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與消費的折扣角力
10.13999/j.cnki.scyj.2017.03.001
折扣是魔鬼,人們在“撿便宜”的誘惑下,紛紛跳入陷阱,經(jīng)濟越不樂觀,財務壓力越大,人們對于折扣就越上癮。但物極必反,當減價風氣日益盛行,成為常態(tài),消費市場的購物方式也就有了很大的改變。就算是最便宜的賣家,也不會是絕對的贏家,只顧一味打折扣的商業(yè)隊伍,距離經(jīng)營困境的日子反而不遠了。
每到年關,商場促銷目不暇接,在炫目的數(shù)字背后中,人們感嘆“一年難過一年”的同時,究竟有多少人能夠真正精明消費,戰(zhàn)勝物質(zhì)欲望,擺脫折扣誘惑?
折扣(discount)一詞是由英王占士一世時期的“discomputare”延伸而來,但折扣的歷史并非源于英國,而是源自于19世紀50年代的法國商人行會重鎮(zhèn)——巴黎。當時阿里斯蒂德·布西科(Aristide Bousicaut)在賽納河岸開了一家“大商店”,即百貨公司的前身,將產(chǎn)品掛上標價,成功吸引顧客。
這個精明商家其后首開先河,發(fā)明了“白色折扣季”,在每年1月底至2月初,所有白色商品減價出售,開賣第一天營業(yè)收入暴漲3倍,整個促銷期間,營業(yè)收入比其他促銷活動進賬還多。促銷的種子于19世紀70年代萌芽,發(fā)展至今。
時至今日,折扣促銷已成常態(tài),交易市場也不再只是商家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與供應之間、供應與消費之間的“三角戰(zhàn)”。
當周年慶不再“周年”舉行,當“會員好康”天天上場,當人們不再非促銷日采購,供應與消費市場之間的議價拉鋸,讓促銷不再是商家的絕對優(yōu)勢。
盡管如此,即使是最聰慧理性的消費者,仍然會對減價折扣沒有招架之力,而商家們眼看大權旁落,則想盡辦法出奇,力求保住僅存的控制權。
馬克·艾伍德是時尚與專業(yè)零售業(yè)資深記者,他從奢華的百貨到土耳其仿名品大市集,從賓州郊區(qū)的特賣市場,到“折扣券麥加圣地”的佛羅里達小鎮(zhèn),讓讀者見識“能省一分是一分”的精明買家,也目擊時尚編輯如何潛入社群媒體、搶先得知樣品特賣會訊息,或為了搶購減價電腦,不惜搭帳篷徹夜排隊的顧客;從GAP、優(yōu)衣庫到高檔餐廳、名品百貨,看商家們?nèi)绾斡谩邦櫩瓦x擇權”換掉“撿便宜”,如何用行為經(jīng)濟對付“下殺再折扣”的惡魔通路市場。
再進一步揭發(fā)“折扣風潮”的黑暗面,包括組織犯罪分子大量偷竊折價券、精品店將折扣保留給特定貴賓,賣方偷偷舉辦將一般消費者排除在外的促銷活動。面對這場消費史上的最重大轉變,買方精打細算,賣方也有一套“防身術”,確保自己在減價狂潮中得以保護自己的利潤,包括推出秘密特賣、改成動態(tài)定價甚至將好好的高檔衣服割爛。
這一場買賣價格的搏斗,未有絕對的贏家。
1880年代,可口可樂首次推出零售折價券,消費市場為之震驚。到了今天,每4個美國消費者當中,就有1人幾乎到了“非促銷品不買”的行為模式。
隨著人口成長減緩、商業(yè)品牌爆炸性增長、網(wǎng)絡商店崛起、買賣資訊的透明,全球消費市場越來越愛議價。
在這個大折扣的時代,后遺癥就是商家“身不由己”地宣傳便宜、觸動買氣,增加銷售,但在商家的倉庫與消費者的家中,都患上了“囤貨過多癥候群”。
當這種現(xiàn)象愈演愈烈,馬克·艾伍德從品牌到消費者個人的角度分析,大減價背后的世界,除了倒轉供應商與消費群的主從關系,還有更多破壞性的游戲出現(xiàn)。折扣狂潮使消費大眾著迷,對個人與零售業(yè)、商品生產(chǎn)者及至整個生產(chǎn)鏈和消費市場,都將帶來巨大的沖擊,正在深刻影響著社會消費文明的趨勢,正高速改變經(jīng)濟的本質(zhì)。
網(wǎng)絡時代的降臨,仿佛消費市場的一記“當頭棒喝”,不再一味受折扣促銷誘惑,也因為商家常年瘋狂的減價折扣競爭,讓消費者對原價不再有期待,而是要求更多的折扣,從減價到削價,市場出價的權力天秤,反而快速向消費者傾斜。
當前購買資訊大透明,人們比較的不再是原價,而是折扣價的差距,網(wǎng)購更成“殺價狂”的購物天堂,全球買賣市場正進入“手機一掃就能比價”的最優(yōu)惠消費時代。
(供稿:王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