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死刑是否對犯罪具有威懾力,是死刑存廢之爭的重要論題。本文從死刑威懾力實證研究的困境出發(fā),以激情殺人這一類特殊殺人為切入點,結合心理學的相關知識,試圖找出激情殺人行為人、受害人對死刑適用可能存在的心理反應。同時,在梳理相關觀點的基礎上,以激情殺人為語境,提出了三個有助于探明死刑是否對激情殺人存在威懾力的心理學問題。以期推動法律和心理學的結合,并促進死刑理論的發(fā)展。
關鍵詞:死刑 威懾力 激情殺人
一、問題提出
(一)撲朔迷離的死刑威懾力研究
人道地適用死刑并限制死刑的范圍,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但廢死潮流中的最后一環(huán),殺人罪死刑是否應當廢除尚未達成明確的共識。在這場爭論中,死刑是否具有威懾力是至關重要的一個論戰(zhàn)點,甚至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誰勝誰負。因為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死刑真的能夠震懾犯罪、拯救生命,那么不論是出于功利還是道義我們都應當保留它。問題在于,當下關于死刑威懾力的研究堪稱撲朔迷離:以在該領域最先進的美國為例:自1976年Gregg系列案件重啟中止了四年的死刑適用之后①,許多研究采用了數(shù)據(jù)分析的方法,試圖找出死刑判決、執(zhí)行和殺人案件數(shù)量之間的聯(lián)系。這些研究取得大量的,但是相互矛盾的成果。一些研究表明,死刑能夠挽救生命。另一些研究提出,死刑沒有意義。甚至有一些研究聲稱,死刑執(zhí)行會促進殺人行為。②
(二)矛盾的成因
結合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Daniel Nagin委員的觀點,筆者認為問題在于研究者沒有從“犯罪人如何看待死刑”這一角度進行思考,從而產(chǎn)生了很多邏輯漏洞。比如,在聲稱死刑阻卻了殺人的研究中,研究者普遍忽略了:并非所有的殺人犯都被判處死刑,有很大一部分人被判處徒刑。因此,從被威懾者的角度看,可能是對無期徒刑徒刑恐懼使他沒有犯罪。換句話說,無期徒刑的威懾力和死刑的威懾力是“交織”在一起的。綜上所述,為了得出切實可靠的結論,我們不能再重復宏觀的數(shù)據(jù)分析,應當從犯罪人的心理入手深化死刑威懾力研究。
(三)激情殺人死刑存廢
情緒犯,即因他人不正當行為引發(fā)的強烈情緒而當場實施的犯罪。激情犯是情緒犯的一種,指個體受到強烈刺激而導致情緒爆發(fā)而引發(fā)的犯罪行為。憤怒是激情犯的主導情緒,從心理學的層面講,憤怒會降低人對風險的感知,從而作出風險失控的選擇。③因此,激情犯通常實施以殺人為代表的暴力性犯罪行為。
一般而言,探討死刑存廢主要從刑罰的報應性、預防性兩個角度出發(fā)。對于激情殺人而言,由于行為人的情緒一般是由被害人的不正當行為引發(fā)的,因而死刑的報應性基礎有所減弱。典型如在受虐殺人中,人們往往會行為人產(chǎn)生憐憫情緒從而不希望判其死罪。因此,若能通過研究否定死刑對激情殺人者的威懾力,我們就能在廢死的道路上更進一步。
綜上所述,本文從激情殺人過程中行為人的心理特征出發(fā),提出可能的實證研究方向。
二、激情殺人心理機制
(一)激情殺人的構成要件
通過構成要件進行此罪與彼罪的區(qū)分,是刑法永恒的話題。刑法研究走到今天,構成要件除了能用于劃分罪與罪之間的界限外,對法律心理學研究也具有重要意義。因為構成要件是罪行的提煉,理解構成要件有助于理解犯罪發(fā)生的主客觀過程。故我們可以以構成要件的相關理論為基礎,探尋死刑在罪行不同發(fā)展環(huán)節(jié)的作用。
刑法理論上對激情殺人構成要件的探討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第一,前提要件?;卮鹗裁礃拥拇碳ひ蛩貙儆谝l(fā)激情殺人的因素,包括刺激的類型、性質(zhì)、強度;第二,主觀條件。探究如何判斷行為人是否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產(chǎn)生了情緒及情緒強度的問題。第三,行為條件。主要解決行為是否在情緒的作用下實施、該作用是否貫徹始終的問題;第四,對象要件,主要討論情緒犯的對象是否限于被害人的問題。④
筆者以構成要件理論為基礎,結合情緒行為發(fā)生機理的相關知識,在此提出以下三個問題:第一,死刑的適用是否有助于減少外界刺激?第二,死刑的適用如何影響行為人的行為時的情緒和認知?第三,死刑適用是否有助于縮短激情冷卻的時間?接下來,筆者將對上述三個問題做具體論述。
(二)死刑對刺激因素的影響
激情殺人的刺激因素,指的是引發(fā)殺人者暴怒情緒的他人不正當行為。最常見的刺激因素是挑釁。心理學研究表明,對高攻擊個體而言,挑釁情境的憤怒變化量顯著大于挫折情境與一般情境,這可能是因為挑釁情境包含更多威脅信息。⑤因此,從這個角度探究死刑威懾力,關鍵在于追問“死刑的適用是否能減少威脅信息的產(chǎn)生。這就要回到挑釁話語的心理機制上尋找答案。研究表明,挑釁話語的一個重要心理動因是情感宣泄。那么問題來了,死刑的存在是否會讓挑釁人在情感表達時更加克制,從而減少威脅信息產(chǎn)生?筆者此處提出的假設是不會,與此相反,死刑會提升威脅信息的等級。因為人們只可能會挑釁一個他認為弱于自己的人,而死刑的存在會加劇這種認識,人們會認為行為人“不敢怎么樣”從而肆無忌憚地威脅行為人。該假設有待心理學研究來驗證。
(三)死刑的適用對行為人情緒與認知的影響
