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錚
摘要:鑒于目前初中學生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英語課本學習,閱讀時間少、閱讀習慣不理想,并且課本中文學閱讀鳳毛麟角的現(xiàn)實,本文通過文學作品The Gift of the Magi的實際教學,探討了初中生英語文學閱讀的可行性。實踐結果顯示,在初中開設英語文學閱讀有很多優(yōu)勢,如果能選擇好閱讀材料,注意選材的趣味性,搭建閱讀的腳手架,采用靈活、生動的教學方法,在初中開設英語文學作品閱讀課是可行的?;谔剿餍詫嵺`的教學設置可以幫助學生盡早地培養(yǎng)英語文學興趣、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速度、培養(yǎng)閱讀習慣,進而提升閱讀素養(yǎng)。
關鍵詞:初中生英語文學閱讀 探索性實踐 閱讀素養(yǎng)
一、初中生英語文學閱讀的現(xiàn)狀
2011年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英語教學要讓學生嘗試閱讀英語故事和英語課外讀物,通過學習英語了解世界文化。在江蘇省《九年制義務教育牛津英語》的最新教材中就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7B和8B的閱讀中分別引入了英語文學作品Alice in Wonderland和Gulliver in Lilliput的選段賞讀,這令人為之欣喜。在經(jīng)合組織開展的PISA項目中明確指出了閱讀素養(yǎng)是測定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指標之一。引導學生閱讀英語文學作品不僅是可行的,也是極其必要的,是一種無法阻擋的趨勢。就目前初中英語課本中提供的這兩篇文學作品來看,數(shù)量上還遠遠不夠滿足學生的閱讀量。英語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教材中少量的課文,而應該是大量的“可理解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因此以課外英語文學作品為載體,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教授學生閱讀英語文學作品的方法,拓寬學生的閱讀思路顯得迫切且必要。
探索性實踐理論主張師生在平等的教學環(huán)境中,加深彼此對語言課堂生活質量的理解,筆者基于這一理論指導,根據(jù)八年級學生的學情,嘗試通過美國短篇小說家歐亨利的縮減版原版小說The Gift of the Magi,使學生通過系統(tǒng)的學習和訓練閱讀淺顯的英語文學作品,體會人物情感,提高文學素養(yǎng)和文化意識。通過組織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學會閱讀文學作品,促進學生相互合作,共同解讀文本,讓學生領略文學作品之美,提升課堂語言生活質量,促進師生共同發(fā)展。
二、探索性實踐教學
探索性實踐理論是由Dick Allwright和Kathi Bailley發(fā)起,它強調(diào)在語言課堂中,教師應首要關注語言課堂的生活質量;其次,教師應該提高語言課堂生活質量的理解;最后,教師必須關注課堂教與學這兩種行為的交往性和共存性。該理論提出七項基本原則:1.把“課堂生活的質量”放在第一位;2.充分理解課堂語言生活;3.讓每個人都參與其中;4.教學把每個人都融合在一起;5.教學使師生共同成長;6.教學任務與實踐結合起來;7.教學是一項持續(xù)的事業(yè)(Allwright 2003)。這七項原則可以概括為三方面的內(nèi)容:語言教學要把理解語言課堂生活的質量放在首位;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彼此得以發(fā)展的過程;教學可從課堂內(nèi)延伸到課堂外,是持續(xù)發(fā)展的學習過程??傊?,由探索性實踐理論指導的教學過程,不僅促進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而且重視師生間課堂語言的對話質量,最終實現(xiàn)教學相長。
三、探索性實踐理論在The Gift of the Magi教學設計中的應用
本文選自美國著名短篇小說家歐亨利的短篇小說《麥琪的禮物》,教學材料是在在保證文本語言質量的原則上,不刪除情節(jié),對文本進行簡寫而成。這一改寫大大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故事以男女主人公在圣誕節(jié)到來之際的平安夜互贈禮物為題材,男女主人賣掉了各自最為珍貴的東西(金表和長發(fā))來給對方購買圣誕禮物,但最終卻發(fā)現(xiàn)由于自己的奉獻而使對方的禮物變得“沒有價值”。故事引領讀者體味了一段懸念迭起、悲中有喜、喜中含淚的情感故事。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已經(jīng)走進男女主人公的世界,被兩人的情感態(tài)度和行動深深吸引。
(一)課前任務設計
學生中不乏對英語課外閱讀意愿不強的學生,英語文章中較多的生詞和結構復雜的句子是他們不愿獨立完成閱讀任務的主要原因。筆者選擇的The Gift of the Magi雖是簡寫版原版文學作品,但由于篇幅仍較長,閱讀難度較大,因此層層遞進的階梯式閱讀十分關鍵。教師需要設計相關任務降低閱讀難度,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愿望,使他們在把握全文的過程中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
任務一:完成表格,了解故事。
Read the story and fill in the blanks.
