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朋友”可以說是人一生的重要課題,更是從幼兒期就應該培養(yǎng)和發(fā)展的重要能力。3-6歲是幼兒建立良好同伴關系、結交朋友和維系友誼的開始期,4-5歲是孩子學習結交朋友、發(fā)展友誼的敏感期。友誼在兒童社會化發(fā)展過程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在同伴關系中產生的合作與感情共鳴,能使兒童獲得對友誼的感受和對社會更廣闊的認知。因此,同伴友誼在兒童發(fā)展和社會適應中的作用不可小覷。
幼兒同伴間的信任、配合、支持、理解是幼兒在友誼中相互建立感情的基礎,當這樣的同伴友誼形成時,幼兒的心理成長環(huán)境得到優(yōu)化,良好的情緒情感會漸漸產生。
《朋友的默契》
葛達是一個剛剛升入大班的孩子,他善良、懂事、有禮貌。平日里,他總是友好地對待每一個同伴,大家都喜歡和他玩耍,所以,在每天的各種活動中我都能聽到小伙伴們或驚訝、或興奮、或急切、或慌亂地喊他的名字。
一次,在葛達身上我有了一個意外的發(fā)現,這讓我對孩子們間的交往有了更新的認識。
那天上午,孩子們一起進行攀巖活動,大家都高興地選擇著自己向上攀的位置。這時,靈活的楊洋早已爬到了半墻高,她大聲地喊著:“葛達!葛達!”我也順著聲音朝葛達這邊看去,只見他抬起頭很高興地看了楊洋一眼,但并沒有說什么,只是邊笑邊用右手作了一個“OK”的手勢,便轉身繼續(xù)往上爬。這時,楊洋也滿意地笑了笑,從墻上退下來,并在小伙伴之間跑來跑去,還炫耀道:“我爬得最高,葛達也同意呢,他還說要爬得和我一樣高呢!”
沒有想到一個簡單的手勢會蘊含著這樣的意思,這時我才驚奇地發(fā)現,原來他們兩個早已形成了不需要說話便能領悟意思的默契。為了證實這一點,我仔細地觀察著葛達。
姜明要上廁所了,只見他喊了聲“葛達”,然后伸出了一只小手,什么話也沒有說,葛達卻早已拉起他向廁所走去;早晨入園,史誠拎著自己的書包叫了聲“葛達”,然后壞壞地一笑,葛達便上前小聲說道:“你又帶玩具了吧,可別拿出來,我們晚上再玩……”
像這樣的小事一天會有很多,也許是他們已經熟悉了解了彼此的聲音和動作,也許是葛達善解人意。總之,他們像多年的朋友一樣有了無需言語表達就能了解意圖的默契。我很傾心于他們的這種默契,雖然他們和我之間也有眾多的默契,但我想同伴之間的默契對于他們來說也許更珍貴吧!
幼兒同伴間的關心、愛護、幫助、想念是幼兒友誼漸漸鞏固的表現,通過語言、表情、動作、行為等方式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進而促成同伴間友誼的日益深厚,當幼兒對友誼有了內心的渴望時,他的語言、社會能力都會得到快速發(fā)展。
《久違的朋友》
“趙老師好!”隨著一聲清亮的問候,高個子的曉峰走進了活動室,我還沒來得及說話,一群小孩子便將他緊緊地包圍了起來。只見文文踮著腳尖摟住他的脖子,興奮地喊道:“曉峰來了,怎么那么長時間不來幼兒園!”鑫兒也握著他的手一個勁兒地晃來晃去,“你到底去哪里了?昨天我們出去玩得時候還說少了你真沒有意思呢!”“曉峰你不來幼兒園,你每天和誰玩呀?”民浩抬起頭一本正經地問著,就連最文靜的小青也細聲細語地說:“曉峰,你好幾天沒來去哪兒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熱鬧極了。
原來,因為家里有事,曉峰已經兩個星期沒有來幼兒園了,這不,剛一進門就被小伙伴們一窩蜂似的包圍得水泄不通,除了被摟著、拉著、拽著、擠著,整個身體一點都動彈不得以外,這么多小伙伴你一言我一語讓他都不知道該聽誰的好了,就更別提要說些什么,他只是一臉幸福地對著大家笑了又笑。
眼看活動室門口被堵得嚴嚴實實,我只能打斷孩子們熱烈的談話,說:“曉峰,你好久沒來,我們都想你了,現在你和大家一起到后面寬敞的地方聊一聊好嗎?”“嘩”地一下子,所有的孩子都沖到了活動室后面,看那勁頭像是生怕耽誤了他們相聚的時間。
是?。【眠`的朋友見面自然是欣喜若狂,難得他們小小年紀就已經有了朋友之間的惦記、關心和想念,看來他們已將“友誼”的種子深植心底,那份甜甜的友誼已經開花結果了。
在場所有的大人和我一樣,都被孩子們感染著,個個一臉笑容,因為我們知道,未來的日子里,他們還會創(chuàng)造出更多更深厚的友誼,也因為擁有了這份美好的情感,孩子們未來的世界定會更加寬廣、燦爛無比!
