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初期建立的土地改革是中國共產黨對歷史、現實與未來進行思考后做出的必然選擇,它不是表面地完成一段時期的一個歷史任務,而是在于解放和發(fā)展農村生產力,為國家工業(yè)化建設鋪平道路農民的問題就是土地的問題,土地的變化也會影響農民階層的變化。因此,對土地改革對農民階層的影響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現實的意義。本文在借鑒現有研究成果上,運用資料,檔案等一系列數據的方法對建國初期土地改革對農民階層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研究。
【關鍵詞】土地改革;農民階級;農民階層分化
農民階級,即占有或部分占有生產資料,靠從事農業(yè)勞動為生的階級。是原始社會瓦解的基礎上隨著生產資料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而出現的,中國奴隸社會存在著自耕農、隸農,前者是從事個體勞動的自由農民,后者是向土地所有者租種小塊土地,封建社會,除自耕農以外,中國大量存在的是租種地主土地的佃農。隨著封建社會的瓦解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到進行土地改革,農民階層分化加劇達到了最大化。主要原因是因為有兩點:一是一1947年9月,中國共產黨在西柏坡村舉行全國土地會議,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于同年由中共中央公布;二是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幫助農民從新分配了土地,使農民階層根本性的發(fā)生了變化。根據學術界現有的研究,本文作者運用對比法、數據分析法等方法對建國初期土地改革對農民階層的影響進行了研究。
1 建國初期土地改革對富農的影響
富農有占有土地的;但也有自己一部分土地,另租人一部分土地的;也有自己全無土地,所有土地都是租的,一般都占有較好的生產工具及活動資本,自己參加勞動,但是依靠剝削為其生活來源,土地與農民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在1925年共產主義先驅者李大釗就創(chuàng)作了關于農民和農民解決土地的文章《土地與農民》。論述了農民和土地在中國的重要地位和解決農民和土地的重要意義,并受到毛澤東的重視。他明確指出:“中國今日的土地問題……有待于中國現代廣大的工農階級依靠革命的力量以為之完成?!庇纱丝梢?,近代中國社會問題,尤其是建國初期,實際上是農村的問題,農村問題的中心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的關鍵是土地問題?!吨腥A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第六條對此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保護富農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種的土地及其他財產,不得侵犯?!薄案晦r所有出租的小量土地,亦予保留不動…”這是保護富農的具體體現,這種保護,使得富農在土地和生產資料方面有了相對的優(yōu)勢,成了土地改革后的一個富裕的階層。對于反動富農,《政務院關于劃分農村階級成份的決定》中規(guī)定,應該沒收他本人及其家屬中參加了反革命行為的人的土地財產。
2 建國初期土地改革對中農的影響
中農是指一般許多都占有土地,有些中農只占有一部分土地,另租人一部分土地,有些中農并無土地,全部土地都是租入的,中農自己都有相當的工具,中農的生活來源全靠自己勞動,或主要靠自己勞動,中農一般不剝削人,許多還要被小部分地主剝削,也有一部分中農(富裕中農)對別人有輕微的剝削,但不是經常與主要的。土地是農民的依賴,也是農民組成的部分。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最基本的生產資料,也是發(fā)展農業(yè)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生產要素。毛澤東對埃德加.斯諾說:“誰贏得農民就贏得中國,解決了土地就贏得了農民。”中國歷史上也都存在著土地問題,歷代統(tǒng)治者也對土地占有數量有所限定,如王莽時頒布的限田令。但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本質,決定了不可能解決土地兼并的問題,到了近代,土地問題更加突出,尤其是建國初期。所以,土地改革成了新中國的首要任務,而土地改革,也直接影響到了農民,使農民階層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對于中農,《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第7條規(guī)定:“保護中農(包括富裕中農在內)的土地及其他財產,不得侵犯。”(337-338) 所以在土地改革中,中農的利益沒有受到損害,他們的情況要比貧農、農村工人、貧民和游民的狀況好得多。
3 建國初期土地改革對貧農的影響
貧農,是指有些占有一部分土地和不完全的工具,有些全無土地,只有工具,一般都需要租人土地來耕,收人地租、債利與雇傭勞動的剝削?!吨腥A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中規(guī)定:所有沒收和征收來的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除本法規(guī)定收歸國家所有者外,均由鄉(xiāng)農民協(xié)會接受,統(tǒng)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給無地少地或缺乏其他生產資料的貧苦農民所有。土地改革中三億多無地或少地的農民無償獲得約七億畝土地和大量生產資料,主要指他們。
土地改革后的農村,表面上看階級已經不復存在,但從經濟的角度看,階層任然存在著,主要表現在:保存富農經濟政策實施,富農所占有的土地、房屋、牲畜、農具等,在遵守政府法令下,自己有處置之權,所占的生產資料強于貧農、雇農。對于中農,其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都保存下來,其狀況也好于貧農和雇農,但貧農雇農也分得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經濟狀況也得到了改善。但分化還是有的。
4 建國初期土地改革及其影響
從一方面講,土地改革是指土地所有權的再分配,把一部分人占有的土地轉移給另一部分人所有。另一方面講,土地改革包括土地所有權的轉讓;包括土地契約的變更。但實際上的土改并不是完全這樣,政府對土地進行的征收以及農業(yè)集體化改造也同時被納入。在改革過程中,部分轉讓會給予地主相應的補償,有小數目,同時也有相應的土地價值。然而一些土地改革甚至不用土地所有者同意,就是土地革命。對農民而言,土地改革使他們擁有了自己的土地,可以改善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加大農民種地生產的積極性等等。
