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果,高秀志,牛寧海
換熱器是電站輔機設備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換熱性能對發(fā)電機組的運行效率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在電站輔機設備中,按照功能區(qū)分,換熱器大致可分為高壓、低壓給水加熱器、給水除氧器、凝汽器、閉式水水換熱器、汽封加熱器、滑油冷卻器等[1-2]。在有關換熱器的換熱性能、運行穩(wěn)定性及制造工藝方面的研究中,有許多文獻提供了可用于工程設計的寶貴數(shù)據[3-7]。其中,縱流殼程換熱器是采用新型支撐結構的換熱器,其管束的新型支撐替代了傳統(tǒng)的折流板結構,可增強殼程介質在流動過程中的小范圍擾動,因此,提高了換熱器殼程的換熱系數(shù),并減小了殼程壓降。
在國外,對于殼程縱流換熱器的研究較早。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某石油公司就推出了折流桿式殼程縱流換熱器,具有優(yōu)良的傳熱性能和水力性能。此后,世界各國對該類型換熱器展開了進一步研究。我國于20世紀80年代初,也開始了該方面的研究,包括繞流管的布置對流場及換熱性能的影響、殼程近壁區(qū)域流動換熱特性、條帶支撐結構換熱器的工作性能等[8-11]。
現(xiàn)以調研多種縱流殼程換熱器結構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具有新型支撐結構的縱流殼程換熱器的設計方案。該換熱器結構與常規(guī)的折流桿換熱器相比,其制造加工工藝較為簡單,成本更加低廉,在應用上具有一定的潛力。為此,采用FLUENT軟件,對具有不同導流頭支撐結構的換熱單元進行了數(shù)值模擬。根據導流頭前后錐角的變化,研究了不同錐角對換熱單元傳熱系數(shù)和流動阻力的影響,為縱流殼程換熱器的工程運用,提供參考。
具有導流頭支撐結構的縱流殼程換熱器的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具有新型導流頭支撐結構的換熱器
殼側介質經外導流筒進入換熱管系區(qū)域后,沿軸向方向流動。由于在換熱管間均布置有導流頭,介質流經導流頭阻塞區(qū)域時,會伴隨有周期性的加速和減速,形成射流擾動,從而大幅提高管系殼側的表面?zhèn)鳠嵯禂?shù)。此外,該導流頭與換熱管緊密貼合,因此,在換熱管的中間區(qū)域形成了有效支撐。該型換熱器核心零部件的制造難度較低,安裝方便。在設計上,不用過多考慮管系與殼體的裝配間隙,從而降低了制造及加工成本。
縱流換熱器的導流頭,是該換熱器的核心零件。導流頭的主要作用有兩點,其一,是對管系進行支撐。其二,對殼程流體具有阻流作用,使殼程流體產生局部擾動,提高了殼程介質整體的換熱系數(shù)。殼程流體經導流頭作用后,其尾部產生的脫渦現(xiàn)象,對殼程介質的換熱具有重要影響。對換熱的影響程度,由導流頭前、后錐面角度的大小及流道尺寸等因素決定。利用CFD流體計算軟件進行模擬計算,取換熱管的外徑為16 mm,換熱管的橋距為20 mm,導流頭的阻流外徑為 11.2 mm,芯桿直徑為 6 mm,僅考慮導流頭錐面角度對尾部脫渦流體的影響。根據不同角度的導流頭,計算縱流換熱器的換熱效率及流動阻力。
在模擬計算中,以3×3阻流元件為計算單元進行計算,以便觀察完整的阻流單元尾部脫渦形態(tài)。流動換熱仿真計算的模型,如圖2所示。模型中,包含9個導流頭,對應了9組冷卻管外壁換熱面。計算模型長度為150 mm,導流頭外部支撐面的寬度為16 mm,導流頭距進口端面為50 mm??倱Q熱面積為0.068 m2。
圖2 流動換熱仿真計算模型
建模后進行了網格劃分,將殼程與管程的介質定義為水,換熱壁面為不銹鋼。殼程介質的進口溫度為35℃,流速為0.5 m/s,不銹鋼換熱表面的溫度為65℃。在計算過程中,忽略污垢系數(shù)對換熱效率的影響。
3.2.1計算結果(錐面角均為45度)
計算所得的截面壓力云圖,如圖3所示。由計算結果可知,單個導流頭及150 mm流程內的介質壓降,為620 Pa,壓降主要集中在導流頭前部入口段。
圖3 X=0截面上的壓力云圖
計算所得的截面速度云圖,如圖4所示。根據計算結果,殼程介質經縮口流道后,流體被加速,最大流速為 1.13 m/s。提速比為2.26(最大流速/入口流速)。此外,據圖4可知,由于導流頭的存在,使流體在流經縮放口的過程中,形成了很好的引射流作用,強化了流體的擾動過程。
圖4 Y=0、Z=50 mm截面上的速度云圖
計算區(qū)域內流場的速度矢量分布圖,如圖5所示。由圖5可知,在導流頭引射流作用下,殼程流體在很大區(qū)域內都存在強烈擾動,因此,該擾流設計是可行的。統(tǒng)計了最終計算結果后,得到換熱壁面的總體換熱功率為8 354 W,換熱壁面的表面?zhèn)鳠嵯禂?shù)為 h=Q/(△T×A)=8 354/(57.5×0.068)=4 273.1 W/(℃·m2)。
圖5 計算區(qū)域的速度矢量圖
3.2.2不同錐角對換熱性能的影響