任務二:重新排序,理清脈絡。
Rearrange the sentences.
a. Della looked at Jim and cried.
b. Jim looked about the room curiously.
c. Della held the gift out to Jim.
d. Jim held Della in his arms.
e. Della bought Jim a platinum fob chain.
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實踐證明,學生在進行課前閱讀時,可以對課文有全局的了解,閱讀意愿不強的學生在了解作品大概的基礎上也有了進一步閱讀的動力,但仍存在對于細節(jié)把握無從下手的問題??梢?,課前的任務設置必不可少。完成好課前任務,也為有效的課堂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課堂任務設計
從禮物導入課文,筆者給學生帶了兩份禮物,一份是關于作者歐亨利的背景知識,另一份禮物即這篇名為禮物的文學作品,導入直接、切題。文章共12段,筆者已將其分為三個部分,任務設置形式多樣,由易到難,層層深入。旨在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文本、運用并反思文本的閱讀素養(yǎng)。
任務三:抓住關鍵,歸納大意。
Read and answer.
1. How much money did Della have?
2. What things were Della and Jim proud of?
3. How did Della get the gift for Jim?
學生通過回答以上3個問題,便在筆者的指引下找到了文章第一部分每段的大意,即Save money, Two possessions和Sell her hair。筆者用追問How long did it take Della get $1.87?和What do you know from it?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文字背后的信息Della很窮。
任務四:根據(jù)動作,進行排序。
Read and rearrange.
a. Jim seemed quickly to wake.
b. Jim's eyes were fixed upon Della.
c. Jim got the gift from Della.
d. Jim asked Della question.
這篇文學作品是站在Della的角度創(chuàng)作的,女主人公的情感是隨著Jim而變化的,因此Jim的動作變化起著關鍵作用。學生可從Jim的動作這一顯性變化入手,去揣摩人物的心理就容易得多。
筆者以局部故事情節(jié)排序為突破口,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第二部分故事發(fā)展順序;然后以大量后續(xù)追問為腳手架,幫助學生搭建理解的橋梁。
課堂任務以問題為主,啟發(fā)引導學生從整體到局部地閱讀文章。Jim盯著Della看是一個很常見的動作,而筆者對于這一動作起因的追問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思考該動作背后的原因是Della的長發(fā)變成了短發(fā)。Della的頭發(fā)是她最珍貴的東西,而Jim給她的禮物也只有長發(fā)才能相配,Jim盯著Della看表現(xiàn)出他的震驚。于是,他連問了Della兩個看似需要回答,答案卻顯而易見的問題。從動作到語言更顯他的強烈的情感,Jim無法相信Della剪去了心愛的長發(fā),也不愿意相信自己眼前看到的這一切。不是因為Della剪去長發(fā)就不美,也不是因為自己不愛Della,而是因為自己用心良苦賣掉了家傳的金表換來的圣誕禮物,此刻失去了用武之地。當聽到Della以為自己不愛她是因為減去了頭發(fā),當聽到Della說頭發(fā)是因為自己而剪去,當聽到Della說沒有人能夠數(shù)的清她對自己的愛時,Jim突然醒悟過來。筆者在此設置了一個問題,Jim此刻醒悟了,那么在最初見到Della見了短發(fā)后,Jim怎么了?連詞but指引我們找到原文“But if you open that package you may see why you had made me going awhile at first”可知Jim went awhile at first。那么在這我們可以猜測一下go awhile的意思,是睡著了還是另有原因?從上下文可知,Jim是因為太驚訝而走神了?;卮疬@些問題的難度不大,但筆者通過這些問題的設置可以幫助學生去發(fā)現(xiàn)需要關注的細節(jié),引導學生去思考動作及語言背后所隱藏的豐富作用。最終Della拿出了用自己的長發(fā)換來的表鏈作為禮物送給Jim,他沒有打開而是放在一邊,坐在椅子上笑了。實踐證明,通過以上一系列教師的追問,學生已經(jīng)能在此自己進行追問Jim為什么沒有打開禮物盒子,為什么笑了。教學就是這樣一個每個人都融入其中的和諧的學習過程。
任務五:合作表演,深層思考。
The Gift of the Magi這部文學作品細膩地描述了人物的情感變化,而理解這一情感的最好方式就是站在任務的立場上感受這些情感的變化。筆者根據(jù)文章已準備好劇本,但在劇本中做到部分留白。學生便可在理解性輸入的基礎上適當加入自己的理解,形成基于文本的個性化輸出。
