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陶淵明傳世的詩文并不多,卻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歸因于他所擁有的豐富精神內涵。質性自然,委運化遷,放曠沖澹,也正因為這樣的性格,鑄成了他清貧樂道,波瀾起伏的人生。本文意為探討陶淵明自身性格對其人生境遇的影響。
關鍵詞:質性自然 放曠沖澹 樂天委分 歸隱 智慧
陶淵明出身于沒落仕宦家庭,生活于動亂的晉宋之際。他由仕而隱,成為我國歷史上中最為著名的隱士,以極少的作品數(shù)量忝列古代大詩人之列。前人多以時代或家庭論其平生,不過我們覺得陶淵明自己的性格與其一生境遇關系很大。
陶淵明所生活的晉末宋初,正是東晉王朝統(tǒng)治集團內部斗爭最激烈的鼎盛時期。除了統(tǒng)治集團之間的相互混戰(zhàn),當時由孫恩和盧循領導的東晉時期最大的農民起義運動也正在此時爆發(fā)。北方的匈奴、鮮卑、揭、氏、羌,自從漢末晉初進人中原以后,其勢力不斷往南滲透。在民族矛盾、統(tǒng)治階級內部矛盾和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之間的階級矛盾等多重矛盾的夾擊下,東晉王朝內外交困,處于風雨飄搖之中。陶淵明曾祖父陶侃是東晉名臣,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家境不算太壞。但是陶淵明八歲時父親去世,家境逐漸沒落。12歲時庶母辭世。他20歲時,家境便開始變得貧困。最后一次出仕,只當了85天的彭澤令,從此隱居。陶淵明的人生以及詩文為歷代文人所激賞,其間當有給人以啟示之處。
一.陶淵明的性格與思想
陶淵明雖然以隱士名世,但是他的人生與作品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之所以如此,因為他的人生與作品有很深的底蘊,即具有人格與思想作基礎。
1.精神核心是自然
陶淵明與自然之間沒有距離。
陶淵明的詩中無不體現(xiàn)他這一貫穿生命的思想。首先,陶詩是以天地自然,田園風物為題材——林野、素月、風霜、雨露、松柏、菊桃、鳥雀……比比皆是,這也正體現(xiàn)了他對自然的敏銳洞察,寄情自然。
再看陶詩風格,亦是自然率性。大自然的每一種形象都結合有陶淵明自身深切的感受。他喜歡寫松樹和菊花:“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保ā逗凸鞅 罚┘囱跃栈ê退蓸涞镊攘εc色彩是發(fā)自內心的,他們堅貞的品質越是在寒冷的冰霜打擊下,才越顯得杰出。陶詩中還有“鳥倦飛而知還”(《歸去來辭》)一句,這不僅僅是大自然的景象,也隱含著自己的感受在里面。是他決定告別官場,辭職歸隱的時候寫下的,而“羈鳥戀舊林”(《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一句,則是他渴求擺脫束縛回歸田園的心境體現(xiàn),這些“鳥”都是他自己心靈的象征。
對陶淵明而言,自然就是他的靈魂,他就是自然的化身。
2.心懷天下
陶淵明少年時是血氣方剛,躊躇滿志的,“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誰言行游近,張掖至幽州。”這是最好的說明,運用象征手法,行游到幽州,那時候中國北方已經被外族占領了,陶淵明從未到過黃河流域的北方。但是他的精神遠游到了那里。這正是他志在中國統(tǒng)一,國家收復失地,回復安寧的體現(xiàn)。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保ā讹嬀啤方M詩之一)儒家的經典使他對人世懷有一種美好而高遠的愿望,也希望自己能夠有所作為,為社會做一些真事。
他在《詠荊軻》里贊美了荊軻這位仗義行俠的勇士,由此可見陶淵明的內心也是有這樣一番雄心壯志,慷慨激昂的悲壯氣概的。陶淵明還寫過一組詩《讀山海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本褪墙柚裨捁适聛硎惆l(fā)自己憤世嫉時之感。
3.真誠率性,向內追求
蘇軾曾言陶“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碧諟Y明曾寫過一篇很有名的《桃花源記》,這就是他內心美好的社會理想,安樂祥和。他寫過一首詩《詠荊軻》,熱情歌頌了荊軻刺秦王的偉大壯舉,充分體現(xiàn)他對黑暗政治,強暴勢力的憎惡以及鏟強除暴的愿望。說明對于仕途他并不是從始至終采取回避態(tài)度的,當然,他想的不是名利,而是真正為這個社會,為這個國家做一些事情。他不以求仕為嫌。