分別按不同的導流頭角度,計算區(qū)域內的平均表面?zhèn)鳠嵯禂?shù)。計算所得的表面?zhèn)鳠嵯禂?shù),如表1所示。表面?zhèn)鳠嵯禂?shù)隨前后錐角變化的曲面圖,如圖6所示。由計算可知,當導流頭的角度不同時,區(qū)域內表面?zhèn)鳠嵯禂?shù)為4 200~4 400 W/(℃·m2),變化的浮動范圍,約為±2%。同樣,據計算結果可知,隨前后錐角角度的增大,換熱系數(shù)也在增加。因為前后錐角的增大,將加劇流動區(qū)域內的紊流強度,削弱流體換熱邊界層的厚度,從而提高了換熱系數(shù)。然而,換熱系數(shù)隨錐角的變化,并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在一定范圍內,增大前后錐角的同時,雖然會增強局部區(qū)域的換熱,但也會使出口射流的影響區(qū)域變小。由圖6可知,在曲面中間位置,存在一條曲線(拐點連線)。在曲線之后,換熱系數(shù)隨前后錐角的增大而提高的趨勢開始變緩。
表1 不同導流頭錐角對應的表面?zhèn)鳠嵯禂?shù)單位:W/(℃·m2)
圖6 表面?zhèn)鳠嵯禂?shù)隨前后錐角變化的曲面圖
3.2.3不同錐角對流動性的影響
評估換熱器性能的優(yōu)劣,除了傳熱性能之外,還包括了介質在換熱器中的流動性,即壓降。在模擬計算中,換熱器繞流支撐元件的間距,取150 mm。在工程中,只需要根據計算結果乘以換熱器的布置單元個數(shù),即可得換熱器的整體壓降。據表2可得,單元的壓降均為500~700 Pa,變化浮動的范圍,約為±20%。相比于錐角對表面?zhèn)鳠嵯禂?shù)的影響,錐角對壓降的影響更明顯。區(qū)域內壓降隨前后錐角變化的曲面圖,如圖7所示。由圖7可知,區(qū)域內的壓降,隨前后錐角的變化整體呈現(xiàn)上升趨勢,前錐角與壓降有著相應的變化規(guī)律。前錐角增大,使導流頭的阻流系數(shù)增加,從而導致了壓降增大。后錐角對壓降的影響,不如前錐角的影響那么明顯。在前錐角相等的條件下,壓降通常隨后錐角增加而先增大再減小。后錐角對壓降的影響,可結合數(shù)據及圖4可知,當后錐角較小時,脫渦流體的流動較為平緩,擾動強度小,擾動區(qū)域大;當后錐角較大時,脫渦現(xiàn)象較為劇烈,擾動強度大,但擾動區(qū)域小。因此,壓降與后錐角之間的關系,也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
表2 不同導流頭錐角對應的壓降 單位:Pa
圖7 區(qū)域壓降隨前后錐角變化的曲面圖
采用新型支撐結構的縱流殼程換熱器,具有良好的換熱性能。依據數(shù)值模型,對計算單元內的換熱量進行了模擬計算,研究了該換熱器殼側介質的流動特性及溫度分布狀態(tài)。經分析后認為,縱流殼程換熱器具有幾個方面的特性。
(1)新型縱流殼程換熱器,是通過導流頭使流經介質形成周期性引射流,從而強化了換熱。
(2)換熱器的表面?zhèn)鳠嵯禂?shù)及壓降,均隨前后導流頭錐角的增加而變大。
(3)表面?zhèn)鳠嵯禂?shù)及壓降,隨錐角的大小而變化,但在計算結果的曲面中間區(qū)域,出現(xiàn)了數(shù)值變化減緩的趨勢。因此,經綜合考慮,取前錐角為45°,后錐角為60°,是比較理想導流頭的設計值。既可確保區(qū)域內的換熱效率,還不會有較大的壓降。
參考文獻:
[1]董其伍,張垚.換熱器[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8.
[2]何克強,胡仁海,周彥偉.電廠典型管殼式換熱器換熱管選擇探討[J].電站輔機,2011,32(3):10-12.
[3]王立昆,張盛巖,陳小平.淺析核電換熱器的管子管板脹接工藝[J].電站輔機,2015,36(2):9-13.
[4]侯艷峰,劉康,張娜.基于MATLAB的管殼式換熱器換熱特性仿真[J].電站輔機,2015,36(2):5-8.
[5]孫橋,楊忠福,鄧金權.管殼式換熱器自動布管CAD系統(tǒng)[J].工程科學與技術,2002,34(3):122-123.
[6]Jian Wen,Huizhu Yang,Simin Wang.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performance comparison for shell-and-tube heat exchangers with different baffl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Mass Transfer,2015,84:990-997.
[7] Jian-Feng Yang, MinZeng, Qiu-Wang Wang.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combined single shell-pass shell-and-tube heat exchanger with two-layer continuous helical baffl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2015,84:103-113.
[8]朱凌云,周幗,彥朱冬生.縱流殼程換熱器傳熱性能研究進展[J].化工機械,2014,41(3):269-272.
[9]王永慶,靳遵龍,郭曉迪,雷佩玉,郭月明.一種帶狀支撐的縱流殼程換熱器熱力特性分析[J].鄭州大學學報(工學版),2013,34(4):77-80.
[10]古新,董其伍,王珂.縱流殼程換熱器殼程近壁區(qū)流場和溫度場數(shù)值研究[J].工程熱物理學報,2009,30(4):683-686.
[11]汪健生,崔 凱.縱流式換熱器流動與傳熱特性的數(shù)值研究[J].河北工業(yè)科技,2005,22(2):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