建國初期,根據國家新情況,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6月30日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它規(guī)定廢除了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同時,沒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同時也分給地主一份,讓他們自己耕種,自食其力,解放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業(yè)發(fā)展。并詳細了沒收、征收和分配土地的原則和辦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頒布之前,1947年中國共產黨在河北省石家莊市西柏坡村軍行全國土地會議,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于同年十月十日由中共中央公布,也是對1950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有很大的影響意義?!吨腥A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將過去征收富農多余土地、財產的政策,改變?yōu)楸4娓晦r經濟的政策,以便更好地孤立地主,保護中農和小土地出租者,穩(wěn)定民族資產階級,以利于早日恢復和發(fā)展生產。
1950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公布以后,在占有3.1億人口的新解放區(qū)進行了分期分批次,有計劃、有領導、有秩序的開展了土改運動。有將近三億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了七億畝土地和大量的農具、牲畜和房屋等;不僅如此,政府還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繳納約三百五十億千克糧食的地租。1951年土改一年后,當時年僅19歲的西北新聞局青年干部茹遂初參與了土改,并以記者的身份記錄當時土地改革的珍貴的圖片,后期,朱宣咸畫家也創(chuàng)作了作品《爭閱土地改革法》,生動形象的記錄了在那個特定時代的典型歷史場景。從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出,農民也有了自主說話的權利,貧苦農民可以同地主面對面的討論、據理力爭、說理斗爭,在土地改革運動中,國家各級領導干部基本上正確貫徹和執(zhí)行了黨的土地改革的路線和政策,土改工作進入各個村后,帶頭干部組織召開群眾大會,與群眾說明來意,宣傳土改政策,讓群眾了解并積極參與其中,大家訪問貧苦,幫助貧苦農民“算細賬、分細地”,農民們將土地劃分,同時把工具都帶往集中點進行分配,在土地改革的運動后,農民在政府和農會的幫助下,組織進行耕種,大家興修水利,鍛造農業(yè)生產工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變高,糧食、牲畜交易也變得活躍起來,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場運動中,也有了婦女代表,婦女也可以參與討論。土改后農村也開始了掃文盲,識字的熱潮,專門組織老師為兒童上課。1951年冬,中國除了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qū)以及臺灣省外,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務。而在1952年,西藏地區(qū)也完成了土地改革為中心的民主改革。農民真正獲得了解放。自此,我國存在兩千多年(建立于戰(zhàn)國,公元前475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從此被徹底摧毀,地主階級也被消滅?!敖▏跗诘耐粮囊詻]收的方式進行再分配的總資產為:7億畝土地,296萬余頭牲畜,3944萬余件農具,3795余萬房屋,100多億斤糧食?!?/p>
我們也可以從數據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國內農民階層的變化情況,國家統(tǒng)計局對土地改革前土地占有情況的數據分析的結論是:貧農占戶數的57.44%,中農占戶數的29.20%富農占戶數的2.08%,地主占戶數的3.79%,其他占戶數的6.49%。
從數據看,建國初期土地改革對農民階級階層的變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從此,農民階層取代了農民階級,階級不復存在,變成了階層。
隨著農村社會的高速發(fā)展與轉變,隨著城鄉(xiāng)統(tǒng)籌發(fā)展戰(zhàn)略的貫徹實施,廣大農村也會發(fā)展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廣大農民也將有一個美好的發(fā)展前景。
參考文獻
[1]李大釗.土地與農民[J].政治生活,1925(12).
[2]埃德加.斯諾.旅行于方生之地[D].紐約,1967.
[3]鄭艷鳳.1949-1956我國農村階級階層的變遷[J].錦州:渤海大學報,2004(11).
[4]秦憲文.發(fā)展經濟學[M].濟南:濟南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140).
[5]郭德宏.中國近現代土地問題研究[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3(128).
[6]國家統(tǒng)計局編.偉大的十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和文化建設成就的統(tǒng)計[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7]白希.開國大土改[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9(01).
作者簡介
徐博(1990-),男,漢族,遼寧省朝陽市人。碩士學位。就職于渤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專業(yè)。
作者單位
渤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遼寧省錦州市 1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