他的性格是向內追求的,那些外界的聲音無法干擾他內心的寧靜,他不與人攀比,不被世俗流言左右,更多的是思想的反省。儒家主張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若能顯達,當然要治國平天下,若所遭逢的時運無法實現(xiàn)這個理想,那么至少要保全自己的內心澄澈正義。
4.通達智慧,樂天委分
論及陶淵明的詩品與人品,“賦詩歸來,高蹈獨善。亦即超曠,無適非心。”(顏延之《陶徵士誄·并序》)“陶淵明詩所不可及者,沖澹深邃,出于自然。”(楊時《龜山先生語錄》)舍棄世俗功名利祿,放任自己的意志,縱情地生活在這遼闊天地間。
“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保ā段辶壬鷤鳌罚案毁F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保ā稓w去來兮辭》)從詩中即可看出,陶淵明主張“忘懷”與“孤往”,對于世人趨之若鶩、孜孜以求的榮華富貴的舍棄,從而使心靈無拘無束地放任,進入無限自由的境界。而孤往,在中國古代文化傳統(tǒng)中,歷來被視為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對于陶淵明而言,孤往就意味著人格的獨立,正是他曠放沖澹的性格體現(xiàn)。
二.陶淵明性格對人生境遇的影響
1.自然率性與世相違,仕后仍歸于寧靜
因為陶淵明的率性自然與生俱來,他說自己的本性就是“少學琴書”(《與子儼等書》),雖然曾祖父是東晉名臣陶侃,祖父和父親都官至太守,但8歲喪父,20歲時,家境便開始變得貧困?!坝H老家貧”才被迫出來做了江州祭酒的小官,在當時讀書人眼中,看著自己的家人與自己一同忍受貧窮,饑寒交迫,在天倫上是欠缺的。所以盡管他內心曠達安貧,也不得不出來做官。
他的曠達安貧與世相違:“但恨鄰靡二仲,室無萊婦,抱茲苦心,良獨罔罔?!币霉糯[士羊仲和求仲,以及老萊子之賢妻萊婦的典故,嘆恨身邊沒有一個人能夠理解自己。
他始終保持精神上的站立,絕不因為時不我與而委屈就全。政治上的高壓與風險固然可以使他產生逃逸之心,但最重要的還是他自己發(fā)自內心的主動放棄,這是他出于對人生至高境界的自覺追求。選擇棄官退隱,是因為他在功名利祿之外還追求著人生的另外一級更重要的境界——道。這是內心最高尚的道義持守,追求廣袤無垠的自然天地,天人合一。
2.關懷天下,為理想而出仕
陶淵明少年時是血氣方剛的,正如之前提到的“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他心懷天下,對于社會的關懷無時無刻不牽掛心頭,但是越是關切,憑他的智慧通透,對于社會了解的越深,越清楚地看到這個社會的黑暗動蕩,內心就越悲痛,越想要有一番作為,為這個社會做一些事情。
陶淵明35時,孫恩在浙江的會稽起兵叛亂。他的第二次出仕,就是在桓玄做江州刺史,還替桓玄向皇帝上表文,請求討平孫恩,他覺得孫恩是叛亂,替桓玄上表討伐,是為討平叛亂,安定天下盡一份自己的力量。未曾想到桓玄后來勢力壯大起來,有了野心,在晉安帝元興元年帶兵打下建康,俘虜了晉安帝。
此時陶淵明內心痛苦歉疚,在內心正義感以及對蒼生的關懷下他毅然決然加入了劉裕的幕府,給他做鎮(zhèn)軍參軍,以正義之名助劉裕討伐桓玄,本以為終于找到了一個英明之主,想要盡心輔佐,卻又遭遇劉裕篡位,他的內心悲痛可想而知。
3.亂世中保全自己
陶淵明是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他非常通達樂觀,能夠把宇宙萬物看得很透徹,不迷失于眼前的小得失,不會在政治斗爭的漩渦中沉淪。
魏晉之間與晉宋之間都是中國歷史上政治斗爭最激烈的時代,很多文人不得善終。但陶淵明內心有大智慧,身處復雜紛紜的時代卻能超然于物外。他也有過“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擬古》其八)的人生志向,儒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但卻遭逢戰(zhàn)亂時代以及改朝換代的政治斗爭。沒有辦法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于是他選擇“且當從黃綺”。故辛棄疾也贊他“都無晉宋之間事,自是羲皇以上人?!保ā端堃鳌罚?/p>
陶淵明一生曠放沖澹,安貧樂道,追求自然。蘇東坡一生把陶淵明當成良師益友,辛棄疾亦是將他作為知己,“須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凜然生氣?!笔智‘?。黑暗時勢中心懷天下而懂得獨善其身,如此智慧通達,任真坦率的性格最終鑄成了他安貧樂道,任性而為的一生,達到心與自然泯一的境界,為后世人所敬仰。
(作者介紹:莊林燕,常熟理工學院中文系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