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東升
地理學習離不開解題,考試更是解題的集中體現(xiàn)。解答試題需要經(jīng)過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環(huán)節(jié)一,準確審題,充分獲取有用信息;環(huán)節(jié)二,精巧構(gòu)思,將地理知識與試題要求“對接”;環(huán)節(jié)三,編制答案,注重文字的錘煉及組織。地理審題是準確理解題意,弄清地理情景和地理問題,確定解題思路的關健。因此,解題分析和研究學生出現(xiàn)的審題問題, 對學生進行科學審題訓練, 是指導學生突破瓶頸,提高地理高考成績的有效途徑與關鍵。學生審題常見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一、敏銳度不夠,難以捕捉關鍵信息
主要表現(xiàn):一些學生審題時心急氣躁,沒有按照地理學科的特點及要求去審題,匆忙走過場。由于對試題信息不夠敏感——視而不見,難以對試題中的一些關鍵詞進行有效捕捉,無法準確提取到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或者由于缺乏審題的一些基礎常識與基本技能訓練,常常捕捉不到關鍵信息而導致失分。
例1:圖1所示的平原地區(qū)在20世紀60年代頻發(fā)沙塵暴。因沙塵中含有較多的鹽塵,該地區(qū)的沙塵暴被稱為“白風暴”。R1和R2兩河的主要補給是
本題要求回答的內(nèi)容非常明確??忌灰プD示經(jīng)緯網(wǎng)與河流信息進行區(qū)域定位,判斷該區(qū)位于中亞內(nèi)陸地區(qū),氣候干旱為區(qū)域主要特征,河流補給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與大氣降水,影響河流流量的因素主要是氣溫。但有些學生敏銳度不夠,捕捉不到關鍵信息,導致無法定位,也就無從回答。
應對策略:審題,先要讀懂題目。讀懂題目即不但清楚題目問什么,還要能讀出題目給出的條件,了解試題文字、表格數(shù)據(jù)以及相關圖像(區(qū)域圖、等值線圖、坐標統(tǒng)計圖、其它圖像)提供的信息。為提高學生審題時對關鍵信息的敏銳度,可以發(fā)掘題目中的隱含條件,找出題干中的“ 已知—可知—未知”,有時還要聯(lián)想“需知”。
具體做法審題時應邊讀邊想,讀出“四種”關鍵詞,用筆圏點勾劃,反復推敲,從中捕捉解題中呈現(xiàn)的顯性信息與挖掘其中蘊含的隱性信息。試題中涉及的“四種”關鍵詞包括問題的關鍵詞,常常有行為動詞如“指出、說明、描述、分析、闡述、比較”等;設問的關鍵詞如“簡述、簡析、描述、綜述、說明”等;問題中心詞如“條件、原因、措施”等;設定限定詞如“時間、地點”等。
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對一些重要地理事物(如特殊經(jīng)緯線、重要河湖、熟悉城市、代表性旅游景觀地甚至山峰、區(qū)域輪廓特征等)的識記及理解,讓學生審題時以一些關鍵文字、數(shù)據(jù)、圖表即能聯(lián)想到相應的地理知識,從而增強對試題關鍵信息的敏感度,挖掘隱性地理信息。
二、粗枝大葉,導致錯看漏看信息
主要表現(xiàn):由于粗心大意,部分學生審題時常常丟三落四,往往只注重題目要考查的知識,不注意題目考查角度、考查方式及一題多問,常出現(xiàn)對試題的看錯、看漏(如漏題目、漏要求、漏條件),其結(jié)果必定是答非所問或者答題不全(漏答)。
例2:一艘航行于太平洋的船,從12 月 30 日12 時(區(qū)時)起,經(jīng)過5分鐘越過了180°經(jīng)線,這時其所在地點的區(qū)時可能是:
A.12 月 29 日12 時5 分
B.12 月29 日11 時55 分
C.12 月 30 日12 時 5 分
D.12 月 30 日11 時 55 分
本題正確答案為 A、C,最常見的錯誤是漏選C,這主要是由于混淆了“180°經(jīng)線”和“日界線”這兩個概念。雖然國際上規(guī)定把 180°經(jīng)線作為日界線,但實際日界線與 180°經(jīng)線并不完全重合,因此,輪船越過 180°,可能越過了日界線,也可能沒有越過日界線,其日期也就有變與不變的兩種可能。許多學生正是由于沒有弄清這兩個概念的區(qū)別而犯錯誤。
應對策略:采取正確的審題步驟,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一個有效措施。地理審題一般要經(jīng)過三審。一審題干。注意“中心詞”——確定問題方向與答題方向;注意“限定語”——明確限定條件,確定思考范圍;注意“動詞”——確定答題方式;注意“連詞”——確定有哪些方面,有幾個問。
二審材料。地理試題形式多是“一拖二”、”一拖三”等,故二審一般采取倒序?qū)?,先審題目,再審材料,在一審基礎上依據(jù)題目尋找材料中與題目有關的信息,將材料中信息與題目、與教材知識、與基本技能有機結(jié)合,并對材料中信息進行合理取舍和正確加工,構(gòu)建出答題要點,為答題作準備。
三審題分。從歷年高考看,6 分題要點數(shù)目一般是 3 個,每個 2 分。而對于三個要點的題目,為避免失分,一般選擇 4~5 個方面作答,并把最重要最可能的正確答案寫進前 3 條,這樣審題和答題失分的機會相對少些。
三、思維欠嚴謹,曲解命題者意圖
主要表現(xiàn):無論是主觀題還是客觀題,每題都有命題人的命題思路和意圖,只有領會立意才能明確答題方向。不少學生在地理答題中由于審題欠嚴謹,不能領會命題者意圖,從而曲解題意或者未抓住重點,答非所問,導致失分。
一是未審清題目材料的“主旨”,導致對問題分不清主次,本末倒置,抓不住主要方面,卻關注次要方面。如“與美國西部相比較,我國西部開發(fā)中更為不利的條件有哪些?主語是我國西部而不是美國西部。又如“分析南美洲西海岸熱帶沙漠呈狹長分布的原因”,本題關鍵要答出狹長分布的原因,而不是分布的原因。
二是缺乏對地理考試中行為動詞的提取。地理考題中行為動詞眾多,包括“分析、簡述、概述、說明、推測、列舉、指出、比較”等。每一個行為動詞在很大程度上都體現(xiàn)了設問要求,限定了答題思路和方向,若在平時訓練中缺乏對其分析與運用,就很難弄清各動詞的內(nèi)涵和要求,達到潛移默化的目的。
應對策略:認真審題,注意揣摩出題者的意圖,教師一定要求學生問一問以下四個為什么:試題已知什么、問了什么、在考什么、自己又學過什么?對于一些容易混淆設問關鍵詞如“簡述、簡析、描述”需小心審題,根據(jù)不同設問方式,把握不同答題要求(如表1),這樣就可以防止曲解命題者意圖,準確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