最終,Della剪去了自己心愛的頭發(fā)為Jim買了可與金表相配的表鏈,而Jim賣掉了珍貴的金表為Della買了一套長發(fā)所需的發(fā)梳。此時,故事的焦點都聚集到這兩份禮物上,筆者設計了帶有批判性思維的問題Are their gifts meaningful? Why or why not?“批判性”一詞源自希臘文“kritikos”,意思是辨別力、洞察力和判斷力,引申為敏銳、精明的意思。從廣義上講,批判性思維就是發(fā)展和完善人們的世界觀并把它高質量地應用在生活的各個方面的思維能力。具體一點來講,批判性思維就是面對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的問題時能夠做出合理決定的思維能力。(谷振詣、劉壯虎,2006)實踐證明,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的問題設置和課堂教學靈活地指導可以獲得學生高質量的輸出。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從各個角度談了對這兩份禮物的看法,大致包括3類:1. The gifts are meaningful, because they can show the love between each other. 2. They are useless. The gifts can't be used at present, but when Della's hair get very long and when Jim is rich enough to get his watch back, their gifts can be used. 3. Useless doesn't mean meaningless. Although the gifts can't be used, they show the love between Jim and Della.這項教學任務把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全方位分析問題的能力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也反映了較高的語言課堂生活的質量。
任務六:找到麥琪,柳暗花明。
這篇文學作品的題目是The Gift of the Magi,那么the Magi是誰呢?筆者通過四個問題的設置1. Who are the Magi? 2. What did the Magi do? 3. What did the writer think of the Magi? 4. What did the writer think of Jim and Della?來一步步引導學生理解最后一部分并深入思考Jim、Della、the gift和the Magi的關系。Jim和Della相互贈送了禮物,傳遞了情感。然而他們的禮物最終卻失去了使用價值??墒嵌Y物是彼此間傳遞情感的方式,他們用最真誠的方式表達了對對方的愛。
任務七:持續(xù)學習,實踐提升。
探索性實踐理論指出,教學是一項持續(xù)的事業(yè)。課堂上完成的任務對于這篇作品的學習還遠遠不夠,因此筆者設計了如下課后作業(yè):1. Read the story again and again, you can get more. 2. The writer wrote the story in Della's shoes. Try to write a story in Jim's shoes. 3. Here are two more recommended books by O. Henry for you to read, one is “The Cop and the Anthem”, the other is “The Last Leaf”.實踐證明,通過這幾項作業(yè),學生對文本理解得更加透徹,基于文本的故事改寫給了學生自我想象和發(fā)揮的空間。通過筆者的引導,學生在閱讀新的兩部作品時也收獲頗多。
四、探索性理論在英語文學閱讀課中的實踐總結
本文將探索性實踐理論在初中課外文學作品課中的應用進行了探索。文學作品The Gift of the Magi的教學設計,在課堂設計上避免單一的問答,采用任務型、小組合作的探究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通過以自主學習、課堂集中學習和小組合作的方式參與多樣的學習方式。筆者在實際授課時通過不斷追問引導學生層層遞進,深入思考,為學生的學習搭建了理解的支架,增加了課堂語言生活質量。教學設計始終將學生的主體地位放在首位,獨特的表演環(huán)節(jié)和主題的升華為學生提供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間以及大量表達思想的機會。理解和深化文本解讀的同時,筆者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閱讀素養(yǎng),增加了課堂語言生活質量,最終實現(xiàn)教師和學生的共同成長。筆者希望通過此次實踐,用實際課例證明文學作品閱讀在初中課堂的的可行性,將探索性實踐理論用于文學閱讀課使得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更強、積極性更高,也讓教學這一活動從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但是就選材問題、教學地系列性問題和如何將此類教學更多地應用到初中的英語課堂中,還需要做更多的實踐和思考。
參考文獻:
[1]傅云山.高中英語文學欣賞課教學實踐研究[J].英語教師,2012,(11).
[2]谷振詣,劉壯虎.批判性思維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丁歡紅,鄭志戀.EP原則在高中英語文學作品教學中的應用[J].基礎英語教學,2014,(12).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5]Allwright D.Exploratory practice: Rethinking practitioner research in language teaching[M].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2003.
[6]OECD.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 Executive Summary.2005.
(作者單位:常州外國語學校)