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一月上旬,南方各地已綠樹成蔭,北京還是一片蕭條。在這凜冽冬日,這平凡的早晨,我們相約了一位不平凡的先生。
一大早,我正在檢查采訪所需的材料與器材,手機就收到了他的信息,“我已到達,你們在哪?”我看看表,比預(yù)約時間早到約20分鐘,還是從偏遠的郊區(qū)過來。
這就是于懷,一位自然風光攝影家。
一張圖片 告訴你一段故事
見面后,沒有太多的寒暄,于懷老師就開始一楨楨的向我們介紹他的作品。小小的電腦就是他的“百寶箱”,他講的開心,我們也看的如癡如醉,恍若置身于美妙的山水間。在贊嘆一張又一張的美麗照片時,我們發(fā)現(xiàn),心中已流失許久的對自然景觀的敬畏、對田園風光的欣賞,在此刻被一位攝影愛好者打撈。
1967年,于懷老師在北京十二中畢業(yè),畢業(yè)后即赴黑龍江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二十三團(現(xiàn)859農(nóng)場)支邊,那里的景致奔放、壯美?!拔以诒贝蠡氖欠浅3鋵嵉??!庇趹颜f,十年的支邊生活,把人生最美的年華播撒在這片土地上。歲月雖帶走了蓬勃的青春,卻留下了篤厚的情感。他掛念著這片黑土地,以及黑土地上無雙的景致。但很遺憾當時沒能拍下一些照片,為這一段崢嶸歲月留個紀念。后來于懷曾先后九次回到北大荒,拍攝景色、探望舊友,終于充分領(lǐng)略到了這“第二故鄉(xiāng)”的獨特之美,也留下了一幅幅經(jīng)典之作。
“你那才叫生活,我們只是活著”
1980年初,于懷老師返回北京,先后任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職工子弟中學教師、校長、北京核工業(yè)學校校長等職務(wù)。工作異常繁忙再加上經(jīng)濟拮據(jù),追尋自然風光的這個愛好,像是汪洋大海里的一個小小軟木塞,任大雨磅礴,狂風雷電,兀自深深淺淺的飄浮,不曾沉沒。
同年年末,他用攢了一年的工資購買了一臺理光相機,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大門也自此打開。買了相機后的這幾年他前前后后拍了很多照片,較滿意的一次是在新疆喀納斯的拍攝,“我把那幾百張漂亮的風光照片翻來覆去看了好多遍,當時我心中就激起去祖國各地拍攝風光的強烈愿望。我多次請假去云南、四川、青海、甘肅、內(nèi)蒙古、新疆和西藏(除西藏的阿里和珠峰以外)等地拍攝,這些路線我?guī)缀醵甲哌^了一遍?!逼渲袕埣医邕@個地方,讓他印象格外深刻。
2008年,于懷去張家界采風,他想拍到自己期待的云霧飄渺的景觀。但是天公不作美,并沒有遇到。就在攝影團準備返京的當天,下起了雨。搞攝影的人都清楚,雨后山上可能會出現(xiàn)云霧。于懷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當機立斷退掉了回京的車票,一個人留了下來。當時天色已晚,根本不可能再上山拍照,只好等到第二天。清晨天還未亮,于懷早早地從床上爬了起來,到達景區(qū)時,工作人員還沒開始上班。等景區(qū)一開門,他先乘坐擺渡汽車然后轉(zhuǎn)乘索道,前后花了大概一個多小時才到達目的地,這次,大自然跟他開了一個玩笑。等到達山頂時,由于又經(jīng)過了一個夜晚,山上的云霧已被風吹散,于懷還是沒能拍到自己期待的美景。
后來,不甘心的于懷又三次到張家界,最后一次,他直接住在山上,為拍云海,他不放過任何拍攝機會,不放棄一切可能。在他等待的第九天,大自然對他的執(zhí)著與勤奮給予了昂貴的饋贈,在那群山之巔,于懷拍到了夢寐以求的景致,雨后的山巒,在云霧的繚繞中如夢如幻,猶如仙境。
2010年12月,于懷參加去呼倫貝爾的攝影團。此時的呼倫貝爾溫度已經(jīng)低到了零下四十五度左右,無論穿得多厚,寒冷的風仍像鋒利的尖刀刺破衣物,鉆入骨髓,于懷是里面年紀最大的。他從不在奔波的車里補覺,怕錯過抓拍美景的機會;他從不滿足于導游推薦的拍攝地點,而是自己另辟蹊徑尋覓美景;他甚至可以為了拍攝蘑菇石,五上梵凈山(貴州銅仁);他可以在磅礴的大雨中,打著傘蹲守四五個小時,只為捕捉到曇花一現(xiàn)的自然景觀。
諸如此類事件,不勝枚舉,這在于懷那里早已成為常態(tài),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正如他的朋友打趣道“你那才是生活,我們都是活著”。沒錯!精彩的人生源于對事和物的執(zhí)著,湊合的那只能叫“活著”。
鏡頭后面的“頭”比“長槍短炮”更重要
那些能觸動人心的畫面,大多來之不易。攝影者為了拍到這一景致不知翻越了幾座山,走了多少路,頂著怎樣的風霜雨雪,冒著多大的生命危險。于懷說付出都是有收獲的,“自費外出拍攝,跋山涉水,苦既是樂;免費供人欣賞,以影會友,分享既是樂。”在他看來,一次次拍攝計劃的制定就有一回回的期盼,一次次與大自然零距離的接觸就是一回回的享受,一次次整理拍攝成果又有一回回的欣喜,一次次與朋友的分享及網(wǎng)上的交流受到了稱贊,又是一回回的滿足。
自2013年9月以來,他堅持每天在微信上發(fā)一組攝影作品與朋友分享,圖片構(gòu)圖簡潔又富有深意。他說,攝影即減法。越是簡單的風格越能給觀看者帶來美的感受。無需太多技巧,只要獨具匠心的構(gòu)思和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于懷把這二者總結(jié)為頭腦內(nèi)的想法和眼睛里的看法,就是“鏡頭后面的另一個頭”。
十幾年來,于懷走遍了祖國的長城內(nèi)外,大江南北。現(xiàn)在他將目光投向了國外,美國、尼泊爾、澳大利亞等十幾個國家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的作品曾在首屆“中林杯”國家森林公園攝影大賽獲得二等獎。中國旅游出版社、中國攝影報、《中國林業(yè)》雜志等單位使用過他的照片。人民網(wǎng)、深圳新聞網(wǎng)等網(wǎng)站均有他的作品。
現(xiàn)在,于懷仍然行走在路上。四處奔波,需要有一個強健的體魄來做支撐,當問起有何養(yǎng)生方法時,他大笑道:“我的生活就是我的養(yǎng)生方法啊,你看:欣賞旖旎的風光使我心情愉悅;四處行走不僅得嘗各地美食,還能讓我強健體魄,抵抗疾??;旅行途中結(jié)識同行數(shù)人,共同切磋技藝。試問:一個人內(nèi)心無煩惱,吃飯胃口好,和一幫喜歡的朋友做著自己喜歡的事,還有什么理由不健康呢?”一席話聽得我們瞠目結(jié)舌,這“另類”養(yǎng)生方式也刷新了我們的養(yǎng)生觀。其實,那些實用的養(yǎng)生方法往往就在你熱愛的生活里。
結(jié)語
難以想象,一個將近七十多歲的人,背著沉重的行囊,走在地球上的某個角落,他越過高山大川、沙漠浩海,穿行森林沃野、鄉(xiāng)間小道...... 夕陽西下,被拉長的身影,煢煢孑立,不斷前行。只為胸腔里那一團火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