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晉 聰
(山西省建筑科學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1)
?
建筑學前沿及研究方法
劉 晉 聰
(山西省建筑科學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1)
介紹了建筑的發(fā)展歷程,分析了建筑發(fā)展與時代發(fā)展之間的關系,探討了不同時期建筑的特點,論述了建筑學前沿及研究方法,使新建設的建筑符合新時代人文的特點與思想。
建筑學,生產力,空間環(huán)境,建筑形式
建筑伴隨人類的產生而日漸形成并得以發(fā)展,其存在的目的是提供滿足人類各種生活需求的空間環(huán)境;其存在的形式是采用多樣的建筑材料構成開敞的、半開敞的、封閉的實體空間。建筑的存在,構成了人類生活的繽紛多彩的生活氛圍,形成了自然界與人工產物并存的現象。在21世紀,伴隨經濟的飛速發(fā)展,科技的跨步前進,人類生活方式的急速變化階段,對于建筑的發(fā)展我們也應該持有變化發(fā)展的態(tài)度。
在遠古時期,人們對于自然界是陌生的,對于生活的需求也僅存在于生存:有的吃有的喝??墒?,在與自然界的共存中,人類發(fā)現禽獸蛇蟲時刻威脅著人類的生命,雨雪風霜不間斷的摧殘著人類的生存。出于避禽獸、御寒冷、擋風雪的簡單生存需求,人類運用自己的勤勞與智慧,鑿地為穴、橧木為巢,用來與大自然的惡劣條件抗爭,創(chuàng)造了最原始的建筑形制。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人類對自然界的漸漸了解,以及人類需求的多樣性,使得建筑的形式擺脫了原來的單調,變得越來越豐富,功能也變得越來越多樣,用以滿足宗教信仰、商業(yè)、居住、生產、娛樂、交通等需求。
工業(yè)革命,使人類從農業(yè)文明進入到工業(yè)文明當中,高效率、機械化、功能至上成為這個時代的特點。在農業(yè)文明的時代,建筑多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多以磚石、土木結構為主,建筑形式多是小跨度、小體量。然而進入工業(yè)文明時代,隨著新型材料的產生,新興技術的創(chuàng)造,使得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大有提高,使建筑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跨越發(fā)展,新型的結構形式創(chuàng)造了人類過往難以實現的空間模式;新型的材料使得建筑更具有時代性、現代性;新型的建造技術使建筑在自然界中以難以想象的速度快速發(fā)展。
生產力的發(fā)展,使得建筑不論從人類生活需求的多樣性,還是從技術的提高中都有了巨大的變化。正如工業(yè)文明的特征一般,追求機械化、一體化,使建筑變得越來越國際化,城市的面貌越來越趨同化,缺少了地域、民族的識別性??v觀現代建筑的發(fā)展歷史,自工業(yè)革命以后,以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羅、格羅皮烏斯、賴特四大建筑大師為首的現代建筑風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tǒng)建筑的建造方式與建筑形式,產生了符合時代發(fā)展的建筑革命,可是如同工業(yè)化生產方式生產的產品一樣,建筑也逐漸走向了工業(yè)化、機械化,以功能主義作為建筑設計的出發(fā)點。例如勒·柯布西耶提出的巴黎新穎大膽的城市建筑方案:城市中有適合現代交通工具的整齊的道路網,中心區(qū)有巨大的摩天樓,外圍是高層的樓房。各種交通工具在不同的平面上行駛,交叉口采用立交等。這種設計理念在當時是具有進步性的,符合時代發(fā)展的特征,也充分看到汽車這種交通工具在以后人們的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具有一定的預見性,運用理性的設計手法將城市劃分為居住、工作、休閑、交通四大功能區(qū)域。可是,伴隨著工業(yè)技術的進步、人們生活模式的變化、社會快速發(fā)展的情況下,這種理性主義的設計手法逐漸遭受到人們的懷疑,世界各地城市里面建起來形形色色的鋼筋混凝土摩天大樓,到處是鋼和玻璃的盒子,新技術、新材料的運用發(fā)揮到極致,可是,建筑卻變得更加冷漠,變得更加缺乏人情味,使我們失去了辨別城市與城市區(qū)別的文化,一切都變得國際化、世界化。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中,世界各地的建筑師們加入到了各種建筑變革的運動當中,逐漸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建筑風格:新理性主義、解構主義、高技派、地域主義、極簡主義……形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境況,對于建筑的種種探索使建筑的形式變得豐富多彩,一改理性主義的設計手法,將地域、文化、科技、藝術等要素綜合考慮進來,增加了建筑的文化性、趣味性,將原本單調的城市、街區(qū)風貌變得更加有活力、有吸引力。
從建筑發(fā)展的歷史中不難看出,建筑的發(fā)展變化是緊跟時代步伐的,它要符合時代發(fā)展的情勢;符合當時的科技技術條件;符合當時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符合當時的文化氛圍。建筑學前沿,也就是將未來時代的人文特點、科技形式、生活需求等等,用現在的建筑空間語言來表達,建造出既能滿足現代時代需求的空間形式,同時也要滿足將來人們對于生活空間的要求,使之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可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要有預見性,能夠預測未來建筑發(fā)展的趨勢。
