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云+范劭興
摘 要:重復范疇在人們的認知中擔當舉足輕重的角色,而不同的民族表達重復范疇的形式有所不同,這引起了國內(nèi)外學者的廣泛關注。以往的研究多囿于對單個或幾個重復范疇副詞的句法、語義、語用描寫,缺乏系統(tǒng)性;而對于重復語義副詞的研究還存在著較大的分歧,至今仍沒有一個明確的劃分。本文從語義范疇的角度出發(fā),提出重復范疇的概念;再深入挖掘現(xiàn)代漢語中的各種重復范疇的表達形式,并對它們進行分類。
關鍵詞:語義范疇;重復范疇;表現(xiàn)形式
中圖分類號:H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7)02-0092-04
一、引言
從人類有語言開始,人們就用各種形式表達重復語義?,F(xiàn)代漢語中有很多形式都可以表達重復范疇,如副詞“又、再、還”等,呂叔湘(1980)、史錫堯(1990、1996)等都認為,它們的基本語義為重復。
國內(nèi)外對于這一范疇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單個或幾個副詞上,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對重復范疇副詞的界定,如朱蓓、李迅(2006)根據(jù)“又”具有復制信息的功能,提出了“復制性副詞”這一概念,并認為“又”是“復制性副詞”的典型代表,其復制性分為完全性復制和部分復制性;劉建華(2009)指出單純從語義上來看,“還、也、又、再”為重復副詞;而張誼生(2000),邢公畹(1992)等都將副詞“又、再、一再、再三”等表示重復的副詞劃分為頻率副詞。二是對重復副詞功能的研究,分為語義和句法特征的研究,如呂叔湘(1980)、史錫堯(1990、1996)、吳中偉(1997)、祝東平(2010)等,通過舉例的方式,細致的分析了這些副詞的各種語義特征,并用圖式詳細概括了其幾種語義之間的相互關系或語義演變關系,指出大多副詞的基本語義都是重復義,其余語義是由重復義衍生出來的;還有就是副詞語義歧義的研究,如吳中偉(1997)認為副詞“又、再”在句中,因為重音或預設的不同,語義也會有所不同。三是對重復范疇副詞的比較研究,如姜華華(2002)、劉建華(2009)、陸蘇靜(2008)、史錫堯(1996)等,他們基本上都是從語義、句法、語用三個方面對副詞“又、再、還、一再、再三”中的幾個進行了比較。
以往的研究雖然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仍具有一定的缺陷。一、缺乏系統(tǒng)性。雖然指出了漢語中有很多副詞具有重復語義,但沒有挖掘出表達重復范疇的其它形式,更沒有研究英語中表達重復范疇的形式。二、沒有提出重復范疇概念。Lakoff(1987:6)曾經(jīng)說過“沒有范疇化能力,我們根本不可能在外界或社會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中發(fā)揮作用”,它是人類最重要的認知能力之一,是認知語言學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提出重復范疇概念有助于我們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針對以往研究的不足,本文從重復范疇的角度出發(fā),深入挖掘出現(xiàn)代漢語和英語中用來表達重復范疇的所有形式,并進行分類。
二、重復范疇的內(nèi)涵
(一)定義
重復范疇和語義范疇有著密切的關系,語義范疇是定義重復范疇的重要標準。陸儉明、沈陽(2003:357)曾指出語義范疇有狹義和廣義語義范疇之分,狹義的語義范疇是指詞法范疇,而廣義語義范疇包括句法層面,“只要是句法結構形式體現(xiàn)出來的某一種語法意義,就都可以歸入語義范疇”。他們同時還指出,漢語可以根據(jù)語法意義的表現(xiàn)和語法意義分析的需要歸納出更多的語義范疇。
我們知道,漢語和英語中都有一些詞匯或語法形式可以表示重復語義,如漢語中的副詞“又、再、一再、再三”,它們具有共同的語義特征——重復語義。邵靜敏、趙春利(2006)認為語義特征范疇是語義范疇的一個類別。因此重復語義特征是語義范疇的一個類別。再根據(jù)廣義的語義范疇觀點,我們可以將這種具有重復語義特征的語義范疇稱為“重復范疇”。由此可見,重復范疇就是指具有重復語義特征的一種語義范疇。
以重復語義特征來定義重復范疇,也與Langacker的圖式理論相符合。他認為,“圖式是一種抽象的描述,它適用于該范疇所定義的所有成員,是一個綜合了的結構,體現(xiàn)了所有成員的共同特征”(束定芳,2008:59)。Taloy也認為圖式可以從范疇中抽象出來。根據(jù)Langacher和Taylor的圖式理論,重復范疇是從語義范疇中抽象出來的,以重復語義為標準而形成的一個語義范疇。本文主要研究現(xiàn)代漢語和現(xiàn)代英語中的各種重復范疇的表現(xiàn)形式。