首先,要明確死刑適用是否對行為人產(chǎn)生影響。如前所述,死刑威懾罪犯的前提在于犯罪人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遭致死刑。而根據(jù)部分學者的觀點,激情作用下,行為人的認知能力會減弱,導致其不能對自己行為的后果進行準確判斷。根據(jù)該觀點,激情殺人者在殺人時無法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將遭致死刑。另有學者認為,激情狀態(tài)下,行為人的認識能力并非下降,而是朝某一專一方向發(fā)展。也就是說激情行為人認識到了自己的行為會遭致死刑,但在情緒的支配下,其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環(huán)境刺激和自身行為上。筆者贊成后一種觀點,理由在于:犯罪人無法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遭致死刑這種情況,僅存在于疏忽過失殺人和輕微暴力犯罪中。而在殺人行為里,由于“殺人償命”是一種非常樸素、簡單的觀念,行為人無須調(diào)動認知資源即可聯(lián)想并理解。因此,只要死刑尚存,死刑的適用一定會對激情殺人者的認知產(chǎn)生影響。
其次,認知產(chǎn)生情緒,而行為人對死刑適用的認知會具體導致什么樣的情緒是一個懸而未決的難題。貝卡利亞曾言,“與撲朔迷離的死亡觀念相比,長久喪失自由更令人恐懼?!钡軐W層面的思考只能作為假設的來源,為了探尋假設的正確性,我們需要通過心理學的方法來具體探究死刑可能產(chǎn)生的具體影響。
(四)死刑的適用是否有助于縮短激情冷卻的時間
激情殺人行為是一種情緒行為,情緒行為指情緒所主導、支配的行為。理論上之所以認同激情犯罪的有責性較弱,正是因為其在情緒的支配下喪失了控制能力,使得刑法的“期待可能性”有所降低。體現(xiàn)在條文層面,即“行為人在遭受刺激和實施致命打擊之間必須缺乏激情冷卻的時間,并且事實上行為人的激情在此期間沒有冷卻”。此處可研究的問題在于,死刑的適用是否能夠縮短“激情冷卻”的時間。研究這個問題具有以下意義:第一,從死刑威懾力的層面看,如果死刑的適用無助于縮短行為人的激情時間,甚至有可能導致行為人在“恐懼與憤怒交雜”的情況下變得更加不理性,那么激情殺人的死刑就應當廢除。第二,從懲罰犯罪的角度看,若能夠證明死刑的適用可以縮短激情冷卻的時間,并能夠得出相應的判斷標準,那就可以讓法官在審理類似案件時有更多的工具來判斷被告人主觀惡性、人身危險性,從而作出更公正的判決。
三、結語
法諺云,“法外尋法”,法律本身是自洽的,但絕不是自給自足的。要想在日益成熟的規(guī)范研究之外找尋創(chuàng)新點,法學和心理學的結合將是一個很好的突破方向。在過去的一百年里,有心理學家研究法律,也有法學家研究心理,但兩個群體之間的交流溝通“驚人地少”。正如法學家Wigmore所言:絕大多數(shù)法律人當認識到心理學家關于證言錯誤問題的研究已經(jīng)進行了100多年的時間時,無不感到驚訝。法學家們通常習慣于從法哲學出發(fā)來論證問題,而筆者認為,在當下,哲學沉思最大的作用在于啟示我們的研究方向,具體的論證應當由心理學、社會學研究來完成。就中國目前的法律心理學研究狀況看,“能夠推動法律理論進展的法律心理學研究近乎一片空白,已有的研究也局限在犯罪心理學或某些具體的議題上。且沒有任何一個法學期刊關于法律心理學,甚至一個欄目也沒有?!雹抟虼?,法律心理學在我國仍然有廣闊的研究空間。筆者未受過心理學專業(yè),技能與學識有限,未能提出具體的研究方案。但求能夠提出有意義的問題,并最終能對理論發(fā)展有所助益?;貧w正題,本文針對死刑對于激情殺人是否有威懾力主要提出以下三個問題:第一,死刑適用是否會加劇激情殺人的刺激因素?第二,死刑適用會對激情殺人者的情緒產(chǎn)生什么樣的具體影響?第三,死刑適用是否能夠縮短激情殺人者激情冷卻的時間?筆者相信,對上述三個問題的心理學回答,定能為死刑存廢之爭提供更豐富、切實的論據(jù)。
注釋:
①[美]科恩:《當代美國死刑法律之困境與探索:問題與案例》,劉超、劉曠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②Nagin, Daniel, Deterrence and Death penalty: Why the statistics should be ignored, Significance, Apr2014, Vol. 11
③陳少華:《情緒心理學》,暨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④袁彬:《情緒犯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
⑤劉楓、劉燊、祝陽君等:《挫折與挑釁情境下高攻擊個體的注意與情緒特點》,《心理研究》,2016年,第9期。
⑥樂國安、李安、楊群:《法律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
參考文獻:
[1][美]科恩.當代美國死刑法律之困境與探索:問題與案例[M].劉超,劉曠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2]樂國安,李安,楊群.法律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3]陳少華.情緒心理學[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8.
[4]袁彬.情緒犯原理[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5]劉楓,劉燊,祝陽君等.挫折與挑釁情境下高攻擊個體的注意與情緒特點[J].心理研究,2016,(09).
(作者簡介:郭澤正,武漢大學法學院,法學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