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薇
周長是指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研究周長其實就是研究一個圖形的“形”和“量”:“一周”是形,“長度”是量。在教學中如何圍繞概念本義,設(shè)計教學活動,以達成學生有效理解呢?
好的問題情境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還有助于激活學生的相關(guān)認知經(jīng)驗,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新知。在《認識周長》一課引入時,筆者創(chuàng)設(shè)了“小羊跑步”的情境,拉近學生與新知的距離:一方面熟悉的動畫人物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周長的興趣;另一方面也為學生深刻體驗并內(nèi)化“周長”的概念埋下伏筆。
師:小羊們在上體育課,慢羊羊村長布置了一個任務(wù)——圍操場跑一圈。想知道它們是怎樣跑的嗎?(播放動畫)
師:仔細觀察他們的跑步路線圖,你有什么想說的?
生:喜羊羊是正確的。
師:為什么喜羊羊是正確的?
生:因為他從這里(手指)出發(fā),沿著操場跑了一圈,又回到了這里。
生:懶羊羊偷懶,跑錯了。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它應(yīng)該怎樣跑?
生:它跑到操場里面去了,應(yīng)該像喜羊羊一樣。
生:暖羊羊沒跑完。
師:到哪里才算跑完?(學生用手指)
小結(jié):像喜羊羊這樣,從一點出發(fā)沿著操場的邊線再回到起點,就是操場的“一圈”,也就是“操場的一周”。(板書:沿著邊線回到起點一周)
課堂教學內(nèi)容需要匹配適合的教學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教學效果。此課是“圖形與幾何”領(lǐng)域的內(nèi)容,需要大量的操作體驗活動使學生在具體形象的基礎(chǔ)上形成表象,抽象概念。筆者設(shè)計了一個問題串“周長在哪?怎樣的情況下才討論周長?誰的周長更長?”層層遞進,引導學生不斷深入理解周長的概念本質(zhì)。
1.指一指——感悟。
師:我們身邊很多物體的表面都有周長,誰來給大家指一指這片樹葉的周長在哪里?
師:三角板的周長在哪里呢?
生:三角板一周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
師:觀察一下我們身邊,你發(fā)現(xiàn)哪里有周長?和同桌互相指一指,說一說。
2.描一描——內(nèi)化。
(出示課件)
師:(指④號作品)像這樣不封口的圖形叫做不封閉圖形,前面的三個圖形是封閉圖形。什么樣的圖形才有周長呢?
(教師完善板書: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
3.補一補——辨析。
師:你能想辦法讓④號圖形變成有周長的圖形嗎?
師:下面圖形有周長嗎?哪一個周長長一些?
(出示課件)
師:比較一下①號和③號圖形,誰的周長長一些?為什么?
小結(jié):比周長的時候,比的是它一周邊線的長度而不是圖形的大小。
“指一指”環(huán)節(jié),安排了指樹葉、三角板、身邊物體表面的邊線,讓學生初步感知周長;“描一描”環(huán)節(jié),不但加深學生對一周邊線的理解,而且通過對③號圖形和④號圖形的判斷,使學生對周長的概念加以完善,進而巧妙地過渡到下一環(huán)節(jié);“補一補”環(huán)節(jié),在將角補成封閉圖形的過程中,強調(diào)周長指的是封閉圖形一周邊線的長度,淡化“面”對周長的干擾。
正如數(shù)學家弗賴登塔爾的名言:與其說是學習數(shù)學,還不如說是學習“數(shù)學化”。在數(shù)學教學活動中要有數(shù)學思考的含量,讓學生真正經(jīng)歷“數(shù)學化”的過程,保障學生深度思考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因此,我們可以在一個大問題之后鋪墊“小問題”,將問題難度逐級遞減,達成不同層次學生的漸進融合。
1.量一量——不同方法測周長。
師: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不但要會比較周長,還要會測量周長。
要求:
(1)選擇合適的工具進行測量。
(2)測量結(jié)果取整厘米數(shù)。
(3)算出周長并填在記錄單上。
(學生活動,教師巡回,選擇性錄像)
錄像播放學生的測量方法:
(1)用繩子圍了杯口一圈,再把繩子拉直,用直尺量出繩子的長度是22厘米,也就是這個杯口的周長。
(2)先用直尺測量出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再相加得到了三角形的周長是28厘米。
(3)用直尺量出五角星一條邊的長度是5厘米,再乘10,就是這個五角星的周長,周長是50厘米。
2.拉一拉——體會變與不變。
師:老師這里也有一個五角星,要想知道它的周長,我們需要測量它幾條邊的長度?(鋪墊小問題)
生:一條邊,五角星一條邊的長度是20厘米,那么它的周長就是200厘米。
師:這可是一個有魔力的五角星,(拉動變形)它變成了一個五邊形,這個五邊形的周長是多少呢?