(二)分類
重復次數(shù)和重復對象是衡量重復范疇的重要維度,對重復范疇分類的研究,將有助于我們更好的理解重復范疇這一概念,對研究重復范疇的各種表現(xiàn)形式有指導作用。
1.單次重復和多次重復
按照重復次數(shù)的劃分,可以將重復范疇分為單次重復和多次重復,如前面所說的漢語副詞“又、再、還”等,而“一再、再三、屢次”等表示多次重復。
2.動作的重復、狀態(tài)的重復和事件的重復
按照重復對象的不同,可以將重復范疇劃分為動作的重復、狀態(tài)的重復和事件的重復。如:
(1)他明天還來。(副詞“還”重復動作“來”)
(2)他又在辦公室。(副詞“又”重復“在辦公室”這一狀態(tài))
(3)他們又在酒吧聊天。(副詞“又”重復“在酒吧聊天”這件事)
三、漢語重復范疇的表現(xiàn)形式
(一)副詞
關于副詞表達重復語義的研究,許多學者如呂叔湘(1999)、史錫堯(1996、1990)、陸蘇靜(2008)等一致認為副詞“又、再、一再、再三”的基本語義是重復,如:
(4)這個人昨天來過,今天又來了。(《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
(5)我們要學習、學習、再學習。(同上)
(6)再三思索,才想起了對于詩人的一個回憶。(史錫堯用例)
(7)你總是愛淘氣,愛開玩笑,所以一再闖禍。(同上)
但是還有一些副詞如“屢次、屢、屢屢、重、重新、反復、來回”,對于它們的分類仍存在著較大的分歧: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增訂三版,2003)將其歸為時間和頻率副詞;北京大學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2000)將其歸為重復副詞;邢公畹(1992)等認為其屬于頻率副詞;張誼生(2000)把這類詞分列在頻率副詞和重復副詞里;鄒海清(2005)也將其劃為頻率副詞,并給予了新的名稱描寫性頻率副詞。
北京大學中文系1955、1957級語言班編的《現(xiàn)代漢語虛詞詞典》認為“重復”是它們共同的語義特征,大都表示行為、動作的一次又一次或多次重復,因此將它們歸類為“屢次類重復副詞”。如:
(8)為了維護民主,反對獨裁,孫中山進行了不懈的斗爭,但屢次遭到失敗與挫折。(“屢次”表示狀態(tài)“失敗與挫折”的多次重復)
(9)這種釋放方法,屢試不爽,效果相當好。(“屢”表示該動作“試”的多次重復)
(10)他不甘心,又來到了北京,可沒想到天下烏鴉一般黑,在北京他也屢屢碰壁。(“屢屢”表示狀態(tài)“碰壁”的多次重復)
(11)1931年9月重返洪湖。(“重”表示動作“返”的多次重復)
(12)臨走前,他反復告訴我,做演員要沉得住氣,必要時候,他會幫我向導演推薦。(“反復”表示動作“告訴”的多次重復)
(13)如果你來回彎曲鐵絲,來回彎折,鐵絲就斷了。(“來回”表示動作“彎曲”的多次重復)
但我們從上例句可以看出,這些副詞確實都表示“重復”語義,屬于我們的研究范圍,在此把這些副詞納入重復范疇。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副詞“還”,對于它的語義界定,我們先來看幾句話:
(14)他還在圖書館。(蔣琪用例)
(15)他明天還來。
(16)我下次還到麥當勞去。
對于副詞“還”,《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給的解釋是“還”表示動作或狀態(tài)持續(xù)不變;高增霞(2002)也指出“還”的基本語義為“延續(xù)”,如(14)中的“還”表示“他”在此之前就在“圖書館”這一狀態(tài)一直持續(xù)到說話的時間,表“延續(xù)”。但我們認為(15)中的“還”表示動作“來”的重復,(16)中的“還”表示動作“到麥當勞去”的重復。姜華華(2002)認為“還”具有重復語義。由此我們歸納,“還”的基本語義是“延續(xù)”,但也可以表示“重復”。
綜上所述,漢語中屬于重復范疇副詞主要有:又、再、還、屢、重、一再、再三、屢次、屢屢、重新、反復、來回。
除了上述提到的副詞之外,有時候,我們在漢語中還會看到用幾個副詞詞組連在一起使用表達重復范疇的情況,如:
(17)他久久捧著這塊餐巾紙,瞅著瞅著又一再鞠躬,說了許多感激的話。
(18)有的人也承認腐敗在現(xiàn)在是不可避免的現(xiàn)象,卻又一再申明這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是偶然現(xiàn)象。
這兩句話都用了“又一再”(副詞+副詞)的組合,表達“鞠躬”和“申明”的多次重復,但是在這兩句話中,修飾這兩個動詞的是副詞“一下”,因此表達重復的也是副詞“一再”,而副詞“又”表達的添加。(17)中的“又”在“瞅”之后添加動作“鞠躬”,(18)中,“又”添加的是動作“申明”。
由此也就說明,在漢語中,兩個重復范疇副詞連在一起使用時,其中與動詞連接最近的那個副詞才表達重復范疇,而另外一個則表達其他語義。
(二)動詞