幼兒教師在工作中,通過對幼兒的觀察與案例的記錄,能夠更深刻地體會到幼兒同伴間友誼的價值和對幼兒發(fā)展所起到的促進作用。探究幼兒的心理,感受幼兒的內心,使幼兒教師成為幼兒同伴友誼的重要見證者。
歸屬、愛和尊重是人類的基本需要,獲得同伴的友誼可以說是兒童期社會交往中最大的內心需求,但兒童心理學研究和教師的實踐觀察表明,根據兒童在交往中的表現尤其是在同伴中被接納的情況,我們看到,并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夠得到同伴認可的心理滿足。有些孩子很受歡迎,有些孩子容易被拒絕,有些孩子經常處于矛盾或被忽視的處境中。作為教育工作者,幫助每一位兒童擁有良好的心理成長環(huán)境,形成良好的個性心理,使他們在同伴群體中,尤其是在友誼關系中獲得愛、親密和可靠的同盟體驗,獲得自我價值感和歸屬感,是我們理應竭力承擔的責任。
依托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幼兒在與同伴交往的共同生活中會漸漸收獲友誼,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園就像種下友誼種子的土壤,土壤越肥厚友誼之花開得就越美麗。為了給幼兒創(chuàng)造更多升華友誼的機會,我園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中,十分注重幼兒同伴關系的維系和幼兒良好社會性的發(fā)展,同時積極搭建平臺鼓勵幼兒大膽地“結交朋友”。
“自主活動”為幼兒的友誼創(chuàng)造良機。《指南》頒布之后,我園將幼兒“自主活動”融入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努力以最大限度支持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來獲取經驗,在此基礎上,幼兒的同伴交往有了更廣闊的天地,他們在自由選擇和誰一起玩的過程中,在自然、真實的情境中同伴友誼越來越深厚,所有的探索、討論、表現過程都變得更加快樂。
“童年成長禮”讓每一個孩子感受著與同伴共同經歷成長的溫暖。每年年初,我們帶領全園幼兒舉行“童年成長禮”的儀式,開展為期一周的專題活動。幼兒與好朋友一起戴上成長手環(huán),交流成長中的小故事,為自己和好朋友的成長祝福,一起見證彼此童年的快樂,他們的友誼之情在這里得到更加完美的釋放。
“合作的成功”讓孩子們友誼的回憶豐富而甜蜜。我們鼓勵幼兒和自己的好朋友經常一起合作,從而增加他們彼此的友誼。兩個小伙伴一起表演相聲、三五個朋友一起在種植園采摘果實、表演童話劇、玩陣營游戲、大型拼圖……在繽紛多彩的合作中,他們一起牽手體驗成功,成為他們童年友誼最深刻的記憶。
童年的成長需要友誼,幼兒需要朋友。如同林肯和羅曼羅蘭所說:“人生最美好的東西,就是他同別人的友誼?!薄坝辛伺笥?,生命才顯出它全部的價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