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川玲+黃亭亭
治療拖延癥,就是在培養(yǎng)一個大有前途的孩子。
拖延癥這個話題,大人們都不陌生:有10個客戶電話要打,但已經(jīng)第3天了,還有10個電話沒有打;明天都要上臺演講了,今晚11點半還沒開始動手寫PPT;明明賬戶上有錢,偏偏要到了收拖欠罰款時才急沖沖去交……這些熟悉的行為,就是我們大人的拖延癥。
但是,你知道嗎?小朋友也有拖延癥。
慢吞吞起床、滿世界找襪子、嫌早餐不好吃吃得很慢、每天上學都遲到……這些是幼兒時代的拖延癥,但是因為經(jīng)常被包上“慢性子”、“幼兒園沒有吸引力”的外衣,讓家長和孩子不能及時察覺。
再往后,小學生拖拖拉拉總是寫不完作業(yè),以至于每天沒有玩耍和睡覺的時間,中學生明明頭懸梁錐刺股、熬夜死磕但總是成績不好……這些孩子可能是真學不會,也可能是老師教育不得法,但最大的可能性是因為吸上了一種大腦毒品,這種毒品的名字叫:拖!延 !癥 !
拖延癥的直接危害是讓孩子所有的時間都被低效率垃圾時間占滿,其間接危害是令孩子厭學,對自己喪失信心。一半學生只要治療好拖延癥,就能夠提高效率,提高學習成績,進而改變對人生的感受。
那么還等什么?趕緊來治吧!
第一步 分辨他是否真的得了拖延癥
腦科學家發(fā)現(xiàn),人們在面對困難任務(wù)時,大腦會產(chǎn)生一種讓人痛苦的物質(zhì),在這種痛苦物質(zhì)作用之下,人就會選擇逃避和拖延。所以產(chǎn)生拖延癥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完成事情的困難程度。換成另外一句話更好理解:拖延癥討厭的是困難,而不是事情本身。
了解這個重點對于小朋友拖延癥的治療非常關(guān)鍵。這是因為成人治療拖延癥,都是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治療;而兒童治療拖延癥,是父母發(fā)現(xiàn)、敦促小朋友治療。父母出現(xiàn)“誤診誤治”的情況是,經(jīng)常沒有搞清楚孩子究竟是害怕事情本身,還是害怕做事情的困難。
比如,拖拖拉拉不去練琴的孩子,究竟是孩子畏懼練琴的枯燥痛苦,還是根本就不喜歡彈琴?
孩子去幼兒園拖拖拉拉,究竟是因為在犯拖延癥,還是在幼兒園過得不開心?
所以,在“治療”孩子拖延癥的時候,一定要分辨是否是孩子的主觀意愿。如果事情本身不是孩子心甘情愿做的,“治療拖延癥”就會變成家長將自己的意圖強加給孩子的一種方式,“治療過程”就變成操縱孩子的一種手段。而孩子在強勢并且精明的家長面前,常常憤怒傷心而無法反抗——那些兩眼空洞、為家長和老師讀書的孩子就是“誤診誤治”的受害者。
在這樣情況下,以下的治療方法收效甚微,甚至會惡化親子關(guān)系。
但如果“確診”是拖延癥,而且小朋友也迫切想要改變現(xiàn)狀,那么我們就可以展開下面的“治療方案”了!
第二步 確定拖延的終點,開始的起點
拖延癥的大腦機制,是因為分泌了類痛苦物質(zhì),在這個時候人們通常選擇的是轉(zhuǎn)移到一個輕松的小事上。孩子們最喜歡干的,就是看幾頁漫畫書,打幾下游戲,看看動畫片……這就是典型的拖延規(guī)定動作。
在這個時候,我們最應(yīng)該做的,就是重建習慣動作。
你可以跟孩子整理一份一一對應(yīng)的重建習慣動作表,比如:
玩游戲——關(guān)掉ipad
在線看動畫片——關(guān)掉wifi
看漫畫書——收起漫畫書
整理房間——離開混亂的房間
重建習慣之后,讓孩子設(shè)定一個開始的時間。
我的有效方法就是問孩子一句話:你希望5分鐘后開始,還是3分鐘后?
