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美國尼基·洛夫廷的新作兒童小說《謝謝你,山谷》,用深沉、抒情的方式,體現(xiàn)了作者的生命觀,并通過兒童的角度來表現(xiàn)。在孩子們眼里,最大的死亡莫過于他人的不理解,這使得他們每天都在這種死亡面前備受煎熬。但是孩子們因為相互的傾聽,獲得了心靈的自由,認識了生命的意義。這是一本很奇特的書,寫給孩子也是寫給父母。在生與死、不被理解與渴望中反映著青少年的一些問題,還有孩子們內(nèi)心的想法。
關(guān)鍵詞:兒童 傾聽 生與死 教育 美國文學(xué)
美國作家尼基·洛夫廷的新作兒童小說《謝謝你,山谷》,用深沉、抒情的方式,將生死體現(xiàn)的舉重若輕,使讀者以局外人的身份,透過這份生與死并感受到孩子們的內(nèi)心世界。
一.死亡與不被理解
死亡是個哲學(xué)話題,文人的話題里從不缺死亡。兒童文學(xué)中也透露著死亡,作者本身對死亡描寫的把握決定了小說的沉重程度。兒童文學(xué)中的死亡與成人文學(xué)的區(qū)別就在于“考慮到兒童的接受心理,作家在書寫死亡時往往會對死亡的呈現(xiàn)樣態(tài)和敘述方式作藝術(shù)化處理。他們常常將愛、希望和勇氣,對人性的信任,對生命的熱愛等正向、積極的力量植入兒童文學(xué)中?!盵1]
《謝謝你,山谷》中,尼基·洛夫廷的描寫就很微妙,既拋卻了成人理解中的死亡,又混雜著真正的死亡。不過所有一切的罪惡都在書中被削弱了,帶著由“死”為中心而發(fā)散出的種種表現(xiàn),更多的是孩子們希望逃離由成人的“不理解”所匯成的死亡。你能在書中覺察到孩子們對真正的死的看法,也能體會到他們無人理解的敏感。
書中的山谷被那些不尊重自然,并且受到自然攻擊的人稱作死亡谷。男孩道格和杰克,就是其中兩個。他們在山谷干殺戮生靈的事兒,因而永遠被山谷驅(qū)逐。他們進入山谷獵殺了美洲鷲,于是被蟲子蟄咬的渾身是傷。書的最后,道格和杰克在山谷里傷害了安妮,紅尾鷹俯沖向杰克,美洲獅朝他們吼叫。死亡谷的魔法懲罰,其實是道格和杰克理應(yīng)承受的罪責(zé)。然而,無論是鷹、美洲獅還是流血的安妮,在彼得他們未得到拯救之前,整個山谷的的確確就是一個死亡谷。對于道格和杰克而言,他們的死亡是面對著美洲獅追趕的恐懼。對于安妮和彼得,他們的死亡是無人相救的慌亂。
對于死,孩子們似乎沒有儀式感般的恐懼。真正的死亡在書中有多處提及,安妮的癌癥、道哥和杰克的槍。而在書的開頭就說到彼得·斯通被響尾蛇纏住,一動不動地站了四個小時。死亡本不可怕,在孩子們眼里,最大的死亡莫過于他人的不理解,這使得他們每天都在這種死亡面前備受煎熬。約翰·洛克說:“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不可輕犯。教育上的錯誤正和配錯了藥一樣?!盵2]教育的忽視,配成的是毒藥。對于一個孩子來說,彼得直面響尾蛇時,死亡離得很近,然而他對響尾蛇的害怕,立刻被下文中爸爸對他的不理解超越了。相較被毒蛇纏住,彼得絕望無助的重心更偏向于爸爸對他的一句“你太脆弱了”。他在意的是家庭給予他的、他認為的真正是“死亡”的東西——不被家人理解。法國荒誕短片《91公分之外》的最后獨白這樣說道:“他們不告訴你你有多瘋,只告訴你,你迷失了自我,情緒失控,頭腦出了問題?!辈槐蝗死斫庵蟮姆穸ǎ@然比孤獨更可怕。正如書中安妮所說,死亡就是你不再是你自己了。而父母替他們做決定,不相信他們能做到,家庭的吵鬧讓他們不能自己思考,對一個孩子來說便是意味著死亡。
二.生與內(nèi)心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兒童的本身代表了“生”的希望。17世紀(jì)北美流傳的兒童書籍認為“兒童生而有‘原罪”,但很顯然兒童是一種發(fā)展的、理性的存在。美國小說家霍桑就認為孩子充滿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他們的好奇心是一種良性的沖動,并與學(xué)習(xí)能力相貫通。
山谷被彼得、安妮認作是魔法山谷,安妮在山谷里找到了“恐龍腳印”,也在山谷創(chuàng)作她過去從來不被允許的藝術(shù)。對于這些生機勃勃的兒童描寫作者把握的很好,皮亞杰在他的認知發(fā)展階段論中提出泛靈論,即兒童還不能很好地把自己與外部世界區(qū)分開來,認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4]。這就是書中消極描寫被削弱的原因——兒童文學(xué)獨有的、描寫了兒童內(nèi)心純粹的內(nèi)容,展現(xiàn)了他們對于一切事物的生命的理解。
