山的松、石、云,而是寫黃山的雨。黃山之雨有什么不同呢?其實不同在于作者將自己的心情融入了黃山之雨中,將自己由失意、失望到釋然、感激的情感變化寄托于雨中,給人一種鼓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