這個問題背后潛藏了兩個“機智用心”:一是你已經(jīng)沒有開始或者不開始的選擇權(quán)了;二是你沒有“拖很久”開始,還是“拖一會兒”開始的選擇。你只有迅速開始的權(quán)利,不逃避不畏懼的權(quán)利。
孩子們聽見這個問題的時候,一般已經(jīng)明了自己跟家長的決心,他們通常的回答反而是“3分鐘!”性急的孩子甚至問“可以馬上嗎?”——回答這個問題的孩子,已經(jīng)向拖延癥宣戰(zhàn),已經(jīng)為解決困難做好了準備。
第三步 番茄工作法,讓大腦集中成一束激光
番茄工作法其實跟番茄沒有關(guān)系,而是因為發(fā)明這個工作法的弗朗西斯科·西里洛先生用的計時器是番茄造型的。所以更加準確的名字應(yīng)該叫“計時器工作法”——你可以用任何計時器來代替番茄計時器,從儀式感的角度,可以專門帶孩子挑選一個他喜歡的造型的計時器;從環(huán)保的角度,可以用爸爸媽媽的手機。
番茄工作法流程
1.決定做一項任務(wù);
2.屏蔽一切打擾,將番茄鐘(定時器)設(shè)為25分鐘;
3.時間到,稍作休息,給自己小小的獎勵(吃一塊巧克力,聽一首歌等);
4.繼續(xù)重復,四個番茄鐘后,好好休息半個小時。
番茄工作法能夠讓大腦切換到心無旁騖的工作模式。無論大人小孩都會獲得一種巨大的安全感——安安心心做一件事情不被任何人打斷的安全感,可以認真雕琢一件事情、不用擔心時間不夠要降低要求的安全感,可以放心地精益求精的安全感;可以沉浸做事情本身而不用考慮結(jié)果的安全感。
在這份安全感需求如此強烈的模式下,跪求各位父母:不要體貼地送水果送點心,不要提醒孩子要多喝水,不要提醒孩子的坐姿,不要提醒孩子小心近視,不要問孩子明天的衣服準備好沒有,不要在旁邊監(jiān)視、懷疑你的孩子……你最該做的事情就是:離開!
回顧我們學生時代的學霸,職業(yè)生涯的骨干精英,你會發(fā)現(xiàn)那種光芒四射的霸們,往往熬夜不多,偶爾加班,看上去特別輕松(實際上也很輕松)。這是因為他們的學習工作狀態(tài)非常純粹和專注——世界上最純粹集中的光是激光,番茄鐘那25分鐘,就是把你大腦的光芒凝聚成一束激光的25分鐘。
第四步 把艱難任務(wù)拆分為小任務(wù)的成就記錄表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任務(wù)不是一下完成的,所有的艱難任務(wù),都可以拆分成一個一個小任務(wù)。
跟孩子一起,把大任務(wù)拆解成小任務(wù),然后把這些看起來很輕松的小任務(wù)填到一個叫做“成就記錄表”的表格里面,只要完成了,就貼一個貼紙,或者畫一朵小紅花,孩子會感受到:大任務(wù)原來不難完成。
實際上,很多兒童心理師甚至是用一份表格糾正孩子尿床、咬指甲等習慣性障礙的,任何小任務(wù)能夠堅持21天,就能養(yǎng)成習慣了。
第五步 要設(shè)置“有盼頭”的余地
設(shè)置結(jié)束時間跟設(shè)置開始時間一樣重要,甚至更加重要。一旦孩子想到5點之后就可以肆無忌憚地享受自由,那么大腦會鼓勵你集中精力,盡早完成計劃。
如果孩子看到房間一片混亂,知道收拾干凈的難度頗大且遙遙無期,肆意玩耍在今天是無可指望的時候,他肯定會消極怠工,大犯拖延癥。
那么合適的任務(wù)量是多少呢:孩子精力和時間的60~80%。
這個任務(wù)量帶給孩子信心:肯定能夠完成,肯定可以玩耍;這個任務(wù)量讓孩子不畏懼困難,進而不會拖延;這個任務(wù)量能夠讓孩子體會到成就感。成就感才是激勵孩子繼續(xù)走下來的最偉大的動力。
最后,一定要保證孩子在完成任務(wù)后有甜頭,可以吃他愛吃的零食,干他愛干的事情——無論是玩游戲、吃冰淇淋還是出去閑逛,孩子每天一定要有半小時按自己的意愿活著。要讓孩子的一生由每個“有盼頭”的日子組成。
治療拖延癥,就是在培養(yǎng)一個大有前途的孩子。
某種角度來講,我們應(yīng)該慶幸眼下孩子患上了各種各樣的拖延癥。拖延癥意味著孩子有一個很想解決的問題,有一個他足以畏懼的困難。治療拖延癥的過程,就是在培養(yǎng)孩子解決困難的能力。當他不畏懼解決問題、學會了解決問題,從解決問題中不斷地得到成就感,他就從一個退縮的人,變成了一個自信積極、有余力幫助別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