對于彼得來說,所有生的希望都匯聚在山谷。他在山谷遇見了自稱為祈愿女孩的安妮。安妮對于彼得來說就是生的力量,在她身上有種魅力,即對希望的追求。她其實就是彼得的希望,堅強又充滿生機。更為重要的是,她懂彼得,理解彼得,愿意傾聽彼得的故事。彼得好不容易遇見這樣一個朋友,這樣一個不會用異樣的眼光看待他的安靜和沉默,也能夠理解那種在需要被傾聽時被人忽視的心情。在彼得獲知安妮要提前走時,他的無法呼吸更加表達了安妮對他而言的重要意義。
安妮這一角色是這本書的亮點,她不僅對于彼得來說是生,更是對她本身死亡的生。安妮患有癌癥,相比起彼得的精神“死亡”,她更接近實際的死亡。即便她清楚得知道她的死亡,可她說她要成為藝術(shù)家,現(xiàn)在就做。這就是安妮的生。同樣的,最后為了能讓媽媽知道自己一直以來想被傾聽的內(nèi)心,她和彼得相約逃離去山谷,她渴望做真實的自己,而山谷給了她希望。就像美國電影《死亡詩社》里的孩子們,共同站在桌子上說道“噢,船長,我的船長”。尼爾在因父親的嚴(yán)酷而支離破碎的詩歌戲劇的面前面對死亡。無論是彼得還是安妮,最后的出逃在孩子的眼里就是未知的死亡。但彼得與安妮的內(nèi)心在山谷里,他們堅持地在尋找生命的真諦?!端劳鲈娚纭返淖詈竽釥査懒?,基丁撤了職。《謝謝你,山谷》的最后安妮流血,生死未卜地被帶走了。所有的最后都塵埃落定,但尼爾追尋了他的自由,安妮和彼得也因此傾聽了自己,這是向死而生。
三.書中反映的一些現(xiàn)實問題
這是一本很奇特的書,寫給孩子也是寫給父母。在生與死、不被理解與渴望中反映著青少年的一些問題,還有孩子們內(nèi)心的想法。最近幾年隨著親子閱讀作為一種家庭教育方法逐漸被重視,毫無疑問,童書不僅是給兒童看的,父母也能從中體會出一些教育方式。
首先,有關(guān)父母對孩子想法的傾聽問題。小說中,父母的主觀意識都過于強大。彼得的父母認為男孩子不適合安靜,認為凡是不吵不鬧地跑來跑去或不玩橄欖球的人都是笨蛋,想將彼得變成他們理想中的兒子。這就跟車鏈子掉了,第一反應(yīng)是男生修而不是女生一樣。而實際是,沒有哪個責(zé)任是一方獨有的。每個孩子都不同,與眾不同不是壞處。父母的傾聽可以幫助孩子變成孩子們自己想成為的人,用他們自己的思考方式思考、用他們自己的說話習(xí)慣說話。
其次,家庭矛盾問題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根據(jù)調(diào)查,家庭環(huán)境有問題的孩子的犯罪率更高一些。所以家庭這一整體對于教育是至關(guān)重要的一環(huán)。不難想象道格和杰克的家庭是怎樣的,疏于管教并且暴力教育,沒有讓他們從小意識到生命的寶貴,這才導(dǎo)致了他們偷竊、欺凌和殘殺動物的習(xí)慣。成人需要做的是“把他們應(yīng)該做或是應(yīng)該避免的事情的榜樣放在他們的眼前”[5],只有反復(fù)地強化兒童對于規(guī)則的印象,才能使規(guī)則變成行為習(xí)慣。毫無疑問,父母充當(dāng)了不斷強化兒童印象的第一角色。
最后是校園欺凌。別人欺負的就回擊回去這種教育方式,其中的問題在書中都表現(xiàn)了出來,彼得的遭遇應(yīng)該就是真實的寫照。反擊了會認為你更有趣,從而欺負得更狠。又或者不敢跟父母說,因為被對方父母知道后,固然會被教育,但那只是暫時的,之后會被欺負得更厲害。這也暴露出了教育的弊端,應(yīng)與以上提及的問題相聯(lián)系看待。
四.結(jié)語
在孩子們的眼里什么是生什么是死不能被準(zhǔn)確定義,作者把這些寫得隨意卻很深刻。對于生,不是單純地生存、活下去,而是更多地反映了孩子們內(nèi)心的所求。對于死,亦不是純粹的身體的死去,還有精神上,父母的不理解而造成的精神死亡,以及另外一些丑陋的教育思想。在這本書里,是在告訴孩子們堅持自己,同時學(xué)會溝通與反抗。也是在提醒父母,要時刻傾聽孩子們不同于成人的世界,并學(xué)會如何教育孩子。
參考文獻
[1]徐琰.論兒童小說《天藍色的彼岸》《我飛了》中的死亡敘事[J].南京師范大學(xué).2015
[2]Dedication: To Edward Clarke of ChiPley, Esq. http: www.bartleby. com 37/1/1002. html
[3][美國]尼基·洛夫廷著.朱菲譯. 謝謝你,山谷![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 2016.
[4]陳琦,劉儒德.當(dāng)代教育心理學(xué)[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集團.2007:3
[5][英國]約翰·洛克著,傅任敢譯,教育漫畫[M],北京:教育科學(xué)出版社,1999
(作者介紹:仇丹燁,杭州電子科技大學(xué)人文與法學(xué)院學(xu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