學生思考后:因為就是剛才的10條邊變成了現(xiàn)在的5條邊,邊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所以五邊形的周長依然是200厘米。
師:現(xiàn)在變成了一個小皇冠,它的周長又是多少呢?
生:200厘米。
(請一名學生上臺拉動變形成4號、5號)
師:它們的周長又分別是多少呢?
師:為什么它的形狀一直在變,周長卻沒有變呢?
生:因為一周的長度還是這10根小棒。
師:只要一周邊線的組成不變,無論變成什么形狀,周長始終不變。
師:(拿掉1根小棒)現(xiàn)在周長變了嗎?為什么?
生:少了1根小棒,一周邊線就沒有原來那么長了,長度發(fā)生了改變,周長變了。
本課在“量一量”環(huán)節(jié)以“你會測量五角星、三角形和杯口的周長嗎”為中心問題,所測量的三個物體各有內(nèi)涵:三角形是直邊圖形,杯口是曲邊圖形,五角星是直邊圖形但又蘊含著簡便的測量方法。豐富多彩的測量活動以及對測量方法的反思和優(yōu)化,使學生進一步內(nèi)化周長的概念,同時滲透“化曲為直”等思想。在“拉一拉”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周長變還是不變?”的內(nèi)涵與本質(zhì),而通過“拿掉小棒”,讓學生感受到一周邊線的長度發(fā)生改變,周長也相應(yīng)地發(fā)生了改變。
教學目標不能僅停留在知識與技能的落實,還要考慮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落實,強調(diào)“學科素養(yǎng)”“綜合素養(yǎng)”。在本課結(jié)尾,教師提出“你還知道周長別的應(yīng)用嗎?”“它們的周長還相等嗎?”引導學生在現(xiàn)實情境中應(yīng)用周長概念,解決問題。
1.分一分——深化周長概念。
師:這是一張長方形紙,現(xiàn)在要把這張紙分成周長相等的兩部分,你會分嗎?
師:這里的三種分法周長相等嗎?
師:分成的兩部分形狀、大小都完全一樣,所以它們的周長也相等。如果把這個長方形撕成這樣的兩部分(切換成課件),形狀、大小不相同了,它們的周長還相等嗎?
(學生通過比較、辨析,得出:這兩個圖形的邊一一對應(yīng),周長相等)
小結(jié):圖形的形狀、大小不同時,周長也有可能相等。在比較周長時,不能被圖形的大小所迷惑,應(yīng)該比較它們一周邊線的長度是否相等。
2.說一說——在生活中話周長。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相信同學們對周長已經(jīng)有了基本的認識。能說一說你在這節(jié)課中的收獲嗎?
生:我知道了周長是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
生:形狀大不一定周長就長,周長主要看邊。
師:下面就讓我們到生活中去了解一下周長的應(yīng)用吧!
(播放圖片)
師:周長在生活中的應(yīng)用還遠遠不止這些,請同學們下課后再去探索、發(fā)現(xiàn),每人收集兩個小例子,到后天的課堂上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