生產力的變革,帶來生產方式的變化,進而影響到人們的生活方式發(fā)生變化,從而影響人們對于建筑功能要求的變革。人們居住的行為產生了居住類建筑;人們對祖先、神靈的敬畏,產生了祭祀建筑;人們需要進行商業(yè)活動,便產生了商業(yè)建筑;人們需要法律制度的約束,行政建筑便產生了;人們需要文化熏陶,博物館、展覽館便產生了……由此可見,建筑是伴隨人們需求的變化而不斷演進的。21世紀,進入了信息化、網絡化的時代,人們足不出戶也能很快的了解地球另一端所發(fā)生的事情,人們物質生活條件逐步提高,漸漸將人們的注意力由物質消費轉化成精神需求,對于建筑設計人員來說,了解建筑的功能用途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建筑的方案設計,也最終決定了設計出來的建筑能否持續(xù)的滿足人們的使用。我們應該用敏銳的洞察力來觀察人們生活方式的細微變化,創(chuàng)造性的將新生活方式的需求用建筑空間語言來實現。
生產力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產生了人類在自然界中不能直接獲取的材料,正是這些材料滿足了人們所需的空間尺度要求,才使得各種奇特的建筑形式得以產生。從土木、磚石結構發(fā)展到鋼筋混凝土,再到鋼架玻璃體系,再到薄膜結構,懸索結構,桁架結構等等,都說明了建筑材料對于新型建筑產生的重要推動作用。我們的構想再有創(chuàng)意,如果沒有現實的材料來堆積搭建,那也是紙上談兵。工業(yè)革命的產生,使鋼材、玻璃的產量得以大幅的提高,正是在這種材料的存在下,密斯·凡·德羅的高層玻璃摩天樓的設計構思才得以實現,并且形成了鋼與玻璃完美結合的技術精美主義傾向,由此可見,建筑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新型建筑的性格。在21世紀,科技、技術正以飛快的速度發(fā)展,人類也成功的研制出多種新型的材料,怎樣將這些高科技的成果運用到建筑建造當中,成為挑戰(zhàn)建筑師的一個課題。
人類在近一個世紀以來,正以無比的勇氣和智慧改造自然,書寫著人類歷史輝煌的篇章。但是在轟隆的機器聲中,人類這些“天之驕子”在征服自然的同時,自然界也正在悄然地向人類發(fā)起報復,生態(tài)危機、環(huán)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匱乏,正日甚一日地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這一切使得人們不得不進行反思和總結,并使人類漸漸認識到大自然不是可以任意改造的,是一個有著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的有機體,人類應該尊重自然,與大自然和諧共生。因此在今后的建筑創(chuàng)作當中,我們應更多的關注節(jié)能環(huán)保在建筑中的運用,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點來指導建筑的創(chuàng)作,將建筑節(jié)能的新成果、可再生能源等新技術進行深入的研究,最終用以建筑創(chuàng)作。對于建筑的節(jié)能環(huán)保也必將是新時期建筑發(fā)展的重要探索階段。
對于建筑學前沿的研究方法,我們應該運用尊重歷史、客觀評價現在,并且運用創(chuàng)新思維定位未來的方法。對于歷史的掌握,有助于幫助我們找出建筑發(fā)展的根源,并且汲取先輩優(yōu)秀的建筑設計手法,增加歷史文化的傳承性;客觀的現在,是對我們所處時代建筑現狀的最真實寫照,從中我們可以發(fā)現問題,努力找出此類問題與時代文化不相符合的癥結,在以后的設計中避免同類問題的再次出現。無論歷史,還是現在,對于它們的解讀,都是為了我們對于未來能有準確的預測而做的鋪墊,發(fā)現問題、找出根源、解決問題、創(chuàng)新應用,使新產生的建筑符合新時代人文的特點,隨時代的進步而更加完善。
Architecture frontier and research methods
Liu Jincong
(ShanxiAcademyofBuildingResearch,Taiyuan030001,China)
The paper introduces architectural development history,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ilding development and era development, explores 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s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and discusses architecture frontier and research methods, so as to make new building meet time and cultural features and ideology.
architecture, productivity, spatial environment, architectural style
1009-6825(2017)11-0023-02
2017-02-07
劉晉聰(1984- ),男,工程師
TU-0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