漢語中表示重復語義的動詞主要有“重復”和“復述”。它們一般單獨使用表示重復范疇,不需要和重復范疇副詞連用。如:
(19)他老是重復同樣的事情。(重復“做同樣的事”這件事)
(20)把這句話復述一遍。(重復“說這句話”這件事)
(三)動詞的重疊
重疊是用重復整個詞或詞的一部分的方式表示某種語法意義。重疊部分的語音形式有時會發(fā)生一些變化。在漢語中,可以用動詞的重疊來表達,如。
(21)他拍拍桌面,敲敲桌腿,然后說,“它們都還很不結實?!?/p>
這句話就是通過動詞“敲”和“拍”的重疊來表示這兩個動作的多次重復,意思為“拍了幾下桌面”,“敲了幾下桌腿”。
根據(jù)性質的不同,我們將上述所提到的各種重復范疇的表現(xiàn)形式分為詞匯手段和語法手段,詞匯手段包括副詞,動詞;語法手段為動詞的重疊。
四、結語
重復范疇是一種語義范疇,在漢語中,一些詞匯如副詞和動詞,以及語法手段——動詞的重疊,都可以用來表達重復范疇,其中以副詞居多。在研究重復范疇表達形式的同時,我們發(fā)現(xiàn)重復范疇副詞的用法較為復雜,具有多重合涵義,除了表達重復語義外,還可以表達其他意義,這有待于我們進一步研究。
——————————
參考文獻:
〔1〕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Mi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2〕Langacker, R.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Press. (1987).
〔3〕Taylor, J. 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2nd ed.).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4〕北京大學中文系1955、1957級語言班,1996,現(xiàn)代漢語虛詞例釋[M].北京:商務印書館.
〔5〕高增霞.副詞“還”的基本義[J].世界漢語教學,2002(2):28-34.北京大學.現(xiàn)代漢語(Modern Chinese)[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6〕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Modern Chinese)[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7〕姜華華.“再”、“還”、“又”重復義的比較研究[J].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2002(4):43-54.
〔8〕劉建華.副詞“還、也、又、再”的語用分析[J].現(xiàn)代語文,2009(9):39-40.
〔9〕陸儉明,沈陽.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10〕陸蘇靜.“一再”和“再三”的句法、語義分析[J].現(xiàn)代語文,2008(8):75-77.
〔11〕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1980/1999(增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12〕史錫堯.副詞“又”的語義及其網(wǎng)絡系統(tǒng)[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0(4):101-111.
〔13〕史錫堯.“再”語義分析——并比較“再”、“又”[J].漢語學習,1996(4):8-12.
〔14〕束定芳.認知語義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15〕吳中偉.論副詞“再”的推延義——兼論加強對漢語副詞的語用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997(3):18-25.
〔16〕邢公畹.漢語動詞和動詞性結構[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
〔17〕張誼生.現(xiàn)代漢語副詞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
〔18〕朱蓓,李迅.淺談復制性副詞“又”的幾種用法[J].中國高科技與產(chǎn)業(yè)化,2006(3):390-391.
〔19〕祝東平.“再”、“還”重復義與動詞性詞語的“有界”、“無界”[J].漢語學習,2010(5):55-61.
〔20〕鄒海清.頻率副詞的范圍和類別[J].世界漢語教學,2006(3):36-45.
(責任編輯